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专访零壹空间:中国有自己的路 不会照抄SpaceX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1-18 08:56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2015年,一家名为“零壹空间”的公司成立了,当时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的Space X”,称公司创始人舒畅为“中国的埃隆·马斯克”……也正是因为这些夸张的宣传,在网上引来了不少质疑,不少网友认为这家公司"不靠谱"。

零壹空间创始人舒畅关于商业化火箭的专题演讲

然而最近,“零壹航天”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是不久前进行的首次固体火箭发动机测试;

第二,是完成第三轮融资,三次融资的总额超过了5亿元人民币

其实,还有个第三,就是他们将在2018年6月进行首次商业发射。

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这家企业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今年1月15日,零壹空间公司举办融资说明,会宣布完成A+轮融资。观察者网受邀参加,我们借此机会,来到零壹空间北京总部,一探究竟。

零壹航天办公室门口摆放着早期设想的火箭概念模型

据会上发布的通稿,该公司宣布从2015年8月成立至今,已累计获得5亿元融资。最新一轮融资金额约2亿,领投方为前海梧桐并购基金,正轩投资再次增资,鸿泰基金、招商局创投、前海万德、通江资本等跟投。据介绍,这其中多数投资方是国有资本背景。

此前的两轮融资情况是:2015年12月,零壹空间获得春晓资本、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想之星等的千万元天使轮融资;2016年10月,获得逾亿元A轮融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正轩投资领投,春晓资本等跟投。

此外,2017年5月,公司与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共同投资组建了重庆零壹航天公司[两江航投占股49.9%]。将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商业火箭智能制造基地。预计18年底建成投产,形成年产4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

零壹航天公司北京总部办公室

接下来,该公司预计还将继续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央企资本和地方政府资本。

其目前募股研制的资金,主要计划用于研制2型火箭,即OS-X和OS-M系列火箭。

这其中,OS-X火箭主要用于进行高超声速验证试飞任务,据公司创始人舒畅介绍,这类任务“国家队”此前涉足较少。

OS-X的验证试飞速度最高可达15马赫。

由于OS-X火箭试飞价格低廉,预计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商业合作方式来进行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目前,高超声速飞行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虽然我国已有世界最先进的高超声速风洞,但该风洞测试成本较高,十几秒的吹风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元,对于许多高校和科研团队来说,经济上难以承受。

而OS-X火箭可以为国内相关单位提供空间再入环境验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2018年,OS-X火箭已经确定3次发射任务,预计后续还有近10次发射任务。

而OS-M系列火箭计划用于发射500千克以下的小型卫星,这是一种采用固体燃料的廉价小型运载火箭,其主要特征是造价低廉。2018年将进行首次发射。

正在进行风洞试验的OS-M火箭模型

据介绍,OS-M火箭首先考虑的也是国内市场,近年来我国出现“微小卫星热”,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商业企业研制了微小卫星,这些微小卫星目前一般选择搭大型火箭的“便车”升空。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发射机会供不应求,许多卫星都在库房里等待发射机会。

OS-M火箭正是瞄准这一市场,该火箭的成本非常低。现在国际上发射500公斤以下小型卫星,报价一般是每公斤3-5万美元,国内则是1.5-2万美元,而零壹空间的目标,是做到1万美元以下。计划2018年底进行首飞,由于客户对零壹航天的技术有充分的信心,因此这枚火箭的首飞就将搭载商业载荷。

据该公司表示,目前他们已与国内多家卫星公司签署协议,稍后就会进入签署订单阶段。预计国内微小卫星发射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100亿人民币的规模。

OS-M系列固体小型运载火箭宣传页


美国NASA与澳大利亚合作的HiFIRE高超声速技术验证火箭,不过HiFIRE并非商业火箭,而是美国空军的研制项目

除了国内市场,该公司也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已经与英国、意大利的微小卫星公司进行了初步谈判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舒畅还介绍,该公司对于未来,有两步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实现与国家航天或现有国外SpaceX之类大规模航天企业的差异式发展,专注发展500公斤以下卫星领域,做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二部,实现高超音速运输,让火箭变成飞机一样的运输工具。这是该公司,乃至于人类航天事业未来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接下来,舒畅回答了现场记者的提问。

