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黄貂鱼”意义何在?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24 08:03
本周,波音公司公布了该公司参加“黄貂鱼”无人加油机项目竞争的原型机局部照片,该机采用了“风筝”型气动布局和尺寸很大的V尾布局。该机的意义何在,对其他国家来说,有没有启发意义呢?我们来聊一聊。
同时,本周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新的军改措施,将扩大俄陆军部队炮兵规模,一方面装备新型远程火箭炮,另一方面恢复大口径炮兵旅编制,将在2009年后退役的203毫米榴弹炮和240毫米迫击炮重新启封服役。这一改进意义何在,表现了俄军什么样的现状呢?我们也来观察一番。
辅助型无人机的黎明?
波音公司上周末前,神神秘秘的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贴出了一个神秘的照片,其中可以看到一架黑布笼罩下的飞机。根据这架飞机的起落架特点,很快有人猜测这是一种舰载机,随即推测出这应该是参加美国海军MQ-25竞标的原型机。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是一些更加“劲爆”的机型,例如X-37小型航天飞机的后续项目、“掠食鸟”隐身验证机的后续项目等等。
当年高大上的A-12计划因为成本、技术难度等各方面原因,最后落寞结局
波音参与MQ-25竞争的原型机局部照片
当然,随着19日波音在社交媒体上正式揭晓谜底,果然证明第一时间的猜测是正确的。这就是该公司参加MQ-25“黄貂鱼”舰载加油机项目竞标的原型机。
MQ-25项目是一个很特别的项目,往常美国很少在竞标结束前给某种飞机直接赋予官方型号,但这次,海军却从招标一开始就赋予了这种飞机正式的型号和绰号,也说明了美国海军对该机确实寄予厚望。
美国海军研制舰载无人机的想法其实也算由来已久,从当初波音与诺斯罗普的X-45、X-47原型机竞标的时候,就已经正式揭开帷幕。
相比之下,美国空军则更早的装备了无人机,在海军还在竞标的时候,空军的RQ-1“捕食者”、MQ-9“死神”就已经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境内进行广泛的军事行动了。
X-47B无人机是第一种在航母上实现自动起降的无人机
理论上来说,美国空军的无人机因为尺寸小,起降距离短,是有在航母上起降的潜力的,但对于这种结构非常脆弱,动力非常低下、控制非常复杂的无人机来说,要在摇晃的航母甲板上实施遥控起降,难度很大。
所以,要让无人机成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起降问题和无人机结构强化问题。
通过X-45和X-47的竞标,以及后来X-47B验证机在美国航母上的起降试验,美国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随后美海军提出UCLASS计划,要求研制一种新型无人侦察\攻击机。其要求最初是要具备渗透复杂的岸基防空系统,在没有遥控的情况下,自主攻击诸如东风-21D导弹发射车这类的目标。后来美军发现,这个要求实在难以达到,改为要求UCLASS主要执行侦察任务,但能够对“具有大功率先进雷达的敌方防空舰”实施打击。
当初UCLASS计划要有效打击反舰弹道导弹,后来改为攻击海上防空舰,但最后都被认为没啥希望……
当时美国海军对于UCLASS的要求,可以用“无人超级A-12”来形容——A-12攻击机是美国海军冷战结束前研制的隐身攻击机,计划取代A-6,要求其具备不亚于B-2的隐身性能,并且其作战半径要达到接近2000公里,机内弹舱可携带2.3吨武器装备。该机计划最大起飞重量36吨。A-12的载弹量较小的原因,是该机还要求具备自卫空战能力,因此机体结构比单纯担负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强得多,只能做到这个水平了。
而X-47原计划最终发展到接近实用状态的X-47C的机内武器载荷甚至在A-12基础上几乎翻倍,达到4.5吨,而航程也几乎翻倍,达到4000公里。而实际完成的X-47B无人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还远不如A-12,仅为20吨,载弹量2吨。而且,该机还要安装类似B-2的安放在机翼前缘的合成孔径雷达,以执行侦察任务。
按照这个数据来看,X-47C的最大起飞重量应该在X-47B基础上大幅度增长,要接近乃至超过A-12的36吨水平。
我们之前评论UCLASS计划的时候就说过,由于航母甲板狭小,出动率有限的原因,只有高性能无人机才是航母搭载的先进打击无人机的最佳选择。UCLASS当时提出的发展目标就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的。
但最终,美国海军还是发现,无人机自主实施攻击这件事,确实难以做到,最终还是需要遥控。而且美国空军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的经验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遥控无人机的事故率和损失率对于海军舰载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再加上,如果搭载这么大型的隐身无人机,舰载机联队的总体结构就要受到影响,削弱海上制空能力。
