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 国资没有流失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6-14 19:54

杨凯生

杨凯生作者

经济学博士,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

原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6月13日亮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论坛,用近三个小时对我国银行业改革进程进行了回顾。

演讲中亮点频出。他谈到当年五大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很多人认为国有资产流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杨凯生指出,外资战略投资者股权占比都不算太大。最大的是交行,为19%,工行最低只有8.46%,个位数占比并不是很大,没有一家超过20%。而且引进的海外战略投资者都是溢价的,并不是等价的,更不是折扣。

杨凯生也对大家关心的银行收费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说虽然大家认为国内银行收费过高,但事实上,手续费、佣金收入占比,摩根大通是42.23%,法国农行29.23%,最低的汇丰也有24.45%,均比现在中国19%要高。

他还谈到利率市场化问题,尤其是前不久的大额存单业务。他表示,不少人的看法是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差会缩小,贷款成本会进一步下降。杨凯生指出,这个说法简单化了一点。因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有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经过了初期阶段,利差水平马上又扩大了;而有的银行一直没能上去。

他还指出发展电子银行需要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健全的网络支撑。从1999年到去年为止,工行每年投资超50亿元,“这绝对不是买两台服务器,中关村来几个人就能搞起来,互联网金融就办起来的”。

除担任工商银行行长之外,杨凯生还做过南非的标准银行的副董事长,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银监会的特邀顾问。经主办方授权,观察者网发布杨凯生的演讲全文。


今天我想讲一讲中国银行的历史。因为更多的了解过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和理解当今,也有助于我们更坚定,进一步加快改革的责任感,所以我今天就讲一讲我国银行业改革进程的回顾。我想分三个题目来讲:第一个,想讲讲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银行业;第二个,讲讲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第三个,我想讲一讲改革未有穷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银行业

先讲讲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银行业。这一说就要说到建国前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是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的,当时河北解放了,1947年的时候实际上当时董必武同志他们几个就给中央发过电报,他们先到的河北,就考虑是不是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后来就说现在在筹备,现在条件还有点不具备,所以到1948年才成立。成立实际上就是由三家银行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这三家银行的历史也很有渊源。

华北银行就是晋察冀的银行和冀南银行成立的。北海银行实际上是在山东那块的,胶东半岛,在1938年抗日抗争成立了人民政权,蓬莱、掖县、黄县这三个县的人民政府,就决定成立一个银行,叫北海银行。很值得关注的是北海银行是有民营股份的,咱们党办民营银行可以追溯到1938年,北海银行。1940年民营股份退出的,北海银河主要在山东这一代。西北农民银行历史上也是两个银行并起来的,抗战初期,红军到了陕北以后,陕甘宁边区银行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由原中华苏维埃银行西北分行改组成立,总行设于延安,设绥德、关中、三边、陇东四个分行及支行、办事处等分支机构。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与晋绥边区统一为西北解放区后,同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西北农民银行。

那么这三家银行,主要是北部的,华北、西北,因为当时南方还没解放,这三个银行组建起来,成立了人民银行。同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现在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如果全的话,现在几百万都拿不上来,12个面值,60多种票面,不同的文字,还有少数民族文字,要收齐很不容易。当时决定,解放战争推到那里,这个币就发行到那里,成立人民银行的目的,其实也是确保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是南汉宸,年轻的同志可能不太熟悉,当过财政处长,后来当人民银行行长,一直到1954年。从南汉宸开始,一直到现在,有11任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曹菊如、胡立教、陈希俞、李保华、吕培俭、陈慕华、李贵鲜、朱镕基、戴相龙,现在是周小川。

这就是当时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的一个布告,中华民国37年,这上面很清楚,主席董必武,副主席薄一波,后面是蓝公武,蓝公武很多人不熟悉,比较特殊,他是一个民主人士,抗战以后由于他思想倾向于抗日,受到日本占领者的追捕,就跑到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组织了,后来当了华北人民政府的副主席,所以是以副主席的名义签名的,发的布告。建国后当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1957年去世,他一直是个民主人士。后面是杨秀华,早期留法的,回来以后参加革命,建国后他当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过高教部部长,所以我们当时党内的精英还是很多的,都是知识分子。

建国后我们银行业的工作就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建国初期,当时叫公民经济恢复时期,就是从1949年到1952年。因为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人民银行的,实际上我们三大战役只打了辽沈战役。

第二个阶段,到建国以后就结束了,一切转入一个新的时期了,叫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三年当中,因为当时银行就一家,人民银行四项基本任务,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四是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国家经济建设做准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国民党从北伐胜利以后,统一的独立的货币体系一直没有搞起来,建国以后我们成立了人民银行,发了人民币,但是发的人民币当时主要是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使用,解放战争打到哪儿用到哪儿。当时关外,实际上东北、内蒙、新疆,当时是不使用人民币,我们已经占领了,但是没有使用人民币,都是使用当地的流通券。1951年政务院发布命令,决定关内外统一使用人民币,停发东北的流通券、内蒙的流通券和新疆的流通券,开始发蒙文和维文的人民币。国民党北伐胜利,币制一直没有真正统一起来。

1933年国民政府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动作,进行了币制的改革,开始实行银本为制,就是不准备用银元了,准备发行钞票,1933年搞的。但是美国在1934年通过一个法律,叫《白银收购法案》,大幅度提高了白银的收购价值,一下子就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的外流,这时候就遇到困难了。怎么办?英国人出了个主意,就说你可以放弃和白银的挂钩,你就干脆发行所谓的法定货币,法定货币你想挂钩和英镑挂钩,所以搞了一年多就搞不下去了,1934年开始发法定货币。当时指定四家银行,政府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家银行为法定的发钞行,当时发货币与英镑挂钩,固定汇率。

发了以后,美国人看到了,我们过去说西方列强欺负我们,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想想,1934年发了这个以后,美国1936年紧接着就跟国民政府签了一个《中美白银协议》,又拉法币和美元去挂钩,一个法币等于0.2975美元,又挂起钩来了。但是当时货币一直不太稳定,所以当时一直是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真正抗战爆发就失控了,1937年爆发前,法币发行总额是14亿,日本投降到1945年的时候,已经5000亿了,法币的发行量。到1947年,两年以后到16万亿,到1948年国民党垮台是660万亿。从14亿到几百亿,到几千亿,到几百万亿,没办法,失控了。怎么办?

