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情:从“高大上”到“穷屌丝” 战场上无处不在的无人机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6-25 10:41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韩国方面发布了对坠落在韩国境内的朝鲜无人侦察机的检验报告,机上的设备来源堪称五花八门,甚至还有韩国自己生产的零件。如此“低端”的无人机却成功拍摄到了“萨德”阵地的照片,很多人感到惊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一架“高大上”的“全球鹰”无人机在加利福尼亚意外坠毁,这一摔就摔掉了2亿多美元。这“高大上”和“穷X丝”,都是无人机,那么未来世界上什么样的无人机更有前途?咱们来说说。

本周四,美国进行“标准3”反导系统测试,拦截一枚“中程导弹靶弹”失败。这枚“中程导弹靶弹”身上,却颇有玄机。到底怎么回事?我们第二部分来说说。

未来无人机会更便宜,还是更贵?

本周,韩国公布了对不久前坠落的一架朝鲜无人机的检验结果

成这家无人机使用一台捷克生产的50CC二冲程二气缸发动机,并安装了一个更大的电池,因此飞行距离大幅度提高,这架坠毁的无人机甚至可以执行拍摄“萨德”导弹阵地的任务,而到坠毁时,该机飞行距离已经达到490公里。

朝鲜中央电视台5月8日公布的萨德部署阵地“卫星照片”

其实是它拍的

根据联合国2015年发表的调查资料,2014年在韩国也发现了坠毁的朝鲜无人机,显然是这次被发现无人机的前身。这架无人机被认为中国商业用UV10无人机技术明显相似。

这种无人机可能是朝鲜通过走私购买各种材料,然后自己进行拼装的产品,而这次拍摄“萨德”的无人机显然则是进行了更具针对性的改装,延长了航程。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对2014年无人机的相关报告结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诸如自动驾驶仪之类的零件是来自中国,但它们的规定航程都没有超过300公里,没有达到被禁止的与弹道导弹相关物资的标准。

这次被发现的无人机,在2014年坠毁的无人机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造,燃料容量、电池容量扩大近一倍,航程因此可以达到600公里左右。自动驾驶仪是加拿大的、GPS信号接收器是瑞士的、照相机则是日本索尼公司的“阿尔法”系列相机,电池是中国制造的5300毫安锂电池。

从无人机导航电脑中储存的记录看,该机的巡航速度为9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2400米。至于坠毁原因,则被认为可能是因为发动机出现故障,燃料提前耗尽。

韩国公布的根据机载电脑数据恢复的飞行路线示意图

机上各种设备来源,可见该机与UV10无人机相比,安装了更高级的导航计算机,减少了多种设备的重量——包括把照相机换成了较轻的索尼α系列——怎么说呢?“索尼大法好!”

朝鲜之前在电视台上公布了无人机拍摄的“萨德”画面,而从这种无人机的性能参数来看,它应该并没有在远距离上发送照片的能力。因此这架坠毁的无人机应该并非唯一参加对萨德拍摄的无人机,在它之外,应该有朝鲜无人机成功的神不知鬼不觉飞到“萨德”阵地上空拍了照片又返回。

上海某航拍公司的UV10无人机及其拍摄的照片,朝鲜用的是在这种无人机基础上进行小幅度修改的产品

再考虑到2014年韩国就发现过坠毁的朝鲜无人机,可以想象,朝鲜对韩国的无人机侦察绝不是偶尔为之。

目前国内使用类似UV10这类无人机进行航拍的价格,大概每天是1000-3000元人民币。而此类无人机的造价,推测大概相当于一辆家用轿车,差不多10-20万人民币之间,即使考虑走私成本,朝鲜获得这种无人机的价格应该也不会超过30万人民币,还是完全消耗得起的。

换言之,这种廉价的商用无人机,已经成了朝鲜特色的“隐身飞机”,不时穿越防守严密的38线上空,穿过美韩军队严密的雷达监控,神不知鬼不觉完成了对韩国境内纵深目标的各种拍照任务。

回忆一下历史,冷战时代,美苏为了做到同样的事情,开发了针锋相对的U-2\M-55高空侦察机、SR-71\米格-25R高空高速侦察机……即使用这些造价动辄几千万,几亿美元的高性能飞机,随着对方的防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也很快就无法安全实施侦察行动。U-2在古巴、中国、苏联上空都有被击落的记录。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在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美韩的朝鲜,居然能用一种商业市场上轻易就买得到的小型无人机,做到了当年“臭鼬工厂”、米亚西舍夫、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才能实现的事情,而且这种无人机渗透韩国上空的效率,恐怕远高于起飞前还要漏油的SR-71“黑鸟”侦察朝鲜的效率吧?