几方面权衡下来,最终美军决定放弃无人舰载攻击机方案,让无人机承担空中加油任务。
从上面X-47C和A-12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无人机“死重”较小的优势,这种飞机能比同等尺寸的有人机携带更多载荷,而以现阶段无人机自动化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也确实更适合执行空中加油这样比较简单的任务。而X-47所采用的“风筝”布局也功不可没,这种布局比单纯“飞翼”布局能携带更大的有效载荷。(所谓“风筝”布局就是在升力体机身的外侧增加尺寸较小的后掠翼)
MQ-25竞标要求中允许使用外挂加油吊舱,也就是说执行加油任务的时候“黄貂鱼”并不隐身
而且,取消MQ-25的大型合成孔径雷达,也就等于大幅度降低了飞机的成本,不过美军仍然要求MQ-25具有一些侦查能力和通信中继能力,因此该机的型号用了M,也就是“多用途”的意思,而不是用代表“加油机”的K字头。
不过,这样一来,舰载无人机的采购数量就大幅度减少了,单机成本的要求就上升成为研制MQ-25“黄貂鱼”所需要面对的首要设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相对昂贵的无尾翼布局,就不大合适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诺斯罗普最终主动退出了竞标,把机会让给了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原子能公司。
同时,美国海军为了削减成本,还取消了对加油机的隐身要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MQ-25A就完全不要隐身,这里所说的取消隐身要求是指在该机执行空中加油任务的时候,在机身外部挂架上携带加油吊舱,此时自然也就没有了隐身能力。此外,这个吊舱还可以用于携带炸弹和导弹,以便执行一些不要求隐身性能的打击任务。
这样一来,新的无人加油机实际上主要的作用就变成了解放所有舰载战斗机,让它们不必承担伙伴加油任务,这就相当于增加了舰载机联队出动攻击机和战斗机的效率,据美军计算,可以提高20-30%的有效出动率。
剩下的三家公司里,洛克希德坚持无尾方案,通用原子能提出的则是一个“肥胖”版“复仇者”方案,相比之下,波音则是在类似X-45的“风筝”布局机身基础上,增加了大型V尾,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性价比。
现在看起来,波音的方案似乎最为靠谱,当然最终能否入选,还得看美国海军的决定。
与传统的伙伴加油机相比,MQ-25的机内燃油量是相当惊人的,根据要求,该机可以在距离母舰近1000公里的地方,为4-6架战斗机加油——约6.8吨。相比之下, 执行伙伴加油任务时,F/A-18E/F战斗机能携带13吨燃料,但实际上该机作战半径本身就只有700多公里,如果飞到距离母舰1000公里处,真正能用于提供给其他飞机的燃料大概也就3、4吨了。
所以在实际使用中,“伙伴加油”通常是用来给因为航程不足,无法坚持到着舰的飞机“续命”的,和MQ-25的用法完全不同。
据美军的说法,通过MQ-25的加油,F/A-18E/F的有效作战半径可以提高到1300公里,这是一个相当显著的提高。
不过,如果是以对大国作战为考量,那么MQ-25无人加油机的意义就算不上什么“革命性”了,因为执行加油任务时不具备隐身能力,它依然无法安全的在敌方沿海活动。同时由于并不携带大型合成孔径雷达,它也没有大范围内搜索海上、陆上目标的能力。
按照美国海军的说法,他们只是表示研制MQ-25要比改装F-35、V-22这些现役飞机作为加油机或者让S-3反潜机重返航母更好的费效比,也仅此而已。
不过,从MQ-25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中国空军和海军新型飞机可以借鉴的一些东西。
例如,“风筝”+V尾布局在成本、隐身、载荷、技术难度方面相对传统飞翼和常规布局都有很大优势,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空军未来远程轰炸机的一种可参考的气动布局方案。如果按照X-47的性能推算,一种采用“风筝”构型的大型飞机,甚至可能具备携带大量载荷飞到美国本土,然后返回中国内陆机场的能力,这也是中国空军梦寐以求的一种能力……
诺斯罗普的B-21方案,未来中国空军远程轰炸机的布局或许可以考虑,当然,为了提高飞行性能,可能需要安装大型V尾
此外,目前我国海空军都面对着一个难题,就是特种平台的缺乏。目前国内多种型号的海上巡逻机、电子侦察机、指挥机都采用运-9平台,但这种飞机的航程、载荷\起飞重量比例等性能实际上不大理想,而规划中的C929客机,未来具有成为特种机平台的潜力,但该机距离完成研制和实现全面国产化,适应空军要求还遥遥无期。
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我军现有的,尺寸接近X-47B的“利剑”无人机后续发展中,将其适当放大,到接近X-47C的尺寸,然后用于执行特种平台任务呢?