那时候英国在上海推的,严格控制老百姓持有外汇黄金,发金元券,里面含有纯金是零点几几几克,实际上他就想和金挂钩。当时全部金元券可以一比3000万换法币,法币不值钱了,大家有钱的话,3000万法币拿来,可以换一个金元券。原定的国民政府是宋子文他们定的,发20亿金元券。实际上不到10个月,发10亿金元券的计划就突破了,就发了130万亿,否则不够用。物价飞涨。到上海解放前夕,一张银元可以换16亿法币。后来不行,后来在广州,又想搞银元券。

总之,在30年代、20年代末国民的货币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没有稳固起来,一直在变,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所以国民党垮台,在一定程度上和他货币制度的失败和通货膨胀无法控制也是有关系的。

所以新中国成立了,发人民币了,一定要把币制稳定下来,一定要把全国的货币体系统一起来,当时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就是建立统一的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这是第二个任务,东北大区行统统都撤销了,就一家人民银行,下面省银行分行,城市的叫中心银行等等,叫到后来的大家都知道的差不多了。这是五十年代初银行体系统一起来了。同时把官僚资本,就是当时的四行两局一库没收,四行两局一库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务。四行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两局指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一库指合作金库,当时认定叫官僚资本,没收归国有。其他的银行整顿。所以五十年代的时候,人民银行是设有公司合营银行管理总处,是有这种机构的。第二项任务,就是建立自己统一的银行体系,把官僚资本没收了,把私营银行搞公司合营。

第三个任务就是实施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汇黑市,禁止外币流通。上海证交所解放前是有的,1949年5月23日上海解放,解放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实际上还在正常营业的,但是后来人民币用了以后,银元贩子就在那儿倒银元,在市场上利用老百姓的心理,比如物价能不能稳定,银元会不会不值钱,在那里倒卖黄金白银,就是黄牛他们集合的地点,每天都在上海证交所的大厅里搞这个,直接影响到金融稳定,金融安定。后来下决定查处白银贩子的时候,包围了交易所,把交易所查封了,所以查封证交所是受这个事的牵连的。

有一篇小说叫《证券交易所的战斗》,实际上就是讲解放军怎么查封证交所。现在当然外汇也不叫流通了,大家持有是很正常的,过去有了之后,要及时卖给中国银行的。最初还不叫结汇,都是要卖的。

第四项任务,就是开展存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迅速恢复,促进生产和流通。这四项都是当时的表述。

第三个阶段,然后就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当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可以把一些表述跟大家说一说,大家马上会有一个概念。当时集中力量保证重工业建设,用10到15年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这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这个前提下,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有步骤的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都是重工业大型项目,在苏联的帮助下搞起来的。

在这期间,银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银行工作主要是统存、统贷,形成了高度集中一致的国家银行体制。当时的口号是全部信任国银行,这个我没查到出处,据说是列宁说的。集中到什么程度?当时有明文规定,其中有一条叫未经国家批准,企业间不准预收预付货款,这是要制裁的。中国人民银行当时既管理货币发行,或者说货币政策,同时办理工商企业的存、贷、汇业务。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当时是集中央银行职能,和商银行职能与一身的一家银行。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是比较顺利的,156项的项目建立的也比较成功,后来就进入了大跃进时期,1958年到1960年大跃进。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在进入大跃进时期之前,我们党,包括毛泽东主席,实际上一开始的有些想法。1956年2月份,毛主席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上午下午听,有时候上午开会,下午听,两个多月确实是挺紧张。听完了以后,听到4月份,他4月25号在中央政治局做了一个报告,就是叫《论十大关系》,大家一听这个题目就可以知道他的想法。

比如说前面的五个叫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关于国家生产单位,那时候不叫企业,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五个关系,基本上讲的是经济问题,后面还有五个关系,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与非的关系,中外关系。十大关系,4月份做的。5月份又在最高会议上,主席又讲了一遍,等于他在一个月里面做了两次报告讲十大关系。到9月份就开八大了,八大的决议大家回过头去看一看,实际上和主席的《论十大关系》,我觉得是相一致的。是想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比如经济管理权限怎么划分的问题等等。实际上当时已经意识到有些问题,所以想做一点调整,所以主席讲十大关系。

但是很可惜的是,主席的十大关系和八大的精神,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快的出现了一些偏差,因为后来政治形势有了变化,有了匈牙利事件,国内有了反右,经济上一些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就进入了大干快上的样子,想急于改变形势。当时生产部门大干快上,商业部门大干快销,银行多存多贷,银行的任务要全力的促生产、促收购,要把支持工业生产,支持流通放在首位。结果,很快就造成了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全面的紧张,后面就进入了三年自然灾害。在这个过程中,对银行职能的认识是淡化了。举个例子,人民银行的人数减少了,因为银行的职能很简单,就是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所以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和冲击。

第四个阶段,进入了困难时期,就是进入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时期。196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一开始提的不是调整,是整顿。因为这个事前不久我去参加了一个会议,那个会上我才知道,一开始提的是整顿,后来李富春和总理商量,是不是整顿这个词对前期工作的负面含义多了点,变成了调整。

这时候就要求恢复银行原来的体制,恢复银行的集中统一领导,所以1962年3月份,党中央发布了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当时叫银行六条。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和地位,专门法文,叫《关于改变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组织中地位的通知》,因为当时把中国人民银行定成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了,这个文一发就变成了国务院的组成部分,升格成部委了,又把党组升成部级机关的党组,职工队伍也开始得到恢复。1963年开始,基本上银行的工作又步入了正轨。

又马上遇到了文化大革命,银行的工作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银行的一些规章制度也受到了冲击。实际上当时周恩来总理,包括李先念同志,十分担心银行工作会乱,所以实际上文化大革命的初期,1966年9月,国务院就做出了决定,对人民银行实施军管,当时国务院有些部位先后实行军管,但是人民银行是最高的。1966年9月份周总理就决定对人民银行实施军管,实际上就是把人民银行的运动,纳入一个比较能够接受的轨道来。但是还是不行,冲击还是非常大。