从飞行数据上来看, 朝鲜无人机的飞行高度2400米,速度90公里/小时,这其实就透露了这种无人机“神不知鬼不觉”渗透韩国的技术基础。

SR-71侦察机在其服役生涯的最后阶段,就是用来执行针对朝鲜的照相任务,每架这种飞机每年维护费用就要1亿美元

UV10进行航拍的报价每天大概是1000-3000元人民币……

大家都知道现代雷达广泛利用多普勒原理来检测目标,一般来说,它们对300公里/小时以上速度飞行的目标才会特别敏感,如果低于这个速度,目标的雷达反射面积又很小,那么很容易被当做杂波或者飞鸟。

另一方面,朝鲜无人机飞行高度2400米,又小,还涂上了与高空背景颜色相似的蓝色,肉眼就无从看到了。

就这样,这些无人机就大摇大摆的飞入了韩国上空,让韩国密集的防空雷达系统形容虚设。

事实上,比朝鲜用的航拍无人机更小的,四轴小型无人机和航模,就更让现代防空系统头痛了。在中东地区,目前交战各方都在广泛使用“大疆”之类四轴无人机广泛执行侦察甚至轰炸的任务,而目前应对的手段,只有派人加强对空观察,用步枪机枪进行射击了,效率很低,因为小型无人机噪音小,目标小,飞的稍高就很容易让肉眼看不见目标了。

为此,韩国方面称要开发新型雷达、红外侦测系统来加强三八线上的反无人机监控能力。

西班牙宣布采购的AUDS系统,价格每套200万欧元,欧元……

其实近年来类似的装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制的热点。6月21日,西班牙国防部宣布采购英国布莱特尔公司的AUDS反无人机系统,用于保护要人和重要地点。

这套系统十分现代化,有四个小型有源相控阵雷达阵面和光电探头,可以在10公里范围内探测各种小型空中目标,然后通过电子对抗装置来迫降无人机。

如果说有什么美中不足,那就是这套系统的售价为每套200万欧元。

而且,目前它使用的干扰装置也只能用来对付需要遥控控制的无人机,如果碰上朝鲜这种事先设定好飞行路径,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无人机,那就没用了。只能给其他“硬”杀伤手段提供目标指示了。

美国陆军近期进行了一次“毒刺”导弹试射,试射的FIM-92J导弹加装了无线电近炸引信,而这种导弹以前是只有碰炸引信的,因为打直升机和飞机的时候,仅有3公斤的战斗部要是不直接打在目标上大概没啥用。但这次加装无线电近炸引信,就是为了对付各种小型无人机目标。

美军为了对付无人机,研制了新的FIM-92J导弹

这从侧面也能说明,无人机这类目标对于传统武器来说是很难打的。之前以色列就曾因为没有合适的武器,不得不用“爱国者”导弹去对付小型四轴无人机——反正“爱国者”的弹头够大,只要在无人机附近引爆就可以将它击落。

除了朝鲜,近期伊朗的无人机也引起了不少关注,虽然技术十分粗糙,机身结构还在使用木纤维板,但他们的“见证者129”无人机已经广泛在叙利亚等地投入使用,甚至还能扔炸弹。最近巴基斯坦空军就用“枭龙”发射PL-5E2导弹,击落了一架“见证者129”无人机,如果光考虑价格的话,这枚导弹的价格大概也要高于被击落的目标。

伊朗无人机技术相当落后,甚至结构材料用的还是胶合板

从经济角度来讲,用这些造价不菲的武器去对付售价顶多不超过几万美元的无人机,实在是不划算的很。

当然,也有一些新技术可以用来对付无人机,例如低能激光武器。这也是近年来反无人机领域较为热门的技术之一,中国美国都有多种类似的装备已经或者即将投入实用。但总体来说,由于低层大气的各种天气现象对激光有较强的吸收、折射作用,因此作战距离很难超越数千米这个级别,仍然只能是部署在掩护目标附近,不能提供大范围的掩护。

