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美军“创新”为何越来越乏味?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7-01 08:32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本周,美国多项军事装备选型发展工作取得进展,先是正式签署了ATACMS短程弹道导弹翻新升级项目的合同,周末前又宣布了陆军“过渡性短程防空系统”选型的结果。此外,美国军迷网站也在讨论,不久前所谓“泄密事件”中所谓被中国“窃取”机密资料的“超音速潜射反舰导弹”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美军这些奇奇怪怪的创新成果看似琳琅满目,但真正具有突破意义的却似乎不多。到底美军的创新机制出了什么问题?本周借这几个话题,咱们来聊聊。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付过去拉倒

本周,美军有两个延宕多时的陆军重要新装备项目尘埃落定。一个是陆军与洛克希德签署合同,开始改装ATACMS导弹,另一个则是“过渡性短程防空系统”(IM-SHOARD)的选型终于花落意大利与美国合资的莱昂纳多公司的解决方案。这两个项目虽然一个是弹道导弹,一个是防空系统,看上去好像不挨着,但其背后的逻辑却是想通的。

咱们先来说说这俩项目。ATACMS系统对于从上世纪90年代过来的军迷来说毫不陌生,这种战术导弹曾在海湾战争和后来的伊拉克战争中大放异彩。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使用ATACMS导弹攻击伊拉克军队的一个S-75防空导弹阵地,将其彻底压制,为101空中突击师的空中跃进扫清障碍,这被美军称为“联合战术行动”的首次实践。而今这种作战方式已经成为美军的基本作战方式,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发射的ATACMS导弹从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的32枚增加到了足足450枚。尤其是在行动中遇到沙尘暴期间,不仅空军难以飞行,连M109自行榴弹炮的火力支援都没了准头,但凭借GPS制导的ATACMS导弹却仍能命中目标。

海湾战争期间大出风头的ATACMS导弹

可以说,ATACMS的出色表现,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远程火箭炮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我军目前刚刚开始列装的300\370毫米\750毫米模块化火箭炮(当然750毫米的大家伙大家还是称之为战术导弹比较合适)就很大程度上与美军的M270系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然从性能角度讲,我们的新型远火那还是后来居上的。

这次ATACMS导弹的改装,主要是将射程165公里,载荷560公斤(950枚M74人员杀伤子弹药,每个重0.59公斤)的block I型导弹改装为射程300公里的单弹头(使用与“鱼叉”反舰导弹尺寸重量相同的220公斤高爆战斗部)导弹,射程上升到300公里。

新型单弹头战斗部试验,可见220公斤的战斗将目标建筑物和附近的车辆完全摧毁

这个改装,一方面是为了履行美国已经参加的“反集束弹药公约”要求,减少由于子弹药引爆率低导致大量子弹药遗留在战场上遗祸平民的问题。(当然这里面有几分虚情假意就不知道了)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M74子弹药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员杀伤弹(M270火箭炮“钢雨”之名就从这儿来)其实只有杀伤人员、软目标,无打击装甲车辆的能力,如果敌方目标有轻型装甲就基本无效。因此在伊拉克战场上伊军士兵在遭到“钢雨”打击时总结出了只要钻到卡车下面,就可以逃过一劫的经验。而改进后的BLOCK 1A 单弹头型的战斗部, 可以在电子引信控制下,在预定高度爆炸,发射出大量的高速预制破片,反而具有更强的反轻型装甲能力。第三,由于现代美军不需要在兵力、火力密度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战场空间小得让人转不过身的欧洲战场上和苏军钢铁洪流进行殊死拼杀,其面临的亚太地区新作战环境中,165公里射程的BLOCK1实在是无用武之地。

所以,ATACMS导弹BLCOK IA 单弹头型的出现,其实是美军为了应对实际需要,对老式装备基础上,以最小的代价,适应新作战环境的一种改进措施。

新型单弹头具备空炸能力,产生的破片可以对轻型装甲车辆具有一定杀伤效果

只是——亚太地区的作战环境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以前在欧洲战场可算“远程”的300公里射程,在这儿恐怕也并不吃得开,不然为什么解放军火箭军那么多我们叫短程导弹,美国人尖叫着说是中程导弹的东西呢?

