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口美食榜:夏天人活一口“汽”

来源:一大口美食榜

2019-07-09 08:21

一大口美食榜

一大口美食榜作者

懂吃的人全在这里

【文/包袱斯基】

1

如果只允许带一件东西过夏天,你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你在30-60岁,北京人的标准答案恐怕是北冰洋,天津人则变成山海关,到了上海人那里是正广和,沈阳人是八王寺、广州人是亚洲、西安人是冰峰、武汉人是二厂,鞍山人是鞍钢……

而在本语境下,这些无一例外是该城市从爷爷辈就开始喝、起码到改革开放初年都是本地独孤求败的老牌汽水(你没看错,就连最后一个也是)。

没有太多选择的年代,城市的夏天少了这瓶汽水,不仅等于没过夏天,也几乎可以肯定,你一定过不好这个夏天。

2

过冬天,北方人靠一屋暖气,南方人靠一身正气。在经济版图中王小二过年的北方大汉总算站上了鄙视链的上游。

但不信问苍天,到底饶过谁。夏天的高温可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视同仁。过冬可以凭火力壮生扛,可夏天却是身体越好、热量越大;

至于体弱多病者,可能就由于发热伤及本来就脆弱的心脑血管机能,引发生命危险;虽说个别高纬度地区酷暑天数稍短,但由于平时不耐热,发起热病来更麻烦。

在95后、00后们眼中,汽水只有属于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两大阵营的区别,或者够不够酷爽和好喝的区别,但对于他们的兄姐、父母甚至爷爷奶奶,某种意义上那就是夏天的救命水。常言道:人活一口气——到三伏天,“气”得加个三点水。

这股救命汽,其实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一种气体——二氧化碳。早年间舞台演出营造腾云驾雾的效果都会用干冰,结果前几排观众都会起鸡皮疙瘩。这干冰就是迅速蒸发的半固态二氧化碳。

汽水在夏天的救命效果,也是同样原理:被注入二氧化碳的饮料咕咚咚大口灌下,体内的热量被大量带走,人体也得以迅速降温、远离死机危险。

3

和近现代许多发明创造一样,汽水最早也诞生在科学最早成为量化生产力的欧洲。除了科技进步,首先也是地利之便。汽水的原理,就脱胎自欧洲常见的天然气泡矿泉水。

关于后者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500年前:那时泡温泉是欧洲典型的贵族活动。结果有一位爷舒服大可劲儿,晕池子了。眼看就要嗝儿屁,仆人也顾不得卫生,就近从旁边的冷泉舀了几杯给主人灌下,本来死马当作活马医,没想到老爷打了两个嗝儿,不仅救命还阳,还“味道好极了”。

一传十十传百,冷泉就从泡的,也变成喝的。后来化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那种清热降温爽到打嗝儿的魔法气泡,原来就是一种叫做二氧化碳的东西。

只是天然带汽水毕竟资源有限,而且以那时的运输条件,等运到地方,二氧化碳也早跑光了。总不能为降温解暑坐几天的马车去泉眼喝一口,毕竟那年头有钱任性也没飞机和高铁。

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莱不仅是发明第一瓶汽水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的人

直到1768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莱首次将二氧化碳直接溶解在水里,第一瓶汽水终于诞生。而后为了口感和保质,又逐渐添加了各种糖、有机酸、果汁和香料,和今天的汽水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4

据清史记载,“帝后(光绪、慈禧)等尤嗜荷兰水,一时京师夏日蔚然成风”。而这荷兰水的成分,徐珂《清稗类钞》给出了详解:“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国产柠檬古称)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

汽水进入中国是在清末不假,但垄断早期汽水业的是两大巨头——英国的屈臣氏大药房,和最早把冷泉做成矿泉水的德国怡泉,没荷兰人什么事啊?只因“吾国初称西洋货物多曰荷兰,故沿称‘荷兰水’,实非荷兰人所创,亦非产自荷兰也。”

而在日本最早的通商口岸、饱受“兰学”滋养的长崎,古老的商店街也有“兰水”的店招。

学龄前第一次跟大孩子学玩弹球,结果被生于民国四年的奶奶呵斥:“趴地上玩汽水球,衣服裤子都白洗了。”从此再没学会这种古老的游戏倒没啥可惜,只是纳闷了好几年:弹球和汽水有啥关系?