到1969年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几乎就撤销了,和财政部合并了,牌子还有,实际上就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当时是第四任行长,财政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所以严格的按照现在来说,套行政级别的话,他是一个副部级干部,后来恢复成正部级单位的话,他就成了副行长了,是这么个过程。中央实际上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各省自行决定,有的也并了,有的不并,总之比较乱,银行的只能财政化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8月份召开了全国银行会议,会后国务院下发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整个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决定》,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实际上国务院不断下文件,想把工作恢复起来。当时这几项规定,正式明确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开,1978年就完全正式恢复了人民银行自上而下统一的体制。

这是我给大家回顾介绍了人民银行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好像讲的是人民银行一家的事情,实际上人民银行当时又是人民银行,又是商业银行,大体就是中国的银行业,走过的这么一个过程。

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二个我想讲一讲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家都知道,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也启动了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三中全会之后紧接着中央召开了一个工作座谈会,三中全会刚刚结束,邓小平在会上有一个讲话,专门讲到银行本来是要生利的,可是我们现在的银行只是算账、当会计,并没有真正起银行的作用。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到1992年小平南巡的时候更有说法了,银行是经济的核心等等这些,他的主要思想。

三中全会以后,在小平同志的指导思想下,1979年银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就是恢复和成立了四大银行,首先是1979年2月的中国农业银行。为什么叫恢复呢?因为农业银行建国以后是几起几落的,非常复杂。1951年、1952年的时候,撤销了农业银行,认为没有必要,这些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干。1955年3月国务院批准重新设立,1957年4月又并入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到1979年恢复,当时在过程中又划了一部分农发行。所以农业银行是几起几落,但是1979年2月首先恢复。我想大概是和中国的改革有关系。

1979年3月,专门从事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独立经营。建国以后实际上一直有,但是是人民银行的国外业务局,中国银行的牌子一直是保留的,对外是有的。在外国的机构也叫中国银行,像伦敦有分行,在香港有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等等。中国银行要讲历史,他们愿意往前讲,一直讲到大清。所以2012年他们曾经纪念过中国银行100周年。确实是的,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清王朝以后,那时候叫大清银行,推翻以后更名为中国银行,国民政府的银行就是中国银行。1929年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就该成叫从事国际汇率业务的银行,实际上就是搞外汇业务了,一直搞到1949年,当时它还是发钞行。1950年开始归人民银行管了,变成了人民银行内部的国外业务局。1953年专门法文明确名字,叫外汇专业银行,政务院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实际上从历史上来看,五几年的时候,政务院特许的外汇专业银行,当时就是这么说的。一直到1979年3月正式的分设,他曾经还跟国家外管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所以中国银行的章,很长一段时间是戴国徽的。为什么呢?他要有人家一种,有一定政府职能的感觉,有点像政府部门一样。一直到改革以后,他们很希望保留,后来成商业银行了,都上市了,不可能再有了。

1979年8月,建设银行,当时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出来的,专门从事固定资产贷款和中长期投资业务等等,实际上1954年就成立了。但是一直是财政部里面的一个银行,长期搞固定资产等等,1979年8月分设出来,还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一直叫到1996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把人民两个字去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建设银行,当时考虑到改革开放,市场化需要,特别是国际的需要,觉得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怕人家不太理解,所以改成中国建设银行。

1983年9月,国务院法文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国银行职责,同时设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接原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等经营性业务,1984年1月1号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挂牌,这样看起来四大银行中工商银行成立的最晚。但是我要说,你可以说他是1984年1月成立的,也可以说是1948年成立的,实际上他是把成建制的业务,连人带机构,带网点统统划过来,交给工商银行。

体制机制经历了很多过程,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年7月份在几个省试点,1980年推出的一个信贷资产管理,叫统一计划,全国的信贷计划由人民银行统一安排,今年要多少存款,发放多少贷款。当时说发放贷款就是规模,明年的新增贷款是多少等等。分级管理,总行、分行分级管理,一直到基层。存贷挂钩,就是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不是存贷两条线,而是挂起钩来,但是还是统存统贷的概念。差额规定,由于是统存统贷,有的行叫借差行,有的行是存差行,就看你这个区域里面是存款大于贷款,还是贷款大于存款,当时的提法就是借差不得突破,存差必须完成。存差就是你必须要把资金交到上面,统一调动。借差规定你不能突破,多了不行,存差任务必须完成,这样来保证全国的基本平衡,不平衡就要增发货币了。

1981年人民银行又下达一个文件,就开始包干了,为了调动分支行的积极性。1984年10月,人民银行又出台关于信贷资金管理试行办法,从1985年开始实施,规定资金统一计划,实贷实存,互相之间可以相互流通,资金是分账来算的。当时还有一个基数问题,以1984年末为基数,实际上出现了一次信贷失控。后来1989年到1994年又调整了好几次,到1998年发了一个文,叫决定取消贷款规模的控制,改成计划指导自求平衡的比例管理。所以大家还经常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还是有贷款规模,有规模管理,实际上他肯定不承认,我们早就取消了,实际上是1998年就取消了,专门有文件的,叫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每个独立银行都要自求平衡,资产比例管理。当然这里面按照比较规范的说法,窗口指导还是可以实施的,有必要把信贷的领导部门叫去,进行窗口指导。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规模还是没有的,不得突破的,不够了跑到人民银行去说好话,给我们追加一点,特别是当时一些固定资产贷款,技术改造部门,是最吃香的。但是现在确实没有,1998年就没有了。但是不排除每逢经济比较过热,信贷情况比较多的时候,中央银行,包括银监会会实施比较有利的窗口指导来调整这个东西。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过程很复杂,从1979年开始,1984年,进行了若干次的变化和调整,总之我觉得越来越向市场化目标倾斜,这点是肯定的。财务上也是,财务上原来都是统筹收支两条线,后来就变成独立的法人,自负盈亏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四大银行就出现了交叉,出现了竞争,金融机构也开始多元化了。说到业务竞争,工行下乡了,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破墙,划分就不是那么严格了。以前外汇都是中国银行,其他银行不允许,后来慢慢有些网点可以吸收外汇存款了,慢慢就打破了。固定资产原来只有建行做,慢慢工行也做了,出现了交叉。一句话,专业银行的概念开始逐渐的淡出。