中国“哨兵”激光反无人机系统

网上有人说可以通过电磁脉冲或者定向高能微波武器来攻击无人机,烧毁其电子设备。但对于采用针对性防护手段的无人机来说,恐怕这也不是什么“万灵药”。

此外,现在无人机发展的一个方向是集群作战,这给“硬杀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巴黎航展上,中电集团展示了打破世界纪录的119架无人机集群作战的视频。目前察打无人机往往都是“独行侠”,未来如果空中的无人机不是一架两架,而是数以百计,现有的防空手段如何对付,恐怕就成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了。

让人感到密集恐惧的无人机准备起飞

廉价无人机对未来战场的改变,恐怕将是未来几十年里各国军方都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但反过来,对于无人机来说,廉价的小型、低速无人机的生存力可以得到相当的保障,其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加可观。

无人机的发展目前明显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越来越廉价的小无人机,另一个就是性能和有人驾驶的大型飞机不遑多让,价格也不遑多让的高性能无人机了。

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RQ-4“全球鹰”,这种无人机目前是美军非常重视的一种型号,采用一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F137涡轮风扇发动机,巡航速度可达575千米/小时,留空时间32小时以上,航程22000多公里,实用升限18000米。

轰一下,2亿美元打了水漂

RQ-4是个昂贵娇气的大家伙

由于该机造价高昂,美军当然不会用这种实际上并不具备什么隐身设计的无人机去进行深入敌方防空区域的任务,它实质上主要是在己方控制区上空, 或者广袤的大洋上,通过探测距离很远的侧视雷达、光电系统、电子情报搜集系统等来执行任务,而美国空军的EQ-4B更是用来执行战场通信节点任务,相当于“超低轨道通信卫星”。

换句话来说,这样一种“高贵”的无人机,实际却并不能像前面提到的那些廉价小无人机一样,去执行危险的穿透敌方防空的任务。

这就让我想起了不久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11院研制的太阳能无人机,该机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20000米,设计上,它可以在空中停留几个月乃至半年。

尽管目前太阳能无人机能携带的载荷重量还无法与RQ-4相提并论,但如果考虑到两者的成本差别——其未来还是有与RQ-4这些无人机竞争的潜力的,事实上,美国也很重视此类无人机,NASA等研究机构都开发了类似的太阳能高空无人机。

11院的太阳能无人机

从图中可以看到,太阳能无人机的载荷主要是各种无线电信号搜集和通信中继,其实现在RQ-4的主要任务也是这个

像11院研制的这种太阳能无人机,成本与“彩虹4”这类无人机比可能是要更高一些,但若与“高贵”的RQ-4相比,那就极为低廉了,是一种“损失得起”的装备。

目前,太阳能无人机的载荷还不能与RQ-4这样的无人机相提并论,毕竟太阳能的能量密度还是较低,恐怕未来也很难有大幅度提高,以此为能源的无人机重量也因此不能太大。

但反过来说,现代电子设备的重量仍在不断降低,像本周印度“1箭31星”这样发射到太空中的“立方星”这样的微型卫星都能进行对地观测和提供通信中继服务,没有理由说飞行高度更低的太阳能无人机上携带的类似重量的载荷就不能发挥作用。

中国西北工业大学的立方体卫星,这个尺寸和重量的载荷,太阳能无人机完全可以带的动

当然了,像RQ-4常用的侧扫合成孔径雷达这类较重,又需要大量耗电的载荷,现在太阳能无人机还带不动

可以预料,最终,随着技术的发展,11院的太阳能无人机这类能够在临近空间长时间停留的飞行器,将会执行相当一部分目前RQ-4无人机执行的任务。

这又让我想到,前几天有朋友在讨论以色列陆军购买中国“大疆”无人机作为连排级侦察无人机的时候说,美国其实早就有类似的四轴无人机,2013年美军就已经装备了RQ-11 “乌鸦”无人机,该机不仅续航时间超过“大疆”一倍,而且甚至还装备有一个640*480的热成像仪,有效探测距离达到10公里。

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

但RQ-11价格目前已经是5万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价格是花在那个热像仪上),而“大疆”的成本和它比……一个只有几千人民币的小四轴无人机已经能满足大部分步兵连排作战中的需要了,为何还要装备RQ-11呢?