但如果要进一步增加射程,除非另起炉灶再开伙,开发一个全新的导弹,其实美军也有类似的计划,此前美国陆军也提出过射程增加到300公里以上,并且具备攻击舰船能力的新导弹的计划——只是如今,对于美国来说,这事儿……光是确定要不要开发这东西就得开几年研讨会;然后再经过国会讨论,各路人马为了这玩意是否违反中导条约, 会引起美国和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美国和其他盟友之间关系什么样的变化……谁支持谁反对,中间一些议员立场再来个反转……巴拉巴拉……折腾上一年半载是好的,搞不好在国会连续三年五载吵架也说不定;最后好不容易批下钱来开发——中国下一代导弹已经出现了……唉,所以美军也难啊。

东风-16:“伦家是中短程导弹啦”……

另一方面,美国陆军的“过渡性短程防空系统”(IM-SHORAD)选型也终于尘埃落定,莱昂纳多公司的方案由于对“斯特瑞克”战车的改动较少,性能也能满足要求,被选中。有网友吐槽,在美军中凡是叫“过渡性”的玩意儿,十有八九就要用到天荒地老——说到这儿就让我想起来当年开发ATACMS导弹的时候,美军也曾说这个系统只是美国陆军和空军联合研制的JTACMS(联合战术导弹系统)中程、短程合一导弹系统研制出来前的“过渡性”短程导弹……

这次看来这个“过渡性短程防空”也可能是美军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当家野战防空系统了。

莱昂纳多公司IM-SHORAD防空车方案示意图

MHR雷达的天线看起来就像4个探照灯,不过其实这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微型宙斯盾”哦

这个系统的要求非常“妖孽”,装有4面有源相控阵雷达,能360度覆盖周围空域环境,有点“微型宙斯盾”的意思,探测距离方面,对飞机、直升机的探测距离在30公里,对无人机、超轻型飞机的探测距离可达40公里,如果用来拦截敌方迫击炮、火箭炮、反坦克导弹的话,在全向搜索模式下探测距离为5公里,在定向搜索模式下为10公里。

这种雷达的火控能力,则要求能够攻击飞行速度1000米/秒的曲射弹药,或600米/秒的直射弹药,速度800节(1440公里/小时)的飞机或者最低飞行速度5节(9公里/小时)的无人机。

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提供多功能有源相控阵MHR雷达,很好的实现了上述功能——当然了,这个雷达看起来就像四个探照灯,外形有点“不土没有战斗力”的味道,还不如我国中电14所开发的YLC-48“蜘蛛网”雷达来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呢……反正都是有源相控阵,多用途的东西嘛。

中电集团14所的YLC-48架构上还比它领先呢……

有了这么个给力的“微型宙斯盾”雷达,过渡短程防空系统的火力当然也要比前一代有所提高啦。之前美国通用动力和波音联合参加竞标并且被认为是夺标热门的“增强复仇者”系统就是拿过一个“悍马”车上的“复仇者”炮塔,把里面原本坐人的空间塞上雷达和光电系统,然后发射导弹进行防空,它使用的导弹是能够防空的“海尔法”导弹和“响尾蛇”导弹……没错,你没看错,他们开发了一个采用毫米波制导的新型”海尔法”导弹来防空——因为美军对防空系统的主要要求是打无人机嘛……至于拦截迫击炮弹,反坦克导弹这类的任务,理论上有近炸引信和破片杀伤战斗部的“海尔法“也能胜任嘛……

波音和通用组成的“国家队”提出使用“复仇者”炮塔的方案,因为需要对“斯特瑞克”底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装,最终未能入选,注意该系统没有配备机关炮,因为他们打算用“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来防空……毕竟“海尔法”价格比“响尾蛇AIM-9X”便宜很多嘛