这是存量的改革,四大银行管理体制怎么变,业务范围怎么变,增量就是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金融机构,我这里只讲几个第一吧。

一个是1979年10月,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信托公司成立,中信。

1986年7月重新组建交通银行,新中国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且这个股份制当时还比较特殊,不是一级法人,在全国各地是多级法人,他叫总部,不叫总行,因为他多级法人。比如青岛分行,是青岛的几个企业出资成立的,只不过没有个人股份,都是企业股份。

1986年9月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营业部开业。

1987年4月招商银行成立,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银行。

1987年12月深圳发展银行成立。

1988年5中国中国平安保险在深圳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的保险公司。说明三中全会之后组织体系多元化。

1995年开始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后来改为城市商业银行,后来又叫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等,没有商业两个字了,名字不断变化。但是大体上都是由各地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来。

从改革开放说到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改革,资金管理体制不断的在调整完善,财务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除了独立法人这个以外,又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金融机构,改革确实在不断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当时这几家银行承担了很多政策性的业务,比如过年了,职工吃饺子没钱了,应该提前发工资,发工资企业没有钱,银行贷款,叫什么名字?饺子贷款。这都是政策性的,财政功能的一些东西比较多。

再一个,当时对银行的管理,银行的要求规定都是停留在文件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的法律,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你改革十多年了,可以逐步的把一些规定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再一个,金融秩序比较紊乱,当时典型的说法,九十年代初三乱,乱开资,乱开办金融业务,乱批设进机构,这是改革十来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又该怎么办?

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1993年,我们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随后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一个在中央银行领导下的,政策性的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再一个,就是要建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三个体系,一个调控体系,一个是市场系,一个是金融体系。

根据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1994年开始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相分离了,1994年4月14日国家开发银行挂牌营业,1994年7月1日中国进出口银行挂牌营业,1994年11月18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挂牌营业,承担了很多政策性业务,就划过来了。

当时我们商业银行都跟他们对接、划账处理。这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步,最近国务院又恢复了定位,因为前两年还说是不是商业改革,或者半商业化,但是这次国务院很明确,还是政策性。

国家开发银行是开发性金融机构,这个是陈源同志在当行长期间研究出来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实际上是想尽量用市场化的方式办国家需要办的事情,这个关系怎么把握,当然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但是这几年总的来说,国家开发银行做了大量的摸索。

在这期间,随着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开设,我刚才说法制不健全,这时候1995年3月和5月,先后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来促进增长。

实际上货币政策怎么说,各国表述是不一样,比较全的说到四个,币制稳定、经济发展、就业充分、进出口平衡。但有的国家可能经济发展放到前面一点,这次1995年,大概是刚刚面临一个通货膨胀,很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里哪个是前提,哪个是后面的结果,就是这个问题。还有固定,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

这几句话看上去好像很平常,应该说很正常,现在对这几句话也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但是大家如果去查一查当时表决状况的话,实际上可以看到,当时反对票还是不少的,这两个法律在人大常委会表决的时候,实际上坦率地说,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还是有想法的,过分的强调了人民银行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独立开展业务,不受干预。实际上我们抓手是什么,那时候对一些想法还不是完全理解,对金融工作的理解和现在,你别看就差20年,真是差的很远。所以这都是改革的过程,如果说现在的修改,我估计有些提法是更进一步市场化的,比如说贷存比这个不合理,要取消等等。当初的这些提法,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在这个过程中,又突出的碰到国内外两个问题,国内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九十年代初期国企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带来了重要影响。有些年轻同志不知道,1994年的时候国务院决定试行国有企业破产,当时是没有法律的,国务院提出试行。试行的时候一定要安置好职工,当时要求必须要先安置好职工,安置好职工必须要有钱,没有钱怎么办,抵押的资产,土地使用权的处置,下来的钱,不管是不是银行是不是有担保,首先安置职工。1995年全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或者说中心任务,就是国有企业改革。一开始试点,然后又扩大了范围。不仅是破产这么处理,对一些企业的兼并重组也是,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个工作一直搞到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个决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里面明确提出,要加快银行贷款的进度,定出计划了,当时还不叫国资委,叫经贸委,经贸委来分。这么分的结果和好处,是较快的帮助这些企业卸下了债务负债的包袱。很多企业资产负债表做不出来,资产等于负债,当时谁投资的,全是贷款。企业的历史包袱过重,企业要三年脱困。

1999年搞了四大资产公司,所以这个也有好多人批评,说这完全不是市场化的做法,这不是计划经济呢,怎么能让银行承担这么多呢,到底是银行的责任,还是企业的责任,还是行政干预的责任。我们要看到历史背景,国有企业100%是国有的,国有银行100%也是国有的,那么作为老板,作为财政,他是否有权决定这笔钱是放在左口袋,还是放在右口袋,他有权决定是从左口袋支出,还是右口袋支出,中国的国企改革要支付成本,谁来支付?按理说应该是国家,但是财政拿不出这个钱来,所以决定这个历史包袱先由银行来承担。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说得通。当时就这么操作了,事实上这么操作了以后,还很快完善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既有现实的,总而言之还有问题。

当然第二个问题就是国际方面,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或者叫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1997年7月份,泰国首先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多年来实行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后来波及香港的股市,后来印度,整个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有冲击,但是我们当时挺住了,人民币绝不贬值,这其实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总得说,当时国内的企业改制,国际上,或者海外的东南亚金融风波,对我们的金融工作,对金融的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97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过去都叫银行工作会议。会议形式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当时有一个讲话,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金融领域长期积聚的风险,如不切实加以防范和化解,任其发展下去,有朝一日爆发,就有可能发生影响全局的重大金融风波。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我们下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不能犹豫了。