其实以色列自己也开发过折叠式的四轴无人机,造价好像也是上万美元的

最后发现最适合他们需求的还是大疆的Mavic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彩虹802”无人机性能参数其实和RQ-11基本相似,当然可能热像仪没有那么高分辨率,但该机主要是给解放军特种部队和侦察部队使用的。更廉价的“彩虹901”无人机还可以兼做巡飞弹,已经出现在外贸市场。

所以,无人机这种装备,和其他所有装备一样,就是应该让不同的无人机在不同的场合发挥作用,连排级用“大疆”,侦察兵用“彩虹802”,这不就很合理了吗?

同样,为什么中东“大户”对航天科技集团的彩虹4无人机更加青睐,而没有选择解放军空军已经装备的“翼龙”呢?

从实战经验来看,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无人机更有用

也是因为执行同样的任务,彩虹-4更便宜啊。而且,虽然彩虹-4的结构强度低一些,飞行速度慢一些,载荷小一些,但是对于它所需要执行的任务而言,留空时间长,“傻瓜式”操作才是最要紧的设计要素,而这方面,“彩虹4”更有优势,而采用重油发动机的“彩虹5”更是进一步提高留空时间,甚至在特殊环境下比竞争对手续航时间增加近一倍。

适应用户的要求,而不是单纯追求性能,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在无人机领域,可能应该说,更加智能化,更加廉价、更多功能是更重要的发展方向。

据消息,翔龙无人机已正式定型为“无侦-X”,开始服役

一度引起关注的“利剑”无人机验证机实验已经圆满完成,更加完善的后继型号或许不远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高性能的无人机就没有价值。据相关报道,我军已经装备了和“全球鹰”性能类似的无人机,用于执行超远距离的海上搜索和打击效果确认任务。此外,曾在2013年“惊鸿一现”的“利剑”无人机的后续发展型也值得期待。作为未来作战体系的重要一环,这些高价值无人机的作用一样不可抹杀。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高价值无人机,更像是传统有人作战飞机的“无人驾驶”版,而我们上面谈到的那些廉价、高度智能化、留空时间长、功能多的无人机,大多着眼于侦察、监视、通信这类任务。

对于未来战场最具革命性的,或许是那些性能看起来更不起眼,但却能无处不在的无人机

换言之,对于未来的信息化战场而言,这些廉价无人机,更多的是扮演“环境塑造”的任务,而高性能的无人机,则更多是聚光灯下人人关注的“演员”。

正如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WIFI一样, 这些廉价无人机,也将是未来的军队须臾离不开的“必需品”了,或许,才是无人机对战争形态带来的最大改变。

“标准”玄机

美国反导局和日本国防部本周联合进行了一次反导试验,主角和今年一月份的试射一样,是“标准3 Block II A”反导拦截弹。

标准3 Block II A导弹是一个什么导弹呢?让我们从“标准3”这个型号的来由开始解释一下。

冷战时代,美国海军为了对付苏联超音速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战法,开发了“标准2”系列导弹。

2011年美军规划的标准3导弹谱系,当然,最终的“第四阶段”已经无限期推迟

但对于“提康德罗加”和“伯克”级“宙斯盾”舰来说,却有一个问题未能解决,因为RIM-67“标准2”系列中的增程型“标准2ER”的助推器无法适应垂直发射的要求,因此这些“宙斯盾”舰的“标准2”导弹实际射程就只有56千米,显然不能满足21世纪的防空需求了。

针对这一缺点,美国海军研制了RIM-156“标准2 Block IV”导弹,该型导弹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适应垂直发射使用的MK.71助推器。此外,该导弹还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诸如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使其射程和末端攻击机动目标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FTX-21试验中准备发射的MRBM-T3靶弹,注意靶弹头部安装了保护罩,用来保护雷达引导头