直到多认了些字,开始读《城南旧事》,读到英子和小偷的奇怪却淳朴的友情,第一次的见面礼就是一大兜汽水球。注释中提到:那时的汽水,除了在瓶口的蜡封外,还有一粒玻璃球作为“二门”,喝前把球按压入瓶;汽水的档次和品种不同,汽水球的颜色大小也有不同,因此光瓶之后往往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道具。

不过起码1930年代,进口的可口可乐和国产的英美品牌如正广和、山海关等,就早已采取金属瓶盖封口了,一来密封性更好防止漏汽,二来也更卫生。

30年代可口可乐广告中的汽水瓶已经带金属盖

结果还为侯宝林的时代经典贡献了素材——

“胸前戴牌的店家不敢惹,你知道他是国大代表还是总长局长啊……有一位就这么戴着个,白看了半个月的戏,人也不敢问他。有个胆大的伙计实在忍不住了,凑近了仔细一瞧……”

“这是哪路大员?”

“瓶子盖他给砸瘪了!”

“别挨骂了!”

5

直到解放前,只有日系的玻璃瓶汽水还在坚持用球,比如厂址就在苏州旧日租界的滋德堂。而苏州到现在老人也还管汽水叫“弹子水”,也正因此。

玻璃珠封口的科德瓶(codd bottle)

第一次亲眼看见汽水里的球,还是十年前第一次去台湾。在日据时期就有的老糖厂商店,买了瓶波子汽水。味道差强人意,但宣传语“源自日治的古早味道和暖心设计”,让人哑然失笑:拜托,怀旧还ok,那真不是暖心,是工艺落后好吧!

汽水领域国货当自强的历史,早在1920年的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有限公司就开始了。别看俺们东北夏天短,但产业工人下力大流汗多啊!当年小小一瓶汽水,也曾是张大帅的民心工程,见证了东北领跑全国乃至亚洲的辉煌。

沈阳八王寺汽水

川渝地区的朋友的夏天都离不开那瓶天府可乐,却未必知道,这也来自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同盟的输出。虽然山姆大叔肯定是不会卖、更不会无偿提供可口可乐至今仍保密的配方,但1940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和重庆汽水厂还是研制出了堪称民族之光的天府可乐。

不仅堪和美国骄傲媲美,在广告语中就明确了加入白芍等中药。而事实上,陪都难熬的夏天里,无数内迁者也都在感谢这份救命之恩。

1946年广州光复后建起的亚洲汽水厂,也是同样的民族养生大法好。华南版的民族汽水和西南的殊途同归,只是加入的本土当家花旦变成了性更寒凉、祛湿排毒的冬青。

沙示汽水的代表

6

解放后,许多源于西方的消费品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里通外国”之嫌而变得敏感,继而淡出普通人的生活领域。唯独汽水,不仅没有式微,而且还发展壮大起来。理由很简单:火红的社会主义建设绝不能降温,但工人阶级老大哥为代表的生产建设者身体需要。

也就无怪乎,1953年第一瓶崂山可乐问世,“新中国也能自己造汽水了!”令举国欢腾。而同年的国家科技大奖颁给了天津饮料厂的邵长富总工,这位堪称新中国汽水之父的北大化学系高材生,主持发明了“果汁碎凝胶悬浮法”和“碳酸化后冷却降低饱和度法”,不仅提高了全国汽水产量和效率,更是在口感上让中国挤进了世界一流汽水之林。

早在1902年就由英国人投产的天津山海关汽水,也就这样上了新中国国宴的餐桌,并远销远近的朋友和兄弟之国。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的国水之争中,改良版山海关击败的正是崂山可乐,理由是比后者更中正平和众口皆调。