讲的还是比较严厉的,不深化改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矛盾就解决不了。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高负债运营,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全额贷款,企业变成了全本贷款。如果银行体制不改革,国有企业改不了,因为他可以靠不断的向银行借钱,取得资金来源。经济建设中重复建设,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差。

我觉得现在回忆起来,国务院领导当时的分析还是比较全面的。比如说里面提出,国改贷和流动资金贷款,全部银行承担下来,造成了企业无本经营的问题。八十年代初改革以后,当时企业靠财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固定资产项目需要的资金,流动资金分定额流动资金和超定额流动资金,有的也是要追加的。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固定资产过去要拨款,现在变成贷款,使得你企业增加成本意识,当时这么想。流动资金贷款也是,由银行加强管理,实际上管理承担下来了,没有定额和超定额的概念了,一开始还必须有30%的自有资金,后来根本就没有了。几年下来,负债越来越高,新成立的企业,干脆就没有资本。这就是国务院领导同志讲的无本买卖,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包袱,也有外部的原因,多方面的原因,当时改革的紧迫性提出来了,加快改革。

1998年6月一个大事,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成立,1998年8月国家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特别国债为附息国债,期限为30年,年利率为7.2%。补充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

1998年5月人民银行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开始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当时叫正常贷款、预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当时总的来说,叫一预两呆。但是显然后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升华,觉得这个分类方法不合理,所以1998年分成了五类,正常类、关注类、刺激类、可疑类、损失类。

为什么比原来的四级分类,或者叫三级分类更科学呢?实际上很简单,似乎和是不是到期并不是很直接的挂钩,过去预期贷款,就很直接的挂钩,过去这个做法最大的好处,简便易行,超过一天就预期了,超过三个月就呆滞了,超过一年或两年就呆账。实际上没有预期的贷款,未必就是安全的贷款。预期内的贷款,就未必就是有非常严重问题的贷款。

当时宣传这个五级分类,王宾他到银行去宣讲,他说难道年轻人就没有得绝症的,老年人马上就要死了。他的意思就想说明贷款质量好坏,和预期不预期既有关系,但是又不能那么简单的看。我觉得他这个比喻多少有那么一点道理,所以我一直到现在还记得。

当然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受了13939亿,五级分类标准更科学了,因此原来没有划成不良贷款的贷款,又划成不良贷款了。当时我记得我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时我已经到华融了,我是替银行说话,大家都质疑这个问题,我说不是的。更重要的是贷款的分类方法有了变化,我觉得这也是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1999年成立四家公司,我这里面写的是财政部出资100亿,相继组成成立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交由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实际上不都是现金,华融当时还不错,工商银行给我40亿现金,实际上当时处置的是一万亿,处置的怎么样说法也不一样,有的甚至说收回的不够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成本,这个是没有根据的。听说他们的运营成本是7%到8%,实际上是收回额的7%到8%。

总之,财政部后来分别测算了以后,分别下了包干任务的。最后基本上都超额完成了,唯独有一家完不成财政部的任务,但是财政部也没有松口,分到了其他三家,所以大体上是完成了。当时没有法规,后来出了一个资产管理条例。事实证明,这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到现在都很好,信达上市了,华融马上要上市。所以改制过程中,确实需要通过实际的摸索,不断的来完善,不断的优化改革方案。

2002年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如果说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开的,2002年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也是,2001年12月我们加入了WTO,当时大家很担心,因为有五年承诺期,说五年以后外资银行都可以进来,外资银行都可以办人民币,一开始是在局部可以办,五年以后取消区域限制,取消种类限制等等。这样一来,存款可能都到外资银行去了,中国的银行业可能面临很大的问题。怎么样适应加入WTO之后,全面加强我国金融业竞争力,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2003年人民银行提出了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新思路,同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提出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并成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10月,当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理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银行要创造条件上市。我为什么说当时提出这个不容易呢?当时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是4032亿,和今天几万亿的外汇储备完全是两个概念。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外汇储备足以支付短期债务,拿出一部分钱来用以银行的改革,这个魄力是不小的。

2003年12月,我觉得当时的改革效率也是比较快的,成立了中央汇金公司,开始运用过外汇储备向国有银行出资,有序掀开了五大行改革的实际操作进程。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开发行上市,这是几个步骤。第二次改革,就不是按照账面值来剥离了,就按照市场价,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投资,工商银行剥离多少,以省为单位,河北一个包,吉林一个包,是多少。你们调查,吉林这个包,长城报21%,华融报19%,一投标,价高者得。如果高于平均价多少的无效,第二位的得。因为当时资产管理公司的心态是怕关门。因此,想拿到一批新的不良资产,继续出资,这是一种压力。同时为了怕他们报高价,于是来了一个,你如果高出四家公司的平均价多少,报价无效,由第二位来得,这个操作我觉得还是比较市场化的。剥离是这么个过程。剥离了以后,缺口就虫胶财政资本金。所以到现在为止,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并没有财政的股份,因为当时说实在的也搞怕了,这是个无底洞,第一次剥离,又搞第二次剥离了,所以能剥干净,今后我也不管你了,你也不管我了,我就拿你税收。所以中行、建行剥到零。因为工商银行上市晚,工商银行就不是这样,工商银行财政保留1240亿的财政资本金,财政拿不出1240亿出来,设立共管账户,上交的钱来补这个窟窿。明确原始股的持有者,或者发起人是谁,就引入战略投资者,包括国内的国外的,最后公开发行上市。

我简单把这四个说一说,财务重组,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对五大行先后注资了7582亿,我想说明一下,注资不是成本,这怎么叫成本呢?不良贷款,那确实是成本,剥离了不良贷款还不能100%叫改制成本,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又收回了一部分,那个是真正的成本。实际上玻璃减去收回的才是真正的成本,应该不到两万亿,这个数字也很惊人了。前面还有国有企业改制的成本,这个不去说了,下面我会简单说,两万亿改制的收益已经完全覆盖了改制的成本。

财务重组以后就是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是交通银行比较早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先后分别宣布股份制公司成立的,就是有发起人了,或者是财政或者是汇金,建设银行是汇金加几家国有企业发起的,工商银行是汇金加财政两家发起的,农业银行也是汇金加财政发起的。这是四家银行股份制成立了以后的场景。

