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云:马丁·沃尔夫五问未来中国,我就试着回答“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2-01 09:25

文凌云

文凌云作者

四川省广元市委党校副校长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文凌云】

昨天,《参考消息》刊登了对《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采访,在谈到50年后的中国时,他一口气提了五个问题,老龄化、气候变化、政治模式、中国与外界的关系、人工智能的影响,从中能看出他一如既往的对中国的“关心”。在谈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他说:“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将是从未有过的、全新的,当它第一次真正处于世界的中心,就需要很好地定位。”

马丁·沃尔夫(资料图)

笔者不敢妄言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问题,不过最近正好对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关系有所思考,愿意试着回答一下马丁·沃尔夫先生。简单地说,中国在步入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需要以美国为镜鉴。

一鉴心浮视短。

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长达半个世纪的世界两极格局消失,冷战似乎以西方的完胜结束,西方社会精英们弹冠相庆,被历史小胜冲昏了头,心气浮躁,目光短视。他们忘记了辩证法,也没有听小平同志在东欧事件发生后,对美国人“不要高兴得太早,问题还复杂得很”的警告,用西方价值体系和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作为“历史的终结”,为人类对美好制度的探索划上句号。

我们在世界急剧变化尤其是出现形势有利于我的时候要引为镜鉴,不要沽名钓誉,“不要高兴得太早”,要懂得世界问题的复杂性、反复性,悟透在舞台中心时候面临的问题,一点也不会比在舞台边缘少的唯物辩证法。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行稳致远,走好自己的路。

二鉴意识形态挂帅。

在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当今时代,美国却以意识形态挂帅,不择手段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普适价值,以致上演“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的政治悲剧,成为“欧洲难民潮”的罪魁祸手。从这次美国大选主流媒体的一边倒,美国选民意识形态的壁垒分明,以及世人皆知的对中国等带着有色眼镜的舆论报道,处处可见美国从精英到民众的意识形态色彩都太过浓厚,甚至有时充满宗教般的狂热。美国就像套上了无数件皇帝的新衣,这次被总统大选这个顽皮的“小孩”点破,让国务卿克里等美国精英脸红到了耳根。

中国要引为镜鉴,不但在追赶第一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而且有一天成为了综合的世界第一,也不能把中国模式强行输出。中国有两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今日的主张,让各国探索适合自己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模式。

三鉴经济寄生。

特朗普在总统竞选中有两句颇为有效的选举口号:“中国强暴了美国”,“中国偷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岗位”。笔者以为特朗普先生应学学中国农村的一句谚语:“没米吃怪筲箕”,明明是家里不会计划安排,寅吃卯粮,在无米下锅时,却责怪筲箕的不是。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大量流失,病根本是美国信奉市场原教旨主义,片面否定政府宏观调控,让市场“看不见的手”伸过了头,在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片面追求业态高端、利润高额、生活高档,把制造业全部转移出去,只留下金融、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导致制造业工作岗位大量流失。

中国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定要引为镜鉴,发挥好独一无二的产业基础优势,独一无二的制度优势,独一无二的民情优势。不能片面追求高端,把制造业过度转移出去,使就业岗位流失,经济严重寄生,这既不利于解决本已“压力山大”的就业问题,也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一言以蔽,中国走的再远都不要忘记追求平等、反对强权的初心,都不要忘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初心。我想如果能以美国为鉴,当中国“真正处于世界的中心”时,中国能带来“从未有过的”“全新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与西方列强的“初心”不同,不知马丁·沃尔夫先生是否同意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马丁•沃尔夫 金融时报 中国崛起 中国超越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