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石:从杨修之死看汉魏之际弘农杨氏家族的兴衰沉浮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4-28 08:49

越石

越石作者

魏晋南北朝历史爱好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越石】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三国机密》获得了很多三国爱好者的喜欢,其中杨修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在剧中杨修是个恃才傲物的人物,他喜欢和聪明人对决, 把天下看成一盘棋局,喜欢和高手巅峰对决。那么历史上的杨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弘农杨氏家族又是如何崛起的?

杨修之死

杨修出身于一个显赫的世家大族——赫赫有名的关中望族弘农杨氏家族,自东汉到隋唐,弘农杨氏家族人物辈出,冠盖轩冕相承。自高祖杨震到其父杨彪,每一代都曾有人担任过三公,所谓的四世三公。

在东汉能与之抗衡的是另外一个四世三公家族汝南袁氏。杨修母族出身于汝南袁氏,是袁术的姐妹,杨修本人是袁术的外甥,这样看来,可以说杨修身上汇集了东汉两大顶级家族的血统。

一个家族经过百年时间会繁衍壮大,分成不同的房支。然而杨修却恰恰是杨氏家族嫡系弟子,也是太尉杨彪唯一的儿子,可谓是天之骄子。然而在汉末动荡不安的年代,所谓的四世三公家族也只能是任人宰割。袁绍袁术兄弟相继割据一方,称王称帝,若是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姻亲关系加上崇高的名望,杨修连带杨氏家族一起飞黄腾达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天不遂人愿,袁术袁绍最终一个个被曹操所灭。

刘协与伏寿(《三国机密》剧照 @豆瓣网)

建安二年(197年)因为袁术在淮南称帝,曹操借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关系罢免了杨彪并将其关到监狱,经过孔融、满宠、荀彧等人的求情,杨彪没有遭到曹操的毒手,只是彻底离开政治舞台,虽然建安四年(199年)又被任命为太常,接着建安十年(205年)又被罢免。建安十一年(206年),杨彪的封爵也被曹操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为理由被废除,自此杨彪也认识到曹操代汉是大势所趋,于是以身体健康原因,辞官养老。

杨彪对汉室忠心耿耿,与曹操并非是一路人。建安元年(196年),献帝大驾新迁许昌,大会百官公卿,时为兖州牧的曹操上殿拜见献帝之时,看见杨彪脸色不悦,曹操害怕杨彪对自己不利(担心这是一场“鸿门宴”),竟然不等宴会开始,就托言入厕、逃之夭夭。一代枭雄曹操面对杨彪之时竟然如此狼狈,杨彪之气场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杨彪却不反对儿子杨修为曹操效力,互相地,曹操也向杨修伸出橄榄枝。杨修早年在许都就以名而显露,即使是在许都士人圈中狂妄自大的祢衡也表示欣赏他。杨修被举为孝廉之后不久就被曹操征辟,在幕府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且深得曹操欢心,据记载“是时,军国多事,脩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见曹操虽然和其父有芥蒂,并不妨碍曹操本人对杨修的重用。

杨修并非是汉室的死党,且为人多才博学,考虑到杨氏一族的影响力,曹操重用杨修也是为了缓和下之前的矛盾。杨彪本人也默默承认了这一现实,他也不能指望儿子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去以卵击石。

随后杨修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曹丕曹植兄弟的储位之争去,并因此而丢掉了性命。事实上,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刘祯等人也同时和曹丕曹植兄弟交好,诗歌书信唱和并不少,刘祯等人先后为曹丕曹植兄弟的属官,即使是曹丕的心腹吴质,也曾经和曹植有过书信往来,切磋讨论文学创作。

《三国机密》中的杨修

实际上史书中关于曹植曹丕储位之争的细节记载可信度很低,如吴质让曹丕在曹操出征送行嚎啕大哭,以表心诚,从而胜过曹植为曹操歌功颂德之举。相对于丁仪兄弟掀起来的血雨腥风,杨修吴质的这一点伎俩实在拿不上台面。

