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奥巴马和中东说再见,却被频频打脸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4-25 08:51

王晋

王晋作者

以色列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博士生

随着任期即将“到站”,奥巴马也开始启程踏上卸任前的外交“告别之旅”,首站选在了沙特阿拉伯,这一访问也是沿袭了美国总统卸任前谋求政治遗产的传统。随后奥巴马与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等由沙特主导的海湾国家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举行峰会。

令人尴尬的是,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传统盟友,以色列的当家人却选择在这个时候飞往俄罗斯。这被外界解读为奥巴马又一次被内塔尼亚胡“打脸”。

而奥巴马对沙特的访问,也被外界解读为“气氛诡异”,奥巴马抵达利雅得时,沙特都没有进行电视直播,沙特国王萨勒曼也没有亲自到机场迎接。随着八年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站在局势动荡的中东土地上,满心都是“亚太再平衡”的奥巴马想必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201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老传统,新问题

此番奥巴马访问海湾国家,延续了上一任布什总统的外交传统。在布什总统任期即将“到站”的2008年,布什也是在短短四个月内连续两次访问沙特,而沙特时任国王阿卜杜拉也访问了美国。在短短四个月内连续两次访问同一个国家,这在美国外交中极其少见,也彰显出布什对于沙特和整个中东地区局势的重视程度,毕竟对于布什来说,其外交政策最大的争议点就在于其中东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政策。

2008年1月15日,美国总统布什和沙特王子萨尔曼参观穆拉巴宫殿和历史博物馆,彼时美国和沙特关系还处于蜜月期

如果我们再回想奥巴马在2009年刚刚即任总统之后,其外交上第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在中东。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反恐优先”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中东和平进程”边缘化之间的恶性互动,构成了布什政府中东政策的沉重遗产。因此,建立和维持和平与反恐之间的兼容、平衡关系成为奥巴马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

在宏观战略层面,其关键在于美国能否重塑中东的地区战略环境。在当时的中东说来,奥巴马政府需要对美国的反恐战略进行全面调整,确保伊拉克局势不会再度恶化,加强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反恐,同时避免陷入新的战争泥潭。此外,伊朗核问题成为美国在中东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伊朗问题,才能配合中东和平进程与反恐战略,实现反恐与和平的兼容。

所以当一上任,奥巴马总统的外事访问就直奔埃及,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演讲,宣布将揭开美国与穆斯林世界关系“新开端”,同时勾勒出美新政府的中东政策雏形。与其前任布什总统在中东政策上的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相比,奥巴马中东政策则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强调接触与合作,以修复美在中东地区的形象为目标。这也就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将会在中东问题上采取一系列“软”措施,而不再是“硬措施”来维系美国和中东国家的关系。所以当时有学者将奥巴马的中东政策与其前任布什总统相对应,称之为“新中东政策”。

“新中东政策”将目标主要集中于恢复与伊斯兰国家的交往,通过改善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重塑中东地区的战略环境,为美国更大的获取利益提供便利。“新中东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对话和接触为主要手段维持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逐步从伊拉克撤军,与伊朗积极对话,修复与伊斯兰的关系。通过这些内容逐步重塑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形象。从总体上来看,奥巴马中东政策的设想,是强调接触和对话,从而协调美国和中东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看,奥巴马政府积极修补,调整与土耳其、沙特等传统盟友和埃及的关系,加大推进巴以和谈进程等等。

但是奥巴马推动的“新中东政策”却并不逢时,很快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开始了,一系列政治变动使得阿拉伯以及中东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景观,原先能够在各个大国之间决定的政治事件,在2011年之后更多的融入了宗教、教派、民族、种族甚至部落和家族的色彩,而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因素如“民主化”“伊斯兰化”乃至“新奥斯曼主义”等也不断涌现,让整个中东陷入到了更加复杂的博弈之中。

在各种力量的复杂博弈背景下,美国在奥巴马政府的指导下却选择了“置身事外”。奥巴马的这种态度曾经在其接受《大西洋》月刊中表露无遗:“对想把美国拉进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毫无关系的宗派纷争中的无票搭车行为,感到非常厌烦。”

美国的巨变与中东政策调整

奥巴马的表态,其实代表了美国国家利益在中东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东传统上对于美国的“能源供给者”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美国国内页岩开采的成熟,美国国内能源供给已经不再仰仗中东国家。自从几十年前因陷入到中东地区纠纷而无法自拔后,美国为避免类似危险境遇,便开始考虑能源独立,发展页岩气被当成重要的突破路径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美国的页岩终于实现了技术和产业上的巨大突破。

未来十年内,随着美国国内页岩油气的革命,美国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12年国际能源署曾经预计,美国将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并在10年后实现能源自主。国际能源署的专家曾经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大幅度超越俄罗斯,成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到2017年,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而今年2月份,美国甚至已经直接向巴西出口液化天然气,这不仅将使美国在未来数年内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还直接影响到拉美乃至全球能源市场格局,冲击世界经济秩序。而与之相应,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等在内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却更加依赖中东地区能源供给,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巴马会在接受采访时抨击中国在“搭便车”。

