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洲:在北京参访这两天,我一直思考:台湾的出路在哪里?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0-20 17:15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 席亚洲】

最近几天,笔者随国台办组织的两岸新媒体联合采访团,在北京参观访问了多家公司企业和著名景点。

这次参观访问的主题,是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按计划,两岸记者还将参访解放军、天津空客飞机组装厂房等难得一见的展示项目。

在行程的前两天,我们在北京参观了故宫、国家大剧院、君太百货公司、新浪微博总部、小米公司、北京创业公社、北方昆曲剧院、猎豹公司、美团网、北京社区文化建设等。

明天参访解放军的活动,笔者肯定要另行写文章向各位做个介绍——毕竟作为台湾“防卫部门领导”严德发点名过的“鹰派人士”,咱的“本行”还是“文攻武吓”……

那这两天在北京的参访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组织方国台办的良苦用心。用老词儿说叫“一奶同胞血浓于水”,用最近“官宣”常说的话,叫“两岸一家亲”。因为最近电视剧而火起来的故宫尚未开放的宫殿区域,恢弘壮丽的国家大剧院,社区大妈的花样广场舞,以及美轮美奂的昆曲,那都是台湾民众,尤其是老一代台湾人所喜闻乐见的大陆风貌,也是传统上大家喜欢的文化交流项目。

但是,两岸的交流当然不仅仅是在这些层面上,这些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文化和感情基础,但更能增进两岸感情的,当然还是建立共同的利益基础。

在新浪总部,新浪公司专门向大家展示了他们总部内一个“怀旧”主题的展示区,在这里摆上了老28大杠自行车、“三转一响”的几“大件”,还有诸如机械打字机、80年代的PC机等等。国台办领导还和记者们一起回忆了他青年时代骑着28大杠出去办事,感觉犹如今天年轻人驾驶豪华汽车一般的心情。

事实上,台湾经济上的好转也并不是在国民党逃台后就开始的,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台湾都算得上是“地瘠民贫,穷兵黩武”,与当时大陆积极建立完整产业体系,全面向世界大国发展的形势相比,谈不上占什么优势。那个时候台湾民众也一样是以自行车为奢侈品的。

台湾经济的真正起飞,是在70年代,而真正达到“发达地区”标准,即人均GDP8000美元,是在1986年(中国大陆在2015年)。

而台湾经济起飞的动力,毋庸讳言,是美国。或者说,依托美国市场和资金的外向型经济。

今天,大家经常谈论的一个说法是美国赢得冷战,靠的是经济的长期繁荣,而不是其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经济的长期繁荣,被反过来作为美国意识形态胜于苏联的证据。

而在两岸问题上,也是一样。台湾当局长期以来宣扬台湾的意识形态对大陆有优势,是台湾经济长期繁荣的主要因素。

但2014年,按购买力平均价计算,大陆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此前,大陆的GDP也已经快速超过日本,而台湾,已经远远被抛在后面。这种观点显然已经站不住脚。

那么,大陆经济发展靠什么呢?

今天我们知道有一种说法,叫做“发达国家粉碎机”:中国大陆的产业门类是当今世界最完整的,大陆一旦进军任何一个行业,很快就会凭着价格优势,吞噬这个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从而将原本占据该领域中、低端市场的其他国家、地区的该产业“粉碎”掉。而且,随着大陆产业的不断发展,就会从低级到高级,逐一“粉碎”上去。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吓人”,但事实上现在在大部分行业领域,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这背后,是中国大陆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供应链,以及不断发展的自主技术。

而这些,台湾地区都是无法具备的。

可以说进入21世纪后,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由于与大陆产业同质性高,都面临着被“粉碎”的前景。

20日,两岸媒体参访团在小米公司就看到了当代中国制造“粉碎机”的典型代表,小米公司。

小米公司自创立以来,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按照小米自己的话讲,他们所有产品硬件利润率不超过5%。

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小米空气净化机,性能和市面上其他品牌3000-4000的产品一致,但价格只有690元,一上市就导致了整个空气净化机市场的地震。

与中国大陆经济起飞时大量出现的低价低质产品相比,今天的小米已经能够做到更高一级,即提供廉价的高质量产品。

比如小米插线板,其内部没有飞线,全部用铜片作为导电材料,同时外壳选用耐高温塑料,并且调整了插孔距离,使其所有插孔能够同时使用。这些细节设计,习近平主席视察的时候都给与了好评。而其99元的价格,在市场上也只能算是一般。

而且,小米还不是一个专门做插线板的公司……插线板很大程度上只是“顺手”而为。

小米只是中国制造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既继承了传统上中国制造产品“薄利多销”、“优质平价”的传统,又有了“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的概念。

据称,日本工业设计奖颁发给小米空调的颁奖词中就说:“小米的设计,为陈腐的日本家电设计业吹响了警钟”。

在小米的展厅里,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生产,直接用来对付“日本制造”代表性产品的几样东西——电饭锅、圆珠笔、小书包——如果算上小米生态链,那么还有马桶圈。

小米用这样的理念来经营,也难免就会诞生一批“米粉”。

按照小米的话来说,“那些追求价值体验的用户不是小米的用户”。我家里也有不少小米的产品,因为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所有方面追求“优质优价”,那么你迟早在某一方面会成为小米的“俘虏”。