股份制成立了以后就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关注外资投资者的介入,国有资产是不是流失了,我记得当时曾经有过一篇文章,叫《中国金融版图告急》,意思就是受到外敌入侵了。你像交通银行,当时的股权机构就知道,国有是肯定控制,价值也是。境外投资是1.86PB。中国银行主要是RSB。再比如建设银行,发起人里面除了汇金,当时有国家电网、宝钢集团、长江电力,比例都很小,引入战略投资者是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加在一起是14.7%。再比如工商银行,境外主要是高盛、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加在一起是8.45%,我们国有股财政部、加汇金,加社保,进来的股价是1.22倍。

所以我概括一下,概括成几句话。

第一句话,引进海外的战略投资者,股权占比都不算太大。最大的是交行,19%,比如工行最低,只有8.46%,占比并不是很大,没有一家超过20%的。像工行只有个位数。

第二句话,引进的海外战略投资者都是议价的,并不是等价的,更不是折扣。

第三句话,引进的目的是引资,因为你要扩充资本金,增信,因为马上要上市了,要跟人家说工商银行的盈利前景在哪儿,说白了就是讲故事,有没有一个比较像样的外方投资者在里面大不一样,在外国去讲我们准备改制上市了,现在我们股权结构目前是怎么样的,一听高盛最近以什么价值进来了,人家就想,高盛也不傻,他之所以进去也是经过考虑的,他相当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再一个作用,就是人家说的引制,不光要引资,还要引制,多多少少起到了这个作用。高盛和工商银行合作当中,我们市场风险资产管理这块,模型的建立,还是参加的,他们还帮我们搞员工培训计划,我们的一些员工在那儿接受了好几期的培训,还是做了工作的。

这都是一些上市的情景,交通银行2005年6月、2007年9月先后在香港,上海上市,是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是在2005年10月先后在香港、上海上市,也是用了两年时间,先后在两地上市。中国银行是在一年当中,两个月内上市。工商银行比较特殊,是2006年10月27日,同一天在港沪同步上市,开创了先河,这是当时的场景。

在改进推进的过程中,2007年1月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金融会议,这次金融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继续深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开完之后农行开始改制,农行有个特点,他没有引入海外的战略投资,就引入了社保。2010年,也就是5年前,农业银行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他也不是在同一天,是两天来上市的。

股改上市以后,到底带来什么变化?有没有变化?

我自己个人的体会,股份制改革,特别是上市之后,变化还是很大的。比如说治理机制问题,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已经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内控机制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风险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

我们的这套资本管理的办法,这套全面资产管理的模型,一大套东西已经经过了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理事会所组织的国际同行评价,除非你报告,我现在还没准备好,他们就不来了,如果你准备好了,他们就会组织国际专家来评估。我们先后都已经通过了他这个评价,他的评价结论叫符合,最高档次就是符合。

经营理念和模式也有了改进,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是提高了,上市之后也比较麻烦,比如季度有季报,半年度有半年报,年度有年报,有分析师见面会,有媒体记者的见面会,而且这个见面会不仅是国内的媒体,是面向全国的,每半年搞一次分析师见面会、媒体见面会,回答他们的问题,这个概念是在过去改制上市之前不会有的。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优化了银行的股权结构,更重要的是对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流程、产品创,企业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很多的深刻影响。比如现在英国银监会的主席,就是我们工商银行的独立董事,他们来以后,对我们的公司治理还是发挥了作用的,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承认。

财务状况,我觉得确实上市了之后是明显的好转了,比如说到2014年的数字,全是达到要求的,不良率总体上升了,但是还是在2以下的。有的同学说这个不准,实际上再多一点,坦率的说,也比国际同行还是低的。

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报支增值,改变的成本已经覆盖。这一轮以产权改革为特征,以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为目标的金融改革已基本实现了改革初衷,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下面是五大行纳税、国有股分红及权益增值情况,现在是35%和30%,这个分红比例是中国的上市公司里面最高的,现金分红率,这些年一直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这套东西我经常在见投资者分析师的时候说的。当然这里面有一个税收,工商银行这些年交税770亿,是个什么概念?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那一天,到改制这天20年,200亿,130亿是营业税。上市以后不到10年,搞了这么多,实际上上市以后,你的盈利能力,你的纳税能力也比过去明显提高了。从这个角度讲,这也是对改制成本的一种覆盖,或者对国家贡献的增加,我觉得也不牵强。如果不看这个,后面两项加起来,我觉得也是覆盖了改制的成本。

市值的变化我分析了一下,从上市那一天,到5月31号市是的变化,当然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变化,因为A股和H股的占比不一样,像我们工商银行,上市是10974亿,现在是18293亿,全世界市值第一的银行。上市的那一天,我和董事长在香港参加上市的酒会的时候,当时第一天我记得全世界金融机构是第6,当时我们在一起商量,三年以后,我们变第3,实际上看没有到三年,因为紧接着就碰到了世界金融危机,那些银行就不行了,我们就抓住这个机遇就上去了,所以市值到了第一。当然去年、前年,有一段中国的A股不好,所以有一段富国银行曾经市值超过我们,但实际上他的利润,他的总资产只有一半,按理说这个超过有不是很有道理的,现在又差的比较远。当然市值这个问题,是市场的波动,你说完成把它看成是投资者的认可程度,有时候也很难说,但它毕竟是一个上市公司实力和在投资者心目中形象和评价的表现。

这是第二个方面,我讲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未有穷期

简单再说说改革未有穷期。2012年1月,十八大前,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布置了八项工作,提高更多优质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强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金融基础建设。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在下一步改革是的过程,还是要加快自己的转型发展,现在一说转型,好多朋友把银行的转型理解为从实体性的,过去大量的营业网点性的,向互联网转型,这可以理解为渠道的转型。实际上转型的任务是很多的,如果说过去的成功在于转型,今后的继续发展也要在于转型,比如说资产结构要进一步调整,盈利结构要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渠道也要调整转型。