想想也是,崂山可乐还有个更著名的副牌,如今比它红得多,只是以暗黑之名——令不喜者闻风丧胆的白花蛇草水。

那为什么不是北京人引以为豪的北冰洋?因为那只大白熊还没出生呢!直到1957年,全国各地支援首都服务业,迁来大量骨干,这其中自然以上海方面军最为壮大。和四联美发、红都制衣,以及老正兴、功德林、大西洋等为数更多的餐饮企业一起,上海屈臣氏整体搬到北京,并以北冰洋之名成为北京夏天不可磨灭、爽到打嗝儿的一部分。

虽然自己所在的城市往往有驰名的汽水品牌,但不少朋友心目中最好喝的汽水,永远是“自己厂的”。而说这话的,无一例外是骄傲的国有大厂工人阶级子弟。

汗津津的夏天傍晚放学回到家,妈妈张罗的饭菜飘香,爸爸则小心翼翼从小被子里取出厂里带回的还冰凉的汽水,连忙灌下一大口,也不知是晚间电视节目逗的,还是喝太猛呛到……是许多工业城市里前市场经济时代最温馨的童年回忆之一。

太原钢铁厂的“太钢汽水”

如前述,汽水是夏天防暑降温的重要劳保产品,只需要把汽加到水里即可,像点样的厂子哪个没这个设备和技术?那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而且比起外面的添加各种口味剂的,咱厂自产的不仅舍得放纯橘子汁,还贴心地适当加盐以补充汗液流失。

武汉“二厂汽水”

那年头像钢铁厂那样车间一年四季如沐骄阳的,干脆就办起汽水厂这样的副业。比如在武汉,从前市区的喝饮料二厂,武钢及附近的青山区熟悉的则是武钢汽水厂出品的盐汽水。到了鞍山的汽水江湖,干脆是鞍钢汽水厂的一家独大。

鞍钢汽水已经销声匿迹了

7

作为80后,我曾经质疑小学数学课本的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买一箱汽水一共xx瓶,三个空瓶可以再换一瓶汽水,问最后可以喝到多少瓶?

老师,题出错了,明明是六个空瓶才能换一瓶啊!

身为70后的老师思忖了片刻,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他小时候数学课也“换汽水瓶子”,他也疑问过,因为那时明明是四个空瓶换一瓶;他也问过他老师,文革中读小学的后者居然也做过这道题;而那个年代,的确是三个空瓶换一瓶的。

原来,这不只是个数学问题,更是经济学问题:玻璃便宜了,水贵了。

没过几年就到了90年代中期,与其说是玻璃瓶里的水更贵了、颜色也变深了,不如说是便宜的橙色海洋消失在瓶底。至于咱厂的汽水?连咱厂都在国企改制中从头再来了。

生来就只会为麦当劳-可口可乐还是肯德基-百事可乐的两大阵营而站队,这批小豆包们比咱幸运,因为再也不用为换瓶子的缺德数学题而算计纠结,一开盖“再来一瓶”多幸福啊——当然,按中奖几率,之前一定喝过上百瓶甚至更多,才会迎来这样的欢喜。

好在当年的转制中大多数老汽水采取的都是品牌冻结,21世纪迎来第二个十年之际,北冰洋、山海关、天府可乐,还有暗黑的蛇草水……一个接一个,又冒泡了。

“可乐?那都是我爸妈才喝的!”00后不懂什么怀旧,但不拒绝尝试国潮。就像他们无界限无失败的其他任何尝试一样。

挥一挥衣袖,感谢二氧化碳,带走巨大热能。我胃,爽嗝儿如昨。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来自我们的好朋友一大口美食榜(ID:laiyidakou),懂吃的人全在这里!聚集中国美食家资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有温度的美食榜单及推荐。】

责任编辑:李泠
历史 能量饮料 可乐 北冰洋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