问:我国航天发射目前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主要的航天发射场的发射任务排得也很满, 零壹空间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舒畅:M系列火箭将严格按照我国主管部门的报批流程,使用现有四大发射场的固定工位发射。我国现有的发射场都有固体火箭发射工位,可供零壹使用。

带领记者参观零壹空间实验室的总体部工程师,她表示,可惜液体姿轨控系统样机最近送去测试了,没有办法给我们看,那是个很漂亮的小东西

只好通过宣传册,感受一下这个很漂亮的小东西了

而X系列火箭,则是使用军工部门的试验场,其飞行全程不会飞出国境。

测控方面,零壹空间公司使用自行研制的软件和系统,依托国内航天测控网提供的数据,自行进行测控。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应该首先专注解决用户的需求问题,而不是追求一步到位,搞“高大上”的液体燃料大型火箭。比如说,使用液氧甲烷燃料,现有发射场都没有加注能力,企业必须投入巨资去建设这套系统,这就不是商业企业应该干的事情。

而零壹的小型固体火箭发射就要灵活得多。

最初零壹也曾计划使用TEL发射车来进行发射,但后来因为发射车造价高昂,还是选择采用固定式发射工位来进行发射

图中小姐姐就是知乎上的“宋十七,零壹空间002号员工”


实验室一角

目前零壹空间已经作为商业火箭公司,获得国家的支持,主管部门将会统一协调,哪个发射场有空,我们就可以发射。目前除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不适合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外,其他三大发射场我们都可以使用。乃至于,航天科工集团已经提出要建设商业发射场,那就更好了。

未来零壹航天重庆公司将可以年产数十枚运载火箭,并进行总装和测试,这是我们最核心的技术能力。

观察者网:从贵公司这次发动机试车来看,选用了燃气舵技术,而不是摆动喷管技术,这似乎是属于比较落后的技术,不知道选用这种技术是出于什么考虑?另外和国内其他商业火箭企业比较的话,您认为零壹的技术水平处于什么地位呢?

舒畅:其实呢,摆喷也是我国火箭工业的成熟技术,但是对于我们控制研发成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出于提高性价比的考虑,还是选用了燃气舵。

发动机试车完成后,将喷管切开,检查烧蚀程度

发动机试车完成后的燃气舵


发动机首次试车画面

目前我们除了主发动机研制已经完成试车,还完成了液体姿态轨道控制动力系统的研制,下周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姿轨控动力系统的试车。

至于和同行的比较,只能说,据我们的了解,国内大部分民营航天企业的主动力系统都还处在概念设计阶段。

问:目前可回收火箭是商业航天领域的热点之一,这方面你们有何想法?

舒畅:我前面也提到,液体燃料对于我们商业航天公司来说,加注问题不好解决,成本较高。所以从我们的实际能力出发,将把这方面工作放到后面进行。我们计划在2018年进行液体燃料小推力可回收发动机技术的全面方案论证,未来一两年可以做出实际产品。

问:贵公司此前很少在媒体上亮相,不知是什么原因。

舒畅:我们之前有个“三不原则”,不作秀,不评论,不出头。因为我们有个理念:掌握关键技术,埋头苦干,用产品和技术说话。

火箭箭体尾段样品,可见四周的燃气舵安装位置

级间段分离试验样品

级间段分离试验的画面

我们最大的特点是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有优势,未来我们的远大目标,是实现商业化高超声速飞行。

融资说明会结束后,观察者网采访了零壹航天技术公司创始人舒畅,他回答了我们关心的一些问题。


“我们中国人干起来以后比美国人干的还好!”

观察者网:能介绍一下“零壹空间”公司是怎么创立的吗?