FTX-21是“基线9”跟踪目标测试,注意AN/TPY-2雷达也参加了对目标的跟踪,这很像“三角狐步舞21”导弹攻击日本海上目标时美国可用的雷达部署状态

随着该导弹动力性能的大幅度提高,RIM-156导弹已经可以像陆军的“爱国者2”导弹一样,对来袭的短程弹道导弹进行拦截了。

恰好,21世纪初,拦截弹道导弹也正是美军最关心的新型作战能力。由此,以“标准2 BLOCK IV”导弹为基础,研制一种新型的专业反导导弹就被拿上台面来了,这就是“标准3”了。

对于美国海军来说,进行反导作战有个问题,就是它的导弹没法部署到紧贴目标的位置去——除非是用来掩护港口。如果装备一种类似“爱国者3”那样,拦截率虽然高,但却只有几十公里射程的导弹,那很可能最后就是啥也掩护不到。

再加上,美国海军“宙斯盾”系统性能优良,完全可以跟踪低轨道上的目标,这就具有了进行中段拦截的可能性。

标准3 BLOCK IIA导弹可以说就是为对付它而定制的。只不过,突防技术和拦截技术,是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过程,今天的东风-21D,和2010年击沉远望4的东风-21DS相比——几乎已经是两种不同的导弹了

因此,“标准3”导弹就采用了和GBI拦截弹一样的设计,导弹本身只相当于运载火箭,拦截作战主要用在大气层外轨道上飞行的动能杀伤器。

感谢“星球大战”时代就开始的动能杀伤器的技术积累,“标准3”的研制还是比较顺利的。

2002年开始,标准3导弹在19次试射中,成功拦截了16个模拟目标。还在2008年成功击落了一枚即将坠入大气层的美国失效卫星——这次试验中,卫星的速度和轨道高度已经接近洲际导弹的弹头。

当然,这次击落卫星并不表明标准3BLOCK I导弹具备拦截洲际导弹的能力,因为拦截射程很近。而标准3 BLOCK I导弹因为直接沿用标准2 BLOCK IV的弹体,动能杀伤器入轨的速度并不高,如果是面对实际的来袭弹道导弹,实际拦截的范围是很小的。这次试验只能说是验证了动能杀伤器极限条件下的性能。

2010年,日本从“雾岛”号驱逐舰上试射标准3 BLOCK IA导弹拦截来袭目标取得成功,但该导弹射程较短,即使日本全部防空驱逐舰都带上该导弹开到日本海上,也无法掩护日本全境

实际上,虽然属于中段拦截,但标准3 BLOCK I和BLOCK IA在实战条件下实际能应付的还是射程较短的导弹,其速度最大为3km/S,拦截射程2000公里或更高的导弹的时候。形象的说,这种拦截基本上要碰运气,来袭导弹正好从自己头上过,拦截弹能“以逸待劳”在轨道上等着对方。

这个要求在2010年黄海震撼人心的一击之后,显然是差了。

同时,美国其实也早就知道标准3BLOCK I的拦截能力并不够用。

于是,就有了研制新一代反导导弹标准3 BLOCK II的计划。

该型导弹虽然编号依然是叫RIM-161,但实际上助除了MK.72助推器之外,整个弹体都是重新研制的,采用了直径达到533毫米的新型弹体,大幅度增加了射程和速度,入轨速度从3KM/S提高到4.5KM/S,动能拦截器也是全新研制的,大幅度提高了机动能力,并增加了工作时间。此外还由日本三菱公司负责研制了新的第三级火箭和533毫米直径的复合材料头锥。

虽然美日的官方说法是标准3BLOCK IIA是为了应付朝鲜的导弹威胁,将目前日本本土仅有樱田门附近50公里半径内受到“爱国者3”掩护的“小伞”,扩大到能够掩护日本本土。

但大家都知道,这种导弹实际要对付的目标要比朝鲜的“火星8”高级得多。

其实这一点看看美国海军在标准3BLOCK IIA 和“宙斯盾 基线9”系统研制中使用的靶弹就可以看出端倪来。

如果只是对付性能一般的“火星8”导弹,标准3 Block IA导弹其实已经够了

从2015年测试“宙斯盾 基线9”系统的FTX-2试验中,美军就首次开始使用新型SR-19 SR-73构型的MRBM-T3靶弹进行测试,这种靶弹使用“民兵3”洲际导弹的第二、第三级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头部安装“潘兴2”中程导弹的引导系统。

“潘兴2”中程导弹的引导头——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种采用合成孔径技术的雷达引导头,在高空拉起后,对下方地面\海面进行雷达扫描,找到目标后,利用导弹上的小翼面控制弹头下坠,达到很高的精度——或者用来打击舰艇目标。

看了这段描述,大家应该“秒懂”了吧?