在太子之争中,曹操的态度是极为反复和犹豫的。崔琰和曹植有姻亲关系,但是面对曹操的询问,崔琰仍然坚持“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曹丕)仁孝聪明,宜承正统”,当然以小人之心揣测,崔琰是脚踏两只船,崔琰兄长之女是曹植之妻,崔琰本人又支持曹丕,那么无论如何,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曹操听了崔琰这番大公无私的话之后“贵其公亮,喟然叹息”,其实曹操是不满崔琰的回答的。

曹操当时非常想立曹植为继承人,废长立幼却又是政治游戏中的大忌讳,尤其是袁绍刘表殷鉴不远,曹丕凭借的名分还是获得了很多大臣的支持。如果曹操有意立曹丕,根本不需要这么隐秘,让人秘密作答。紧接着,崔琰就由尚书迁到中尉,表面上是升迁(中尉是秩二千石九卿之一,尚书台的长官不过千石)实际上让崔琰离开了魏国的权力中枢尚书台。

尚书在东汉就开始“事无不统”,成为名副其实的决策中心,虽然尚书的品秩较低,不如九卿显赫,权力却不同日而语。随后丁仪利用崔琰言语上的漏洞给了崔琰致命的一击。使崔琰含冤而死。“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於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徐奕为丞相府东曹掾属,丁仪为西曹掾属,丕植兄弟的争斗也延伸到了曹操的相府和尚书台等机关。

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曹丕本人都不厌恶杨修,根据《典略》记载,杨修还曾向曹丕赠送过一把宝剑,曹丕时常佩戴在身,以致曹丕称帝后,还睹剑思人,怀念杨修的好来。

杨修被杀(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

杨修父亲更是受到曹丕的高度了礼遇,曹丕称帝后甚至想让杨彪担任魏朝太尉,杨彪婉拒,曹丕于是退而求其次“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彪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给足了杨彪的面子。

可以说杨修并非是曹植的铁杆死党,杨修与丁仪的所作所为相比较,已经是非常克制和节制了。在曹植失势后杨修本人也有意想要远离曹植,并曾给曹丕送礼示好,曹丕本人也不在乎杨修和曹植交往的事实,要知道有一次名士邯郸淳不过是当曹丕的面称赞了曹植才能,都让曹丕感到不悦,杨修如果真如史书记载是曹植的心腹,恐怕很难解释曹丕唯独会不憎恶杨修,所以合理的解释就是杨修和刘祯徐干等人一样以才名和诸公子交游。

《军师联盟》中的杨修,深度参与了曹植与曹丕的夺嫡之争

“植故连缀脩不止,修亦不敢自绝”,杨修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既想要讨好太子曹丕,却也不敢得罪仍然是曹操爱子的曹植。

而在曹操看来,杨修和曹植兄弟来往无疑却是交关诸侯的行为,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其本人出身关中望族,无疑加剧了曹操的猜忌杀戮之心。杨修临期前对故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以为自己受到曹植的牵连。杨修的死去像截然而止的音符,汉魏之际的弘农杨氏再无之前东京名族的奕世荣光。

弘农杨氏的崛起

弘农杨氏家族的奠基者是东汉的杨震,据后汉书的记载,杨震的八世祖是赤泉侯杨喜,《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封杨喜为赤泉侯",项羽死后,其尸体为诸将所抢,杨喜因抢得项羽尸体的五分之一而被封为赤泉侯。杨喜是汉初军功阶层的受益者,然而并非是汉初统治集团的核心。

封爵传至杨喜孙杨无害时,因"坐诈贻人六百"而被夺爵,可见杨家经济上的贫困。杨喜后代也找不到担任郡守九卿等高官的记载,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

到汉宣帝时期,宣帝优待创业功臣,杨喜玄孙杨孟尝获得了“复家”的待遇。其后,杨喜嫡系子孙便没落无闻。由此推之,杨震或为杨喜的旁系子孙。

杨震的父亲杨宝还有这么一段传说,据说杨宝九岁去华山的时候,见到一只黄鸟被鸱枭(猫头鹰)击伤后坠落到地上,被蚂蚁围困起来,杨宝就把黄鸟带画家去,并喂养黄鸟。一百天后,黄鸟的羽毛长了出来就飞走了,夜里有个黄衣童子向杨宝说道“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给杨宝四枚白环,并表示“令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这个故事无疑是后世编造的神话用来附会解释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事实,不过杨宝白环这个典故却流传深远,成为中古时代杨氏家族成员书写墓志常见的书写范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去。由于察举制的流行,士人多以通经为手段获取功名利禄。武宣之后与此同时进行的是豪强开启官僚化和经学化的进程,通过任子制度和察举制度,豪强进入官僚系统后,通过权力便可以继续保障其经济利益,可使其子孙(家族)继续经明修行蝉联冠冕,通过这一途径,王权将多元的社会势力约束集成为一元性,多元开放性发展约束集成为单向性发展。

