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给孩子“减负”,教育公平还能保证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21 07:48

杨华

杨华作者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杨华】

关于基础教育的话题一直火爆网络和自媒体。先前一篇《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转得火热,教育部随后推出系列评论性文章反驳,称社会对学生减负应该有理性认识。

文章截图

“减负”话语不仅在教育政策部门获得了无以撼动的共识,在社会和媒体主流话语中也推崇备至,基本上成了政治正确。甚至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也难以找到与“减负”不同的声音。但是社会上却对所谓的“减负”一片批评、质疑声,家有中小学生的父母对所谓的减负尤为反感。

对家长来说,学校给学生“减负”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家长的呼声政策部门听不到,只能变成相互抱怨。一省份曾要求小孩早上八点或八点半前不准入校,下午三点半就得放学回家,那么接送小孩就会成为问题——家长要么请人接送,如把爷爷奶奶从农村接到城里,要么托付专业的接送机构,让市场解决这问题。

早上八九点前不上课,下午三四点就放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就极大缩短了。但是学生未来升学的压力仍是有的,那么家长就得将学生这段增加的业余时间用市场化的教育资源来填补,这就使得培训和补课等费用剧增,极大增加了家庭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小郭的一个同事,鉴于小孩所在的小学下午基本上是放羊,小孩学不到东西,为了抵抗这种状况,家长中午就将小孩接回家自己辅导。还有家长抱怨说,小孩的作业不仅要监督做好,还要家长修改,这使得家长要将小孩学的内容也学一遍,加大了家长的工作量。

教育部门给学生减负,包括晚点上学、早点放学,晚上不准自修,双休日及寒暑假不准补课,目的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孩童的天性尽情释放,使他们能真正感受童年的乐趣,快乐地成长。

这些举措的结果之一是弱化了学校教育,学校在政策高压下削减了学生的授课和在校时间,减少了作业量,减轻了书包重量;结果之二是增加了家长在小孩教育方面的责任,包括时间、精力、知识、金钱等方面的付出,他们在市场上为小孩购买更多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加重了小孩的学习负担,也导致校外培训乱象丛生;结果之三是学校老师上课不认真,或未尽全力,将重要内容放到培训班上讲授。

为治理这些乱象,实质性减轻学生负担,贯彻“减负”的大政方针,教育部门又出台了许多补丁式政策。如,为解决三点半后学生去留问题,地方教育部门推出了学校陪护计划、允许校外四点半课堂存在、放宽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范围等措施,还出台政策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

补丁式政策是就问题论问题,来一个问题打一个补丁,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比如四点半课堂这一补丁式政策,它一定会加剧培训补课的乱象,进一步增加学生负担。对之进行打击之后,谁来负责三点半到五点半家长下班这段时间小孩的去处与安全?还得有新的政策。结果一定是补丁越来越多,衣服越补越破。

“减负”另一个可以预期的后果是给基础教育带来极大的不公平。

中国基础教育的性质是大众教育,就是要让普罗大众也能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并通过教育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向上流动的教育体制——它让所有人不论贫富都在学校得到相同时间、品质相近的教育。虽然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有差别,但就地区来说,教育资源的分布总体相对均等。

学校教育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使得即便是出自富裕家庭、能够在市场上购买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小孩,也无法供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家庭教育虽能在基础教育中发挥作用,如许多农村中小学老师的小孩更容易考上大学,但不发挥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这样的结果,是不同家庭的小孩在相对公平的基础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使他们的起点和机会都相对平等。也就是说,公立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家庭间的不平等。

当“减负”弱化了学校教育,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学校不补课了,减少了学生的在校时间,那么这部分时间就由家庭自由支配。不同家庭在这时间内会有不同“节目”,这些差异性自选动作取决于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

有钱有闲的家庭,在这段时间内给小孩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既提高小孩的综合素质,也训练小孩的应试能力。而那些没钱没闲的家庭,既不能在市场上给小孩购置优质教育资源,又没时间、能力陪护和辅导小孩,他们的小孩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要么玩耍,要么给家里帮忙干活。

一家学生课外兴趣培训点,家长正在陪着孩子练习“电子琴”。(图/东方IC)

久之,不同家庭条件的小孩不仅在素质上,即便在应试上也会显示出差距来——有钱有闲人家的小孩综合素质高,应试能力强,能够在中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没钱没闲的家庭的小孩无所谓综合素质,考试也竞争不过人家,自然考不上好的高中或大学。这样,从基础教育开始,不同家庭条件的小孩接受的教育就不再公平。

要辩证看待“减负”,否则减负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进而遮蔽许多问题。

其实,无论是“减负”前,还是现在“减负”后的中小学教育,确实有负担重的一面,但减负之后负担极可能更重。况且,“减负”前学生的负担是可以承受的,毕竟我们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如果这点负担、这点磨难都承受不了,如何在进入社会之后承受更大的负担?

“减负”前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负担重,而在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太单一,应试这一块比重过大,而综合素质不高。但是对广大中国工农家庭来说,综合素质不是他们的首位追求,通过应试向上流动才是第一要义。那么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让多数工农子弟能够通过教育向上流动,就得保证学校教育的时间与质量。

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扭转当前教育市场乱象,就应恢复早上七点半到校,下午五点半放学的制度。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可适当调整,但大方向应如此,目的是加强学校教育,弱化家庭对市场教育资源的依赖。多出来的这块在校时间,或可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兴趣培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教育 基础 减负 培训 小学生 中学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