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刘淑仪:从贸易摩擦到文明冲突,中西双方如何避免对抗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1-23 08:21

叶刘淑仪

叶刘淑仪作者

香港立法会议员,新民党主席

【文/ 叶刘淑仪】

在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去17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8年之后的今天,正当中国朝着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坚定迈进之时,美国主导的贸易摩擦和技术抵制可能给中国的带来沉重打击。

尽管2018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但12月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下降4.4%和7.6%,显现出特朗普关税战的破坏性影响。比关税战更具破坏性的是特朗普政府发动的科技战。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特种芯片,并强行将中国科技巨头华为逐出美国和其“五眼”盟国的5G市场,这些举措发出了明确信号,美国主导的联盟一心要打一场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阻击战。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不能把责任归咎于所谓的“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或其“恶名昭彰”的国家产业政策。为了实现经济起步,中国的行为与二战后日韩等东亚经济体的做法没什么两样。

学术界对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早有详细的记录。日本先后竖立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特定行业中培养“国家队”,并通过逆向工程仿制美国竞争对手的产品。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经济战略都旨在保护其国内市场。

在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家政府与大企业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尽管其他亚洲四小龙经济体(例如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政府没有构建关税壁垒,但也都对市场竞争的优胜者支持给予强大的政府支持。

当然,在谈到中国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规模效应。据经济学家刘遵义介绍,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从0.5%上升到10.2%;而其占全球GDP的份额从1.75%上升到15.2%。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洲级经济体,中国释放人力和智力,赢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战役。

今天,放眼西方媒体,除了中国科技取得的震撼性成就,关于中国涉嫌间谍活动、盗窃知识产权或其他违法行为的报道比比皆是。美国司法部长提名人威廉•巴尔最近表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而非俄罗斯。这充分说明“中国威胁论”已经在美国愈演愈烈。

然而,中美关系的症结比贸易失衡或科技竞争埋得更深。西方许多人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持怀疑甚至批判的态度。美国认为改革开放未能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记者和各路“中国专家”比历史学家更敌视中国。

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由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提出的假说是,当一个国家迈过人均12,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门槛”后,就会越来越自由化。西方一面斥责中国实行“大跃退”,严格限制人民权利和自由;一面攻击中国在西方以所谓“隐蔽性、胁迫性和腐蚀性”手段拓展影响力,直接冒犯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合法性。

西方只有进一步了解中国曲折的历史,才可能从广阔视角看待中国当下的贸易实践和对外影响机制。首先,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中央大国”的中国,不愿受到外界烦扰。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规定南部港口城市广州为唯一的外贸口岸。中国东部沿海的港口一直到将近100年后,才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合力下对外开放。

其次,中国仍然不擅长向西方“推销”自己。很遗憾,中国通过孔子学院向全球各地投射软实力的做法是在浪费机会。儒家思想强调克己复礼、自我牺牲、遵守孝道、服从上级,这些东西连让中国年轻人接受起来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远销西方了。除了大熊猫之外,中国对美国最成功的软实力输出就是篮球运动员姚明——他在打比赛时可以遵守美国的规则,但从头到脚都还是很中国。

第三,由于内战、分裂和灾荒的悲剧在历史上反复上演,中国特别重视团结和统一,优先保证让所有人吃饱肚子,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中国也深刻地知道,其广大人口素质参差不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任重道远。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为了维持秩序与和平,都不得不采取一些控制手段。

中国还要好好学习如何与西方相处,如何对外展示自己。同样,西方应该认识到中国不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如果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说明了什么,那就是中国文明不会轻易向西方式的民主化妥协。如果贸易摩擦与科技禁令长期持续,中西之间的思想交流乃至人类进步都会受到严重阻碍,但长远来看如何避免中西文明的冲突恐怕才是更重要的事。

(观察者网杨晗轶译自《南华早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杨晗轶
中美关系 中西方制度 贸易战 中美竞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