不久前,美军用MQ-9无人机进行了海上反潜任务试验,这类任务如果用“放大版利剑”来执行,也一样是完全可行的。由于采用飞翼布局的“利剑”无人机可以通过隐身性,获得更高的生存性,留空时间也更长,或许是一种很好的海上反潜巡逻平台。
MQ-25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是辅助型无人机的研制,应该提上日程了
而如果在“放大版利剑”上携带更多类型的载荷,就可以执行包括通信中继,目标搜索等任务。
甚至,如果可以放宽生存性要求,直接用现有的“彩虹5”、“翼龙2”这样的无人机,也完全可以具备执行特种平台任务的可能。
未来无人机的发展之路非常广阔,而MQ-25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或许就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无人机的用途,不仅仅局限在查打一体上,或许这能给无人机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无奈的回归
俄罗斯国防部本周宣布,他们开始了“30年来最大的战术变革”,即大幅度扩大炮兵部队。
具体的做法,是将现有“全装师”(俄军现在把坦克师和机械化步兵师统称为此)下的炮兵团进行大幅度扩充。目前俄军师炮兵团的构成,是一个自行榴弹炮营(通常装备2S3式152毫米炮),加一个火箭炮营(连)(通常装备BM-21火箭炮)。而此次改革后,将再增加一个装备“飓风M1”火箭炮的连(营),该连装备8门“飓风”模块化火箭炮。
俄军把远程火箭炮放到师级,能够较大幅度提高火力支援的反应时间,毕竟不必再经过集团军指挥部的协调,即可使用。而且“飓风1M”火箭炮可以兼容俄军现役各种口径火箭弹,经济上也是俄军承受得起的
再有,就是恢复了重型炮兵旅(2009年前,是重炮师),这些旅将使用此前已经退役封存的2S4式240毫米迫击炮和2S7式203毫米榴弹炮。
俄军的这个改革,对于提升俄军的作战能力自然是大有好处,使各师\旅部队的炮兵火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考虑到“飓风M1”作为模块化火箭炮,具备射程90公里的300毫米远程火箭弹的能力,实际上就相当于让师拥有了以前只有集团军火箭炮旅才有的远程打击能力,所欠缺的,只是炮数量少一些,因此投射的弹药量少一些而已。
不过俄军重新列装大口径重炮,俄军自己的解释是说,在面对据守坚固城市建筑之类地形的敌人的时候,要依仗大口径火炮的巨大威力,才有足够的摧毁效能。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个说辞。
2S7式203毫米榴弹炮开火的壮观景象
事实上当初俄军将这些巨炮退出现役的时候,说辞是正相反,用这些巨炮去轰击坚固目标,因为其命中率低,不仅要消耗大量弹药才能起到效果,而且还会把周围炸成一片焦土,真正是玉石俱焚。在现代战争中,大量使用精确制导弹药的前提下,高精度的炮弹和炸弹已经足以摧毁任何坚固目标……
所以,这就很明白了,俄军恢复重炮部队,也只是认清了自己没钱买制导弹药的现实而已……
与俄军相比,解放军当今的主力炮兵系统是155毫米PLZ-05自行火炮,该火炮的性能与俄罗斯的2S19说起来差距不算大,而且因为总体布局的原因,携带的弹药还少些。但实际上,因为中国的炮兵部队早已得到了多种型号,多种用途的制导弹药,在未来战争环境下,两国师炮兵团(旅炮兵营)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语。
而更明显的,自然是火箭炮,据俄罗斯报道,为师炮兵团增加的远程火箭炮营主要使用的弹药是220毫米火箭,其射程为70公里,而主要弹种,则是集束弹、燃料空气弹等,并没有提到末敏弹、卫星制导弹这些先进弹种。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正在旅级部队广泛配发的122毫米模块化火箭炮看起来口径小一些,实际上有配发各种智能弹药,相关报道不止一次提到装备新型122模块化火箭炮的部队演练单炮攻击多个目标的战法,这显然是只有用精确制导弹药才能做到的事情。
与进一步提高火力密度相比,普遍配发精确制导弹药,才是炮兵提高作战效能的正确方法,图为国产122毫米制导火箭弹
对于俄军来说,幸运的是,他们的对手,不是正迈向信息化战争的解放军,而是相对弱得多的欧洲国家,而其设想的作战方式,也不是一路推到英吉利海峡,而是进行“混合战争”,只要操作得当,不会引起技术实力远高于俄军的美军的介入。实际上俄军主要的假想敌,是总体实力远远弱于俄军,又激烈反俄的“新欧洲”国家,顶多算上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老欧洲”援军。
面对如今战斗力唯一支柱成了意大利的欧洲——哪怕他们抱团在一起,不算美国的话,俄军在技术水平不明显弱于对手的前提下,其兵力、兵器数量优势仍是压倒性的。
如今的北约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处心积虑抵挡俄军钢铁洪流的强大军事组织,其最强的战斗力属于二战时不知有多少段子的意大利陆军……
所以,这里咱们还是得重复我们已经重复了好多遍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对如今欧洲军事局势的评论:“俄军的实力在冷战后遭遇了断崖式衰退,但由于北约国家的军力衰退速度比俄军还要快,俄军如今在欧洲面临的军事态势,反而比冷战时期还要有利了”……怎么说呢?不愧是英国人,“毒舌”水平真是够高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