比如说资产结构的调整,这里只说一个,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五大行在2014年的时候,占比重是61%多,后来下降到金融危机总低的40%多,我们认为这是个好的调整趋势,但是这两年又上来,54%。我认为这个深层次的反映了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还是不够,直接融资还是不多,还是间接融资,靠银行贷款。现在银行一年贷款的增加量,相当于九十年代,十年贷款总量之和还要多。所以信贷资产的占比,总资产在扩大,但是占比在提高,说明涨的比较快。从全世界的比较来看,我们五大行的信贷资产的占比和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汇丰、花旗等等去比,我们仅仅低于西班牙的桑坦德,他是60%,其他的银行信贷占比明显比我们低。这一条,我觉得我们资产转型调整的任务还是很重的。

盈利结构的调整,我没有找到1995年那时候五大行的数据,所以我拿了共行一家的数据,1995年的时候,到2015年,五大行信贷利差收入大概占68%,到现在大概是60%。我这里说说手续费、佣金收入的问题,我还没说呢,大家怎么都笑了。摩根大通42.23%,法国农行29.23%,汇丰最低,24.45%,也比现在中国的19%要高。

银行的收入结构,我觉得下一步还会发生变化,有的时候我们过去经常有句老话,经常批评银行,中国的银行只会靠存贷利差吃饭,后来这个话批评好像不大对,收费多了就是乱收费。实际上我觉得关键是你有没有提高与收费有关的相应的银行服务,服务必须有服务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可记载,可检查的,收费必须有依据,有合同,特别是银行不要去搞无畏的息转费。贷款利率早就放开了,你决定定9,你就定9,小银行定12,定18的都有,你定9就定9,没有人说你什么。但是有的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不是很单纯,手续费多了,说明我现代化了,有这个趋势。因此怎么办?和企业说这个贷款我本来收你9不算贵,我今天不收你9了,我收你6+3,3算咨询顾问费,6算贷款利率费,企业一想这也行,就这样,这叫息转费,我认为这样思想不端正。银行还吃亏了,这个3怎么能一下3呢。我是不赞成的,该多少就是多少。中国很奇怪,提前受信是不收费的,我给你企业10个亿,咱们双方好像都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国外如果受信,理由就是我要提前给你安排资金,我损失我其他的机会收益,而且受信了以后,按照资本资产管理办法收费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收不了费,这个我觉得也是不合理的。过去在讨论的时候,有关部门说是啊,该9就是9,我说你话说得对,其实我倒过来说一句,你到底是真帮企业,还是假帮企业。这个企业如果在社会中上,在同行中上,在金融机构中说,我在某某银行的融资资本是6,这无形当中是他一种信用标准,是他比照其他机构的标准,实际上是6+3,那个3人家看不见。你变成9以后,人家看见了,市场上承认一个定价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我觉得对企业也是有影响的。我话说回来,不能因为这个,咱们就去搞不规范的。我觉得随着社会公众理解程度,随着银行收费水准进一步提高,投行的雇佣费,说上市,上市不就画几张PPT,怎么拿几个亿呢,这个PPT值这么多钱。所以实际上我们对脑力劳动的价值,特别对咨询劳动的价值是不理解的,这个房子要花钱盖起来咱们理解,要设计不就画两张图吗,恐惧不是这样。当然银行自身要做的规范,收费要公开透明,不能随意,社会公众也要增加对这方面的理解。

区域结构的调整,现在我们在海外有接近400家机构,338家,在全世界将近60个国家可以直接办理业务,这个变化是很大。而且我们的海外资产,从十年多上市前,我们才100多亿美元,现在我们已经是将近2400亿,这是我举的工商银行一家的例子,还没有讲中行、建行。光2400亿的美金是什么概念?不算国内,就算海外,已经排上了世界一百家大银行之列,就拿海外去比,包括建设银行这两年也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所以几大银行在海外发展也是很快的。但是跟花旗、汇丰这些银行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像花旗银行有三千多家,我们7%是海外资产,像汇丰在亚洲、欧洲、北美洲,他的资产几乎是平均分配的,所以他在金融危机当中,汇丰就东风不亮西方亮,所以起到了一个互相弥补的作用。

渠道结构的调整,我觉得我们要进行调整。这些年来我们电子业务的占比,通过电子渠道,不需要我们办,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等,办的业务的占比,现在已经占到了87.5%,而在十来年前,只有百分之十几。这百分之八十几,不仅提高了效益,方便了客户,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控制了成本。你看我们现在一笔电子业务渠道的成本,大概不到四钱,屋里网点办一笔业务两块钱,是好几倍。所以我们的成本收入比,一直连续下降,一直由于同行,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电子渠道占比在不断增加。电子银行的交易额,我们2000年只有两万亿,去年是456万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7.2%。现在我们每秒钟的业务大概是超过两千笔,特别是旺季,比如春节、节假日,更高一点。没有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支撑,是不可以想象的。我们大概从1999年开始,到去年为止,每年在这方面的投资,人民币超过50亿,连续15年平均每年超过50亿,所以这个绝对不是买两台服务器,中关村搞几个人就能搞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就办起来了,一年50亿,已经连续砸了15年了。当然有人会说你这个投资效率不高,那是另外一个概念,另外再讨论。

现在咱们在大力办互联网业务,建设我们自己的电商平台、开放式网络的平台,即时服务平台和,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支付、融资、投资理财三大产品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应用体系。所以大数据的应用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再说说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尤其是前不久大额存单业务,怎么看这个?不少人的看法,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差会缩短,贷款人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但是这个风险应该说简单化了一点,比如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来看,有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经过了初期阶段,马上利差水平又扩大了,有的银行,甚至有的市场,有的国家,有的经济体,就一直没能上去。比如说2014年我们五大银行的利率,净利差工行是2.66,交行是2.36,美国的富国银行是3.11,美国银行2.25%,他们都已经利率市场化。同样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利率市场化。所以利差水平和利率市场化固然相关,和市场的结构,和银行的管理水平等等都有关系,关键看你这个银行自己的负债结构能不能妥善的调整,自己的风险定价水平,能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你在市场上被客户接受的程度到底怎么样,这都有关系,这是我想说的。简单化的任务,利率市场化就是银行应该提高存款率,降低贷款,否则就不叫利率市场化,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