美国在中东政策的第二个重大关切,来自于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对于自己本土目标和海外利益的威胁。这种威胁随着2001年反恐战争打响后不断加剧,但是在2011年中东巨变之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伊斯兰国”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崛起,极端组织“塔利班化”趋势越发明显。而不同于传统上恐怖组织以美国和西方目标为主要袭击对象的倾向,“伊斯兰国”组织更大的兴趣在于攻城略地和建立“哈里发国家”。

即使是到了2015年之后,随着国际社会对于“伊斯兰国”打击加剧,以及包括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国内政治分裂产生的极端组织“外溢”效应,这些极端组织恐怖主义威胁更多的随着难民浪潮而涌向欧洲,甚至包括传统的中东国家如黎巴嫩、土耳其都遭到了波及,美国却由于地理隔绝以及国内穆斯林群体相较于欧洲的特殊性而相对保持了安全。对于美国来说,中东反恐事务似乎可以甩手给其他国家,让其他受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冲击更高直接的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

美国在中东政策的第三个关切,来自于确保以色列的生存和国家安全。这当然源自于美国国内巨大的犹太人集团政治力量,也更加源于美国对于中东地区局势的敏感性以及对于以色列在中东确保美国利益的巨大信任。不过这种信任和利益关系在奥巴马时期却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奥巴马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私交不佳,两人关系直接影响了两国执政团队的关系。先是美国副总统拜登在今年3月初访问以色列,同以色列高层商讨重启巴以和谈。拜登提出的建议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的建议类似,即按照1967年边界线和停止扩建犹太定居点为前提。不过内塔尼亚胡却指责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支持对以色列的暴力行动,认为当前巴以和谈的时机仍然不成熟。而随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3月访问美国参加一年一度的“全美以色列公共关系协会”年会期间,拒绝与奥巴马会面。尽管以色列官方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在美国大选期间过度介入美国的政治,但是这样的解释不免让人感到托词感太重。

另一方面,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在关于巴以和谈重启和伊朗关系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以色列许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私下里都认为奥巴马政府太过“软弱”,想法太过“浪漫”,对于当前的中东形势充满幻想;而奥巴马政府则认为,以色列的想法和做法太过独断,根本没有考虑过和平的希望,一味在强力上蛮干。奥巴马政府眼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是一个非常适合谈判的“温和派”,而且阿巴斯年事已高,无论是由于身体上或者是其他原因“退休”的可能性很大,如果阿巴斯不在世了,那么一个适合以色列进行巴以谈判的合适人选也会随之消失。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认为自己有能力遏制伊朗发展核武器,而且认为提供给以色列的武器和援助足够以色列保卫国家安全;而以色列却认为伊朗“狡诈不可信”,而美国的武器援助太少,需要增加。

4月20日,奥巴马访问沙特,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交谈

和中东说再见,把难题丢给下一任

摆脱了中东油气资源的依赖,对于中东地区复杂威胁感知的相对降低,以及对以色列安全的信心,意味着美国对于中东问题的敏感度会大大降低。当其对于中东问题的介入更多成为“道义责任”时,美国在中东介入上的约束力也就大大降低。所以当美国尝试安抚自己的盟友之时,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以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不是按照自己盟友如以色列和沙特等国的观点和视角去进行观察。其结果,必然是矛盾重重。

由于历史和国内独特政治-宗教关系的原因,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对于美国提供的军事保护十分依赖,需要美国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维护自己的战略和安全利益。这种相互的关系形成于冷战时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巩固。不过随着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当时的美国和沙特已经出现了裂痕,参与恐怖袭击的19名嫌疑人中有13人是沙特国籍,而美国情报机构更是认为沙特长期对于国内支持“基地组织”的行为“充耳不闻”。不少美国学者认为,沙特长期以来宣扬的“瓦哈比主义”是酿成“仇美”情绪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重要原因。

尽管2001年之后沙特予以了美国反恐战争大力支持,但是随着2011年中东巨变产生,两国在地区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在反恐问题上,美国认为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支持极端组织”,而沙特则认为美国颠倒轻重,没有尽全力帮助盟友来打击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在伊朗问题上,美国认为一个由国际社会保证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下的伊朗无核化进程,将会给海湾乃至中东带来稳定与和平,而沙特则认为,美国太过纵容伊朗,在包括沙特-伊朗关系恶化、伊朗试射导弹等一系列问题上没有尽力帮助沙特。早在2014年3月美国总统和当时的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会面时候,时任沙特驻美国大使的费萨尔就当面批评奥巴马的伊朗问题立场:“‘底线’已经足够多了”,沙特想看到实际行动。可以说,沙特和奥巴马,相互之间都对对方有着足够的“槽点”,无休止的争论,却不可能恢复到历史上的“蜜月”时期。

当前的美国和沙特以及其他海湾国家关系,处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的最低点。与之相应的,是美国所面临的剧烈的能源供给关系、反恐情况以及对中东地区整治判断的重大转变,这也促成了奥巴马政府在一系列中东敏感问题上“敬而远之”的立场。中东地区在二战后历经多次战争和苦难构建起来的各种平衡遭到破坏,而新的平衡又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来,各种极端思潮在当地泛滥,政局混乱,恐怖势力借机崛起。奥巴马挥一挥衣袖,还是将中东地区的复杂,丢给了下一任总统来应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奥巴马 中东剧变 中东问题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