其实波音这个方案,因为选用的AIM-9x导弹性能优越,在低空对付包括固定翼飞机在内的目标都还是相当可观的。但美军还是决定还是用莱昂纳多的方案,莱昂纳多的这个方案用“毒刺”打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用30毫米机关炮发射编程弹药来打近距离的小型无人机和拦截迫击炮、反坦克导弹。因为“毒刺”的性能比AIM-9X导弹差一截,而“海尔法”导弹防空基本上也就是凑合事儿……

当然了,理论上看起来这套系统也不错,尤其是30毫米炮用智能弹药防空,理论上看起来性价比很好看,“过渡”一下似乎没问题。这套系统最大的问题无非也就是——基本就放弃对高机动性固定翼飞机的打击能力了……

但这“凑合”的劲儿,简直不像美军啊——现在回忆起来年初马蒂斯关于美军要学会凑合过日子的讲话……唉,好吧,或许“凑合”就是对于IM-SHOARD系统的最好诠释了。

美军打算用30毫米机关炮来打无人机和各种导弹、炮弹

不知道美军打算拿这套系统“凑合”到几时——这玩意在未来应对正规战争中的防空效率肯定是不能和红旗-17+07式双35高炮比的就对了。

怎么说呢,美国陆军的这两个项目啊——那真是把“三等人”写在了自己脸上,和当代解放军陆军在远程打击火力和防空系统方面殚精竭虑,不惜成本搞出来的新玩意真是没法比……

解放军集团军防空旅的红旗-16、17、双35自行高炮的组合,比美国师级(相当于我国军级)编制内满打满算也只有IM-SHORAD相比简直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

神神秘秘,其实新瓶装旧酒

美国海军不久前出了个“泄密”案,据称一家美国海军水下作战研究所的承包商因为保密意识不强,丢了好几百个G的资料,里面包含一种代号“海龙”的“超音速潜射反舰导弹”项目的资料。

这个神秘的“海龙”项目立刻引起了美国军迷们的关注——美国在很多核心军事项目上的保密程度也是很严格的,所以他们的军迷和我们一样,经常要根据军方和科研界公开资料的“只言片语”展开传统项目:“解读八股文”——用杨基发明的新词儿说,就是:帧察(对着视频一帧一帧分析)。

颇有料的美国军迷网站“The Drive”(其实更多的是个科技博客)上,对“海龙”项目的分析颇为全面。

首先,根据“海龙”导弹相关的国会预算文件资料,这种导弹在2015财年开始研制,2016财年完成设计并进行了水下测试,试验项目是“水下保护壳”和相关硬件,此外,该系统还进行了陆上试验。再后面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而根据《华盛顿邮报》的爆料,这一项目在五角大楼官方文件中的代号是“海基战术演示”,这个项目在2018年底前将会进行发射试验,而2019财年内也有它的相关试射预算。

由于美国海军之前曾经在一个给国会的报告里提到过,“海龙”项目是“将现役导弹整合到潜艇上”,那么美军现役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就只有一个——“标准6”防空导弹……

美国海军“标准6”导弹,给它改改,拿去反舰,也算“超音速”反舰导弹了,飞行速度3.5马赫呢

当年红旗-2改的地对地导弹M-7战斗部就从100多公斤给加到了250公斤嘛……对地\反舰攻击不需要那么多的剩余动力,增加点战斗部重量是没问题的

这么一想,似乎说的很有道理啊!

“标准6”导弹的主动雷达引导头只要稍改改软件,它就成了一个最高飞行速度3.5马赫,最大射程100多公里,而且可以通过MK.4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洛杉矶”、“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垂发系统正好可以容纳——的反舰导弹,射程和“鱼叉”差不多,唯一缺陷也就是战斗部只有140磅(64公斤),对于打击大型舰艇来说确实是有点太小——当然话说回来,同样是防空导弹对地\对海打击,中国当年的M-7(8610工程)导弹就是在红旗-2基础上,安装了一个250公斤高爆战斗部。那么美军给“标准6”里边塞一个100-200公斤的高爆战斗部,似乎也不是特别不可想象啊。

