童世骏:中国发展的最新主题是努力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0-06 08:17

童世骏

童世骏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进程,可以用毛泽东的三句话来概括,这三句话分别是:“中国向何处去”(1940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49),以及“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56年)。

新中国的成立,是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明确回答。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对“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确切证明。中华民族现代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领导下终于完成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踏进了中华民族现代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毛泽东与邓小平

尽管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仍然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所重申的是“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但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中国向何处去”越来越意味着“世界向何处去”。孙中山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遗训仍要牢记,但从今往后,中国对“世界潮流”本身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中国在西方列强打破国门之际进入现代历史,在学习西方屡遭屈辱之时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革命”这三个主题所构成的中国现代发展,完成了第一个周期。

在吸取了建国后三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以后,改革开放强化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标志着“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革命”这三个主题所构成的中国现代发展,完成了第二个周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迎来了中国现代发展的第三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我们不仅要在更高水平上把“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革命”这三个主题结合起来,而且要就原先蕴含着的一个任务,即毛泽东1956年两次提到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任务,做好文章。

在中国现代发展的第三个周期上做好“贡献人类”这篇大文章,有消极和积极两层意思。

消极地说,我们要研究如何避免因为中国的发展而加重全球问题。英国哲人伯特兰·罗素在将近一百年前说中国有许多西方没有的优点,甚至连中国的缺点也比西方的缺点好一些,因为中国人的毛病只害自己,而西方人的毛病要害全世界。将近百年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不妨主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如果还有毛病的话,这些毛病是否也危害别人。想想这种可能性,会使我们多了一种责任来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改善。

积极地说,我们要研究如何带头解决全球问题。

我们要证明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实。贫困问题仍然是头号全球问题。中国人在摆脱贫困、惠及大众方面的成就,已经得到世人瞩目。我们要进一步向世人证明,在实现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以后,中国人将取得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更大进步。

我们要证明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好。迄今为止的现代世界主角—西方人所说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常常是口惠而实不至的,是言出而行不随的,或者是顾了一头而顾不上另一头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就把这些价值都干脆撇开不要了。处在现代发展第三周期的中国人在实现这些价值的过程中应该有信心比西方人做得更好;比方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既充分肯定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又清醒认识和有效克服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内在限度,因此应该比西方人能更好地解决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关系问题、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关系问题、抽象团结与具体团结的关系问题。

我们也要证明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多。当代人们急需捍卫的不仅是“自由”、“平等”、“团结”以及“尊严”、“权利”和“正义”这些启蒙时代的现代价值,而且是“安全”、“可持续性”和“多样性”这些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价值。在当今世界,最大的威胁莫过于各种版本的自以为“普世独尊”的价值与日新月异的似乎是“无所不能”的技术相结合。在这种结合越来越可能威胁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人类生存条件的可持续性甚至人类生命本身的安全的情况下,中华智慧显示出极重要的全球意义。

以《正义论》称名于世的美国当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曾引用把“内心的道德律”与“头顶的星空”相提并论的近代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如果正义泯灭了,人类是否还值得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罗尔斯、康德的这种当然是非常崇高的道德立场,很可能被人做一种独白式普遍主义的理解,也就是仅仅从单个主体的角度来主张某种普世价值,进而根据其有关这类价值是否实现的单方面判断,来决定整个人类是否值得生存。

在马克思所预言的“用时间消灭空间”已成为每个人的日常体验的当今世界,在人类手中的技术手段已经足以对地球文明造成不可逆转破坏的当今世界,“既然在我眼中正义已经泯灭,那我宁可全世界与我同归于尽!”的思路,具有明显的恐怖色彩。在与全球恐怖主义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的尊重世俗生活、主张“和而不同”、“以德服人”和“通情达理”的对话式的普遍主义,显示出独特的重要意义。

毕竟,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是人们就各自的主张——包括有关正义的主张——进行理性对话的最基本条件。已经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的“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包含着这层意思。

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命运共同体”

作者:童世骏(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 中国崛起 中国道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