舒畅:我们初创的时候,主要是受国内国外形势的影响,我本人首先是北航学飞行器设计,后来在航天科技集团工作,所以我一直从产业视角来看待这个行业。

当时看到美国SpaceX这些公司的兴起,我最开始冒出来一个想法就是,美国人能做,我们中国人能不能干啊?因为我过去做投资,没有中国人干不成的事,往往我们中国人干起来以后干的比他们还好。

所以我就找了一些优秀的朋友,大家都是素质比较高,学历比较好,在行业内工作多年的年轻人。我们就聊呗,然后就发现一个特别让人兴奋的点:我们国家的体制内,对于要做出SpaceX这样的公司,呼声很强烈。

舒畅和他的火箭

我当时就觉得,我们搞这么一个公司,“人和,地利”都占了。于是,我又去找以前的一些领导,了解下来发现,“天时”也是有的。

2015年的时候,军民融合还没有成为国家战略,但总书记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号召更多民营资本参加到国防建设上来,后来政策环境就更好了。

所以虽然当时风险非常大,但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义,所以我就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了。

“我们看到了怎么把这个围墙拆掉”

观察者网:贵公司这次展示的综控机,这个产品比国内航天业内用的常用类似产品轻很多,价格也低得多,性能还更好,那么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是通过使用商业元器件等方法的话,能否保证它的可靠性呢?

舒畅:我们的综控机,这个东西从(原来的)一百公斤到(现在的)1.8公斤,价格从几百万到几十万,我们的气动舵面、燃气舵的指令都是用它来发出的。

它的研制技术的来源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核心技术人员,对这一类产品有深刻的理解,他们既看到了原来产品的一些弊端,也看到了怎么把这个围墙拆掉,怎么进行创新,怎么进行集成。另一个来源,是我们国家航天部门以外的,电子工业的发展。比如说我们手机上的这些芯片,就比现在航天常用的386、486要先进很多了。

零壹空间的综控机,重量缩小到原来的近百分之一,价格降低到十分之一

所以我们把这些结合在一起,产品就可以非常小,非常廉价。

至于说您提到的可靠性的问题,航天产品有航天产品的研制规律,肯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设计、改进和试验。

你比如说,我们这个产品,集成度高,体积小,常常工作在大电流模式,因此产品的低功耗设计和散热设计非常重要。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产品功耗,增强散热效果。经过长时间加电考核,最长持续加电时间超过12小时,累计加电时间超过300个小时,产品均工作正常。

这次试车,也用到了这个产品,通过本次试车试验,初步验证了它的可靠性。后续还将通过高低温等一系列环境试验进一步考核验证产品的可靠性。

“我们依托中国工业,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优势嘛!”

观察者网:您刚才介绍,贵公司现阶段主要面向还是国内市场,满足国内现阶段旺盛的高超声速试验和国内微小卫星发射需求。但也提到,您同时也要进军国际市场。那么目前“国家队”所遇到的美国对我国航天封锁的问题,不允许我们发射有美国部件的航天器的问题,您打算如何解决呢?

舒畅:您说的这个问题,主要是美国有关于不允许中国发射有美国元件的航天器嘛。这个在微小卫星上问题不大,因为它可以用商业级的元器件。除了一些特定的载荷,比如人家的一个转换器就是更高效,那没办法。但大部分微小卫星的元器件,都是很商业化的。你比如SpaceX不是在亚马逊上买吗,我们国内很多不是从淘宝上淘吗?这些商业化元器件,它是不受限制的。

观察者网:前面您介绍了关于发射场、测控等难题已经可以通过国内政策扶持和国内业界商业合作,以及自行研制核心技术的方式来解决,但还有一个对用户交付的问题。目前国内用的一般都是在轨交付,尤其是航天科技集团推的全面解决方案的方式。那贵公司在卫星交付形式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舒畅:我们和很多国内外的商业伙伴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的交付肯定是在轨交付的,因为火箭是不能运出去的,它属于出口限制产品,所以一定是在中国境内发射。

