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小升初,一幕真实的乱象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5-04 07:18

杨健

杨健作者

资深媒体人

五一之前的三天(4月28日至4月30日),对于许多小升初孩子的家长而言,是焦虑的三天——这是笔者居住城市民办初中的网上报名时间。但让人有些愤懑的是,家长们在这几天为孩子们填报的学校,即那些热门的民办初中,绝大部分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预录取。家长们的心情是矛盾的,对他们来说,一方面明知孩子进入理想学校的希望渺茫,通过网上报名获得面谈、面试机会甚至被选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又怀着幻想,希望孩子能成为被学校招生办“打扫战场”时捡拾的遗珠。

实际的招生过程,远远早于明文公布的招生程序,是许多民办初中为渴望入学的小升初孩子们所设定的壁垒。可笑的是,这恰恰是小升初亲历者唯一能够确认的规则。其余的,要靠家长与孩子们“试错”之后方能领悟。因为民办初中除了拥有共同的“我的底盘我做主”的傲慢姿态,还各自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脾性。而待你把所有的门道统统摸透,早已水过三丘。你曾经满怀虔诚对之念咒的大门,或许已经关闭。

望子成龙,天下父母莫不如此。小升初,虽名义上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近年来却在国内很多地区呈现出竞争不断加剧的局面,成为一场没有统一考试的人生大考。依靠重点高中的名校集团化运作以及一些民营资本的强势介入,民办初中遂变成优质学校的代名词,也成为小升初孩子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不消说,民办初中要优于公立。譬如,在笔者居住城市的某区,现有四所民办初中里,即使是排名末尾的那一家,学生中考的平均分也大大领先于公立初中。与此同时,民办初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受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尤其在招生环节上有极大的自主权。公立初中招生时所必须遵循的“免试、就近、对口”等原则,民办初中大可“不必在意”。

既是稀缺资源,又享“超国民待遇”,民办初中的垄断性竞争优势,自然形成。鉴于招生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作为教育产品供给方的民办学校与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之间,就出现了一道只能单向识别的幕墙。前者,了然于胸,胜券在握。后者,茫然无知,前途未卜。店大欺客的市场格局下,后者没有议价的资格,前者没有议价的必要。所谓乱象,即由此而生。

如何进入民办初中,途径不外乎以下几条:与民办初中关系暧昧的小五班、民间培训机构所办的奥数班、与民办初中达成默契的民办小学。但上述种种,只是账面上的途径。或者说,只是孩子进入民办初中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要转化为充分条件,机关重重,最直接的方法是公关,譬如花钱买获奖证书,买推荐资格等等。这种超乎正常秩序的公关大战,又为以权择校、以钱择校提供了空间,共建生、条子生满天飞。但蹊跷的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过于失衡,权力与金钱未必能确保换得一所名校的录取通知。理论上说,一个家庭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均不差,但完全有可能因信息误判或操作失当而使孩子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小升初是拼爹?可爹也有失手的时候。小升初是拼孩子?可实力很强的孩子,最终明珠暗投的事例比比皆是。有趣的是,当你对一切可能都不屑一顾、对一切说辞都嗤之以鼻时,有些孩子通过“裸考”进入名校的状况依然存在——尽管,在大多数家长心目中,这只是某些民办初中洗白自己的作秀之举。

在小升初的家长群中,流传着一句话:不怕明规则,不怕潜规则,就怕没规则。在糟糕的市场环境里,“盗亦有道”是人们的底线吁求。家长的呼声,折射的正是当下民办初中招生环节的无序。事非经过不知难,事非经过也不知其乱。

必须指出,对于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民办初中只能是公立初中的一种补充——它不应该成为主流,更不应成为教育质量的一杆标尺。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所谓“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在全民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角色不应退场,政府的担当、监管尤为重要。如果在必须由政府主导的领域,市场因素过度掺入,哪怕它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也会对教育的公平公正造成伤害。加大对公立初中的扶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是铲除小升初乱象的不二法门。    

对于一个12岁大的孩子,不应有“输在起跑线上”之说。在他们懵懂的世界里,甚至不应有输赢的概念。

责任编辑:陈佳静
教育 民办教育 中小学 小学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