The Drive的编辑的想法则是,就算战斗部小也不要紧,因为标准-6导弹具备“A射B导”能力,那正好可以让E-2D预警机和潜艇配合,进行潜艇防空作战。潜艇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仅扮演导弹发射平台的角色,通过电子桅杆或者浮标,接收预警机发来的发射命令,然后导弹由预警机控制来拦截敌机或攻击敌舰,这种战术将会非常出其不意。

当然了,说“海龙”就是标准6潜射型,未免有些过于惊世骇俗。那么也许,是《华盛顿邮报》记者犯了错误,多说了一句“超音速”——那就很顺理成章了,不管是LRASM导弹的潜射型,还是“战斧”改进型导弹,都可能是“海龙”的真身。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快鹰”计划的复活。大家都知道,21世纪初,美国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牛X的“快鹰”超音速巡航导弹发展计划。2005年前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团队还展示过一个外形类似他们当年开发的D-21无人机的超音速巡航导弹模型,但该项目在2006年就被叫停,因为被认为技术难度较高,效费比也不如“战斧”。

但是,有消息称,这一项目其实在2013年重新开始,并且其定位也改为反舰导弹,在2015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那么现在就可能到了试飞和服役的阶段了。

洛克希德公司在2005年左右展示的“快鹰”模型

去年海空展上,洛克希德悄悄拿出“快鹰”显摆了一把,也不说是什么意思,美国军迷也是联想很丰富的……

几个月前,美国海军在年度海空展上,展示了快鹰导弹的模型,但没有说明为何要展示这种导弹。

这个说法,就和前段时间中国展示“暗剑”无人机全尺寸样机一样,令人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那么最后,还有一种可能,会不会美国开发了一种用“俄亥俄”级核潜艇的发射系统发射的,以“三叉戟”导弹为助推器的,高超声速滑翔反舰导弹呢!?这已经有点让我觉得像是国内那些“歼-14战斗机”、“097核潜艇”满天飞的自媒体了……

yeah,三叉戟都能反舰啦,神皇万岁!

你“认为”095潜艇天下无敌,他“猜想”三叉戟改反舰弹道导弹,半斤八两……


无话可说

或许只能说是反映了美国军迷对于本国高超声速导弹武器的迫切期盼吧……

甭管是SM-6还是复活的“快鹰”,说到底都是“新瓶装旧酒”,是把老里八早就已经考虑过,然后放弃掉的“冷战黑科技”重新捡起来。

俄罗斯这几年也没少干这种事儿,从“海燕”和动力巡航导弹,到T-72B3\BMP-2M魔改大量装备部队……但俄罗斯那是真穷啊,美国可不是唉……

在笔者看来,美国军事技术的创新机制多少是出了点问题——当然这或许也是整个美国和欧洲,乃至日本、韩国这些“自由世界”国家的通病——非技术因素、官僚主义的因素过多参合到了科研创新当中。

如今“自由世界”的“外行领导内行”早就已经是惯例,甚至“内行”也未必真的“内行”……


由于经费和服务合同问题,英国海军停止使用“鱼叉”导弹……

当然了,这种事儿任何国家任何体制下都难免,但“自由世界“所强求的“程序正义”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扯皮和部门平衡上,而且程度日益严重。相比之下美国因为总体技术实力强,症状还算是轻的。英国可能是大国当中这方面毛病厉害的,英国人自己不是都吐槽了,空有世界前五的军费,皇家海军却用不起反舰导弹……而如果放眼世界——那么印度作为“民主国家”的代表,它的“症状”更是有目共睹。

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觉得,中国现在的军事技术发展的角度选的这么“刁钻”,那绝不是一个"偷”美国技术能概括的——毕竟大家都在发展,为什么你美国人那么多项目就这么失败了,中国却能成功?看起来,我们一定有什么地方,干得比美国人好,是不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堵开源
中国 美国 军事霸权 创新文化 创新力 制度创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

德总理率商业天团来华,“没中国不行”

“伏特台风”真相:美方和微软以黑客栽赃中国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伊以互相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