当然,潘兴2导弹的射程还不如它要“扮演”的对手,所以使用“民兵3”导弹的上面两级作为动力。

这样一枚靶弹,是用来模拟朝鲜那种采用液体燃料,没有末端机动能力的“傻乎乎”的“火星8”——少开玩笑了吧?

看过日本右翼动画《学园默示录》的朋友大概会记得,其中有一集,出现了“三角狐步舞-21”导弹飞向东京的情节。这个“三角狐步舞”,其实是将“德尔塔-福克斯”音译的结果,而“德尔塔-福克斯”则其实是美军在无线电里为了方便辨认,对字母“DF”的发音……

当代日本最恐慌的情况,大概就是“三角狐步舞21”突然飞过来了……

所谓做贼心虚,至今不肯进行道歉,心里又明白当初“昭和男儿”干了什么的日本,内心里其实一直恐惧着“蘑菇快递”的嘛。

所以在标准3BLOCK IIA导弹到底是要拦截什么类型的目标这个问题上,日本和美国海军就很容易达成一致了——“三角狐步舞21”啊。

正是因为标准3BLOCK IIA导弹寄托着美日两国未来“反快递”的厚望,这种导弹的研制工作一直是快马加鞭。只不过,为了适应这种导弹的需要,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都需要对软硬件进行一系列调整——这还不怎么便宜。

所以该型导弹的正式拦截试验,直到2017年1月才首次进行,考虑到相关试验设施,舰艇改造都是个综合性的大工程,这不算慢了。

原本,美军还计划再研制一种更厉害的“标准3”,这就是标准3 block IIB,这种导弹的弹径进一步提高,增加到27英寸,普通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已经塞不下了,在2011年美军的规划图中,表示这需要“改进型MK.41”来装载。但MK.41怎么改才能装下比发射筒还粗的导弹呢?这个27英寸的数据,笔者觉得更可能的是,它是为MK.57,也就是DDG-1000上那个类似中国052D的新一代同心圆式大直径垂发而设计的。

“伯克3”驱逐舰的设计现在已经全面缩水,垂发系统沿用MK.41

该导弹的使用者,最初说是给波兰、罗马尼亚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用,那么给陆基系统用一种更粗的导弹,或许也不成问题,反正这些“陆基宙斯盾”的发射器也是专用的。而另一方面,美国英格尔斯船厂方面几次推动用“圣安东尼奥”级登陆舰改装“国家导弹防御舰”,除了安装更大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外,选用的导弹也是MK.57垂发。而这种垂发里面显然装不了巨大的GBI拦截弹,这种方案可能也是需要装“标准3”BLOCK IIB的。

或许,标准3 BLOCK II B的研制顶多也就能推迟到“三角狐步舞26”展示性能的时候吧?其实美国海军不是不知道它的威胁,只是,国会老爷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啊……

2013年,美国宣布不再继续发展标准3BLOCK IIB导弹。2016年底,基本接近定案的“伯克 III”级驱逐舰也继续沿用传统直径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也表明“标准3”BLOCK IIB的开发可能确实是要无限期推迟了。之前有美国媒体说,取消这种导弹的原因是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的私下协议,当然笔者觉得这不大可能——至少也得是和普京的协议啊,而且“天降伟人”特朗普还会在乎这个?真正取消这种新导弹研制的原因——大概还是钱吧?

这个“无限期”推迟嘛,笔者觉得,可能并不会推迟太多——顶多推迟到,射程四千公里的“三角狐步舞26”像2010年“三角狐步舞21德尔塔”送走“远望4号”一样,展示自己的力量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荀越
朝鲜 韩国 无人机 萨德反导系统 东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