再一个,我觉得下一步改革,要合理打造一个金融生态环境,我这里不想详细说,时间晚了。这几个题目一点大家就知道,对银行也是企业的认识要进一步统一,银行现在是上市公司,银行也是企业。银行功能和财政功能是有区别的,银行是企业,他要讲究盈利,他要自主经营。再一个,对银行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也要进一步理清,其实我始终认为银行也是实体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怎么银行业务就不是实体经济了呢,这一点我并不太赞成,我觉得银行和企业,和生产企业,流动企业的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应该是血液和肌肉、骨骼的关系,所以它不是相对应,更不是相对立的关系。说银行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个能听懂,但是还有一个更深的含义,银行还需要投放更多的贷款,实际上我们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恐怕也不是增加贷款的问题,改善服务,引导支持企业结构调整,恐怕都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容,光给贷款恐怕不行。对发展铺会金融的误区我觉得也要避免,前一阵人民银行有个说法,普惠金融不简单等于利率等等,我觉得他这几个说法,我还是比较赞成的,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占了这么多时间,耽误大家晚上的休息了,谢谢。翻页请看问答环节。

现场问答环节

提问:杨行业非常感谢您分享了一下,我问一下,工商银行的国际投资者他们最担心哪些问题,对他们担心的问题是怎么应对的呢?

杨凯生:实际上工行A股还是大股,国际市场的股权占比还是比较小的,所以是这边的价值影响整个股权价值,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个,从A股的众多投资者来说,盘子太大了,有些人说法炒不动,所以影响了有些投入者的兴趣。我不能说这些投资者水平低,这是个事实。从国际投资者来说,往往他第一关心中国整个经济的走势,当中国经济唱红的人多一点,这些说法出来对投资者,对国外的基金经理肯定有影响,尽管他本人不相信,他作出增持的做法,也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实际上我和他们交流下来,他们个人并不这么看,通过这么多年,已经对中国经济的走势比较了解了,所以银行大盘股价的问题确实是比较复杂,我很难说现在低了,还是高了,低了是不是动员大家去买,所以这个事情很难做出一个评价,特别我作为一个前高管来说,是有一定难度。但是我确实不认为现在的价值是真实的经营状况和盈利的反应。

提问:我想提问中国银行国际化,很多海外占比还是小众的,但是海外的业务相比同行竞争的话,会有非常差的考量吗?

杨凯生:从我们走出去的程度来看,当地市场对中国银行包括工商银行的反映还是比较好的,实际上国内说融资难的朋友没有接触到过,说服务水平差,国外银行不用说借钱,开个户需要耗多少时间,中国银行走出去以后,相当程度上不叫继承和发扬,还是把国内服务的一些理念移出去,这历年当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也有他的优势。所以在服务方面,不输于当地的银行,再一个,由于中国的这几家银行都比较大,所以在一些业务办理的能力上,比如资金贷款,我退之前,和安哥拉的总统去谈石油贷款,他说20亿美金,工商银行最后就办了,因为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一个良性的环境。他拿这笔钱干什么?盖一个小区,这个小区的建筑材料,建筑队伍必须用中国的。所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资金、工程、能源,这么一个循环。所以不能简单说我们竞争力很差,比不过人家,这个评价恐怕不是这样的。

提问:杨行长,我请教一下,相对银行理财产品,现在非常这种刚性兑付还会持续吗,还是会打破,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杨凯生:收益水平高,和刚性兑付还不完全是一个问题,收益水平的高低,我觉得银行要受自己财务能力的制约,你觉得能够赚钱你就做,能够支付更高的利息你就支付,支付不了你应该降下来,你往里搭钱,恐怕商业银行很难这么做,商业银行没有这个经营理念。所以刚性兑付,无论是利率水平高,还是利率水平低,刚性兑付是个奇怪的,不合理的现象,或者是很坏的现象,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它应该打破,需要打破,而必须打破。当然,现在有些产品,包括一些理财产品,之所以出现刚性兑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意识不强,对自己作为投资者,应该承担风险的法律观念比较缺乏,拿收益高息的时候忘了,有风险了,现金流断了,就担心了。另一方面,比如有些银行在办理这些业务的时候,手续是有欠缺的,营销是有欠缺的,我想下一步大家都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在这些方面我觉得从每一笔业务的合同上,每一笔业务具体的营销上,都应该把各自的法律责任、义务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是存款,还是理财产品,银行如果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你投资就应该承担投资的风险,银行只能拿中介的佣金,如果底下说不清楚,甚至还有二份合同,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今后都需要纠正,时间长了,这个是不行的。我的看法。

提问:我想请问一下,银行的混改意味着什么,交行会不会成为第一个混改的银行?

杨凯生:哪个银行是第一个我不做评价,现在上市公司是不是已经混合了,这是首先第一个概念。第二,如果是指现在已经上市的大型银行,可以或者应该更多的去收其他民营资本进去的话,我认为已经上市了,渠道是畅通了。上市公司和你原来国有公司是两个概念了,这是第二个。第三个说法,民营资本进入这些大银行以后,会带来什么好处,怎么怎么样,是为了获得一个新的通道,我没地方投资,只有银行去投,现在的情况给大家一个提示,百分之几的利润增长,大家去考虑。关系人贷款是受到严格的控制的,甚至关系人要出任有关银行的高管、董事、监事都受到限制的,所以办民营资本进入银行的通道已经打开了,无论是进入现成的银行,你应该对所有资本都是一视同仁的。但是什么目的,投资者一定要想清楚,我是想赚钱,是想给自己带来方便,还是想为更多中小企业服务,你都可以想,想清楚了再进去。

提问:您对混业经营的未来怎么看?

杨凯生:中国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在走这条路子,现在商业银行在中国可以办什么,办保险的也有了,办基金也有了,办租赁的也有了,唯独现在真正没有牌照的,大概是证券。所以所谓的混业经营,看成一个过程,现在这个过程已经在之中,包括我刚才讲的,盈利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降低,恐怕都和混业经营的进一步提升会有关联。

责任编辑:一鸣
银行业 人民银行 工商银行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