杨修之父杨彪

各种社会势力获得地位、声望和财产的途径除政治一途外,其他途径都被堵死或受到严格的控制,富贵权名等人们所欲求的种种利益都垄断于国家,人们只有与权力结合或向权力靠拢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和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侵这正是所谓的“利出一孔”,此外别无它途。从而形成一元的社会结构,实现政治权力对社会的支配控制。

著名的杜陵张氏家族、金氏家族、韦氏家族,子弟相继占据高位的不可胜数。这样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的豪强遍被纳入国家统治秩序中去,集官僚、地主、士人等多种身份的豪强阶层于是形成了。

自东汉以来,豪族豪强开启了官僚化儒家化经学化的进程,不少豪族已经成功转身为世族、士族,个别家族开启世族化进程,世代通经,利用门生故吏、婚姻编织庞大的关系网,官场的权势转化为经久不衰的社会地位,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龙亢桓氏是经世不衰的经学世家,弘农杨氏、龙亢桓氏在魏晋南北朝也是高等士族。

然而古老的乡里宗族势力并非都能产生世家大族,东汉地方豪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地方政权的,然而官场才是真正诞生世族的地方,在利出一孔的官本位社会里,只有官场的权势可以衍生出乡里权势、财富,换句话说宗族势力的扩张是权力的衍生品。在官场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建立穿越州郡的婚姻联系网,收获更多的门生故吏。

东汉士人并没有家族化,多数士人出自单寒之家,士人接受教育通过明经便可以出仕州郡,任职朝廷。通过官场权势又能获取衍生财富。保障后代的教育权力,这样,一个家族世代冠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教育——权势——财富——教育便可以无限制循环下去,因此东汉世族多具有学门、官族和豪右的特征。

杨震年少好学,从太常桓郁那里学习《欧阳尚书》,由于杨震学问深厚,穷究博览,人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因为声名卓著,当时州郡争相礼辟,但是杨震都拒绝了,直到他五十岁那年方才出仕。东汉弘农杨氏发迹前在地方并没有强大的乡里宗族势力,是靠杨震出仕州郡、朝廷才发展起来的。

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18周年暨首届青委会成立典礼,于2014年6月7日在香港北角富临皇宫酒楼举行(网络供图)

杨震之后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太仆、太常,最终官至太尉。杨震因反对宦官专权最终饮鸩而死。杨震虽死,却为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杨震本人也成为杨氏家族发展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

结语

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外戚宦官专权,社会日益黑暗,引起士大夫的高度不满。深受儒家思想浸淫的士大夫更是以澄清天下污浊为己任,标榜节气,以名节自立。杨震做官清廉,为人正直,给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其作为更是符合清流士大夫们的期许,这正是弘农杨氏家族在东汉一直能绵延不绝的保证,故杨震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能相继为三公。

虽然杨袁两家同为四世三公之显贵家族,时人对其评价颇有不同,《华峤书》曰:“东京杨氏、袁氏,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及杨氏也。”无疑杨氏家族的优良家风深为世人赞许。

杨修死后,弘农杨氏家族暂时沉寂下来,然而杨修死后三十年,时局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魏国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开启了亡魏变晋的进程。司马昭在儿子司马炎弱冠之年开始考虑司马炎的亲事,最初选择的联姻对象是名士阮籍的女儿,然而阮籍表示拒绝。随后选择了弘农杨氏家族出身的杨文宗之女杨艳,杨文宗并非弘农杨氏嫡系出身,是杨震少子杨奉的后代。司马炎登基后,将杨艳立为皇后。至此,弘农杨氏再次以外戚之家的身份重新登上政治舞台,重回权力中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三国 曹操 东汉 豪强 政治家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