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在新西兰设厂制造的火箭成为新西兰历史上第一枚本国制造的运载火箭,这或许是一种未来可以参考的方案

但在轨交付又分两种,一种是整体解决方案,就是说,卫星也是我们和X院啊,商业卫星公司啊,合作来研制,从研制到发射我们都搞定,用户只管用。另一种模式呢,就是你把你的卫星运到国内来,我们来发射。

这是我国现在做商业发射的两种模式,当然这都是说国家队的,民营公司还没有人走通过。

观察者网:那也就是说您现在计划未来对外国用户的交付方式,其实和国家队并没有很大区别。那未来有没有可能有更多的其他方式呢,例如参考最近美国公司和新西兰合作,在新西兰发射小型商业火箭的模式?

舒畅:这个我不好说,把我们制造的火箭运出国外发射,这涉及“类武器管理”,肯定是不行的,更多合作方式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加以考虑。

不过,我认为新西兰的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能,它整个火箭的生产和制造都在新西兰。我觉得,按照这种方式,固体发动机的火箭,因为我们技术水平比较高,没有可能,但液体未来有可能。

其实,拿到国内来发射,也不影响用户体验,因为他们就是要卫星打到预定轨道上嘛。


观察者网:我看到贵公司提供的宣传材料里提到了一个超声波自动探伤机器人,这个产品好像国内没有听说过,在央视《大国工匠》栏目中还专门介绍过对火箭发动机进行探伤检测的工人,工作非常辛苦,能用机器人减少工人工作强度似乎是很有意义的。不知道这个机器人的情况怎么样?我们研制这种装备有什么优势?

舒畅:超声波自动探伤仪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研发项目,国内没有人做过,我们是率先把它做出来的。现在既自己用,也提供给国内客户。这个产品也可以出口,因为它核心是一套算法,硬件部分相对而言并不复杂。

超声波探伤机器人

最重要的,是我们依托中国工业和国家政策,这么好的基础,就是最大的优势嘛!

“中国有中国的特点,我们不想照抄SpaceX,更愿意学华为”

观察者网:贵公司刚才发布会上谈到,您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对媒体:“不作秀、不出头、不评论同行”的“三不原则”,这次我们来,也是贵公司很少有的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活动。我们看到SpaceX公司和您的做法正相反,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和媒体打交道,不知道关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现在咱们还继续讲“三不原则”吗?

舒畅:(笑)那是以前啊……我们这个事,讲点情怀的话,从一开始压力很大,大部分人都不相信,有些人还有些嘲笑。所以呢,我觉得,事实胜于雄辩吧。

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所有人都在问你是不是中国的SpaceX啊,中国的艾隆·马斯克啊。但我觉得,中国有中国的特点,我们也有自己的道路,我们更愿意学习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把一个行业做的特别扎实。技术也扎实,商业化也扎实。

所以,我们也不想说去照抄Space X,他们的做法。

埃隆·马斯克的演讲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SpaceX的宣传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就说你看航天这个东西原来呢,越来越神秘,和老百姓越来越远。但SpaceX呢,搞很多宣传,让大家觉得航天原来也是一个触手可及的东西。比如说可回收火箭、太空旅游、将来的高超运输,这些是和老百姓生活相关的东西,大家就有一些共鸣。而我们现在呢,每次发射,《新闻联播》一报,大家都背下来内容了。但是跟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宣传,做的真的不多。这一点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观察者网:那为什么现在就觉得可以开始做宣传了呢?

舒畅:我觉得,在有产品以后,大家会更相信这件事情吧。

“高超声速运输,这是‘钱学森’弹道的本意嘛!”

观察者网:您前面还提到,未来有“高超声速运输”的远景规划,能否谈谈?