笔者一位同事,是“奥迪”、“宝马”换着开的“大户”,可是有一天出差的时候却发现他用的是一个小米的笔记本,“才4000块!”他说着,“性价比好嘛。”所以,很大程度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小米这样的品牌,真正的态度或许是“有点‘看不上’,但又觉得不错”的吧。你总有想买“质量还不错的便宜货”的时候的,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反而是对小米的褒奖。

但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下一个要突破的瓶颈,就是“优质优价”的高端制造业,当然不仅仅是日用奢侈品,还有对于国计民生更重要的那些无法以“平价”思维来做的产品。不过这或许不是小米当前的目标了。

小米毕竟不是中国制造的全部,华为、大疆这样提供从中低端到高端全系列产品的企业也远不止一两家了。

换句话来说,小米这样的中国企业,逐步将完成“粉碎”日本、台湾、韩国引以为傲的家电业的过程。至于更高级的产业,未来也终将出现中国企业来继续“粉碎”下去。

而且最令西方感到难以接受的是,这一切,还是按照他们经典的自由经济理论,是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粉碎”即使在美国如今逆潮流而动,搞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卡脖子”的情况下,也会继续下去,这是经济客观规律决定的。

那么,台湾如何避免被“粉碎”呢?

唯一的选择是融入中国大陆的经济体系,通过与中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填补市场和自身所不具备的工业能力的空缺。

台湾的经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类似于朝鲜——当然朝鲜很穷,台湾现在还是相当的富裕,但是朝鲜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封闭。

在苏联的“经互会”体系尚存的时代,朝鲜可以集中精力发展部分机械制造业,而其无法制造的消费产品,粮食物资,可以通过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得到弥补,而其机械制造产品的高附加值,能为其带来巨大的利润。但随着苏联体系的覆灭,朝鲜一方面陷入石油等依赖进口的物资奇缺,另一方面其机械产品无市场消化,再加上石油来源中断导致其高度依赖石油的农业的崩溃,以及90年代失败的经济改革,终于导致了“苦难行军”。

而台湾目前所面临的困难,虽然程度上不同,但性质上却有相似之处。台湾本身工业体系的不完整,导致其经济受到外部经济变化的影响很大,幸而目前台湾还没有遇到朝鲜同样的,因为主要依赖的贸易对象彻底消失导致对外贸易断绝,所以台湾经济目前还只是停滞和衰退,没有落到崩溃的境地。

但是如果把台湾经济从依托美国逐步转为依托大陆,那么事情就完全不同。

光这么说可能还有点抽象,就以此次参访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实例来说吧。

在参访北京“创业公社”的时候,我们也采访了几位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代表。

这里面,有在大陆推销台湾茶叶,将原本500块的大罐茶叶包装成小罐精装茶叶卖到2000块的,也有推销自己设计的多面体积木的。都是很好的项目。

不过现场能让记者和他谈起生意的,是一位做AI的年轻人。

他在现场向我们演示的,是一个自动售货机项目,与在观网办公室里也有的普通的网络售卖机不同,这种售卖机中的产品不需要贴标签,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通过视频识别。他表示,目前已经能做到识别不同品牌的饮料罐。

笔者就表示,之前我一位朋友在给某大网络公司做的一个项目是识别办公室内的设备,可以给新员工自动提供说明书。虽然他们一开始也想直接通过图像识别来完成,但最后还是不得不给每个设备贴了标签。

他回答到,他们使用的是AI深度学习技术,所以未来完全可以做到自动识别生鲜产品——生鲜产品每一个的外形多少有点差别,要做到识别可不容易。

而他所从事的,实际上也并不仅仅是识别不同产品,而是实现各种不同功能所需的人工智能的后台算法的解决方案。他们之前在美国也曾进行创业,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只是最后美国的创业环境仍然不够好,才被吸引又来到大陆的。

在这言谈间,另一位同样来自上海的记者朋友和他的对话就超出了笔者这个文科僧的理解范围,两人很快在包括技术、商业领域谈的非常深入。

原来,这位记者朋友同时自己也有一家网络公司,正希望拿下一个项目,而使用传统的算法技术,显然难以实现目标,而这位台青创业公司的技术,似乎正可以解决问题。两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很快就商定不久后进行进一步合作的会谈。

笔者和这位记者朋友一谈,他表示他最欣赏的还不完全是技术,而是这位台青“思路清爽”,对于商业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想得很明白,目的也很明确,是个有可行性的商业合作伙伴……

笔者也和这位台青交换了联系方式,说不定,我那位不得不给办公室里所有设备贴上标签的朋友也能解决他的问题呢?

作为世界最活跃的的经济体,中国大陆的商业机会就是这么多,这对于台湾创业青年来说如此,对于台湾企业来说更是这样。

在北京君太百货,笔者见到了这家北京著名的百货公司的老板,作为一位台商,他如今已经把自己的夫人、儿子都带到北京定居,按照他的话来说,现在去台湾已经是“去台湾出差、探亲”了。而他对于为什么要在大陆发展也就是一句话:“只有大陆才有这么大的市场”。

虽然此次行程安排得颇紧,每个点的探访都有些“蜻蜓点水”,但仅仅通过笔者所见闻的这几个小故事,或许我们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如今大陆的创新、发展对于台湾的意义有多大。台湾当局现在搞什么“新南向政策”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只有与祖国大陆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最终统一,才是台湾在经济上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的唯一出路。这样想来,“两岸一家亲”的表述大家虽然有点听的“腻味”了,但也确实是两岸民间和经贸交往最合适的“广告语”了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小婷
台湾 台湾经济 小米 两岸关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