舒畅:这只是我们一个远景规划,现在还处于很早期的展望阶段,只能说有个粗略的想法。

观察者网:那我们就作为展望,说说这些对未来的展望如何?我们的读者也很期待看到这方面的话题啊。

舒畅:那我就稍稍说说,其实关于这个,我们还在论证,这是一个长期课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

其实,这个事情的可行性是没有人怀疑的是吧,2003年我们杨利伟将军都已经实现了。

所以,大家怀疑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成本高,一个是常人可能无法承受巨大的过载和冲击。

但事实上呢,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设计解决的。

比如说,火箭的回收,发动机要是能回收使用1000次,成本就可以大幅度下降了。

加速度方面呢,比如我们的飞行速度不必达到十几个马赫,就控制加速度不超过4个G。这样,普通人就能承受了。

钱老当年的“钱学森弹道”本意也是进行高超声速洲际客运飞行

相比之下,杨利伟发射的时候,最大的过载短暂达到8个G,如果不要求进入轨道,是可以避免的。

我觉得如果要畅想一下的话,将来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比如我们从中国飞美国,十几个小时,如果坐火箭呢?

火箭能飞多快?比如,4马赫,那么速度就是飞机的5倍,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你说这是不是市场?况且,用火箭进行运输,这就是钱学森钱老当年提出的“纽约到巴黎”那个“钱学森弹道”的本意嘛。

好,你接下来要说成本的问题,我们也考虑了。

打个比方,你说波音737能载多少人?100-190人左右吧?那我们算他150人。

如果我们火箭起飞重量150吨,运力大概能到30吨,因为我不用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所以火箭就可以很小。

30吨运力什么概念呢?200个人,一人一百公斤,20吨,还有10吨可以装座椅啊,生命保障系统啊这些。

上世纪40年代,在喷气式客机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已经在幻想用火箭载人

因此一个150吨-200吨的火箭,它的运力和波音737是类似的,飞行速度5倍。

那么问题就是成本,怎么把成本降下来,那就是要实现重复使用。

如果我这个火箭可以和飞机一样,飞上万小时,那成本就可以大幅度下降。

我的技术团队跟我说,5-10年内,我们能实现6-10人,可以做太空旅游。

观察者网:那您说的这个就有点像“山猫”咯?

美国XCOR公司的“山猫”太空飞机

舒畅:是接近。不过当然,这也是在畅想,但这是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方向,也是我们很多同行在考虑的。

“高超声速是我们最大的技术优势,也是新兴市场的方向”

观察者网:从现在贵公司的规划看,OS-M火箭用来发射卫星,OS-X火箭主要进行高超声速飞行,这方面的商业运用此前没有很多报道,能否说一下。

舒畅:X系列火箭主要面向的用户是科研院所。

国际上,包括NASA,他们的高超音速验证飞行其实也很多,只不过他们没有推出专门的产品。

其实我们这个领域,很多是科研类项目。除了给特定用户提供验证飞行外,我们也在考虑,我们会把我们的数据,提供给高校的科研人员,老师啊,课题组啊,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高超音速研究发展。

观察者网:您说的向用户提供数据,是否意味着我们要自行设计一个高超声速验证飞行器,来验证高超声速下的一些飞行数据?

舒畅:这么说吧,我们打涉密的飞行器,那相关数据自然只能给特定的客户。

但如果我们打一个自己设计的,那获得的通用数据就可以提供给高校的一些研发团队。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

OS-X火箭,可以携带各种设计构型的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比HiFRE高级得多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高超声速”

因为这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视的前沿方向,我们觉得这方面的市场很大。

观察者网:这方面未来是否也有考虑为国外用户提供服务呢?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类似的产品,如果我们开放这方面的试验,国际上的用户恐怕会踏破门槛。

舒畅:(高超音速)这个领域呢,是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有很多领域不是很明确,需要我们给相关主管部门建言献策,怎么在保护我们国家战略利益的前提下,来开展商业化运作。但是它市场空间确实很大,你刚才说的这个,就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新兴的市场方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堵开源
商业机会 商业化 航天 中国航天 民营 民营企业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