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尔•赫拉利对话郝景芳: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14 08:41

尤瓦尔·赫拉利

尤瓦尔·赫拉利作者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终身教授,《人类简史》

郝景芳

郝景芳作者

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北京折叠》

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力量,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这种重新塑造的现象如此之明显,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而且现在我们面临的这次新的科技力量,和可能导致的情况是,更新的不再是人类的工具,而是人类被“更新掉”。

避免成为无用阶层,进一步成为“智神”,关键的能力在于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对于所有人都在谈论的这一能力,其核心则在于能够提出问题。

关于创造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人工智能是否会具有情感,在中信2018信睿论坛上,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与科幻作家、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进行了探讨。

鸟和飞机都可以飞,方式则迥然不同

郝景芳:您好,我是您三本书的忠实读者,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与您对谈。我先做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我是一个科幻作家,曾有一部作品《北京折叠》,就是探讨您讲到的智能科技取代劳动的危机;而由于我对未来的展望,对我们的下一代非常担忧,我现在也在从事一些教育项目,很希望能做一些事情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未来。所以我今天会跟您聊一聊人工智能、未来与教育。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它自己的动机,它会不会做决定?比如说目前还是我们告诉人工智能一个目的地,它帮助我们导航,让我们往左往右走,但目标还是我们设定的。在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连目标都替人设定?更进一步,人工智能自身又会不会产生自己的动机?会不会有它自己心里的小心思,有它自己的利益考量?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人工智能不光可以帮助你指路,而且还给你去做选择,它会起到越来越强大的作用。甚至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怎么去到皇冠假日酒店,而且每天早上我醒来的时候它会告诉我,你今天应该看这个电影,你今天应该参加这个会议,然后去见某某人,它会帮你把行程全都安排好。有时候人工智能太了解你了,它帮助你所做的行程你非常喜欢,你就会跟随它给你做的攻略开始你的假期。

人工智能会做这些,但是如果你指的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有感情?会不会有意识?人工智能会不会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或者世界?这就是两个问题了。比如说它告诉你,你应该去日本度假,它不需要意识,只需要分析数据,了解你的数据,给你推荐你去日本旅行,这不需要有意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工智能这台机器会有自己的意识。

智能和意识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它会告诉我们最好的度假的目的地是什么,这是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的。但是意识是什么?意识是让我们能够有感情,感到开心,感到恨,感到爱,感到痛苦。这两个之间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因为人类是两个都有,我们能够解决问题,我们有智能,我们也有感情,我们可以有悲欢。但是机器目前为止还没有悲欢,没有感情。

飞机、鸟它们都会飞,但它们飞的方式不一样。飞机现在飞得比鸟快得多,但是它没有翅膀,它没有羽毛,它们的飞行方式和鸟类不一样。所以在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越来越发达,但我不认为人工智能会有意识。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创造力使人类胜过人工智能  

郝景芳:感谢您的回答。我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如果人工智能没有自己的动机,那么机器就永远只是给我们提供建议的工具,人类才是真正有目标和情感的主体。如果人工智能能产生自己的意识和动机,那就有可能走上与人类截然不同的方向。

我很同意您说的,人工智能自己的意识和动机不太可能产生,那么机器有意识地毁灭人类这种威胁就不太会发生。但是另一种威胁是比较真实的,就是您所说的,很多人会被机器取代,成为“无用之人”。考虑到这样的前景,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比较有必要?人工智能会产生创造力吗?创造力会是人类胜过人工智能的一点吗?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的创造力毫无疑问是一个优势,但是很多人也没有经过创造力的训练。创造力对人类来讲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投入。例如想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医药的专家,你要学习很多年相关知识。

未来会有很多人类职位是需要创造力的,但是可能没有足够多的人能填补相关空缺。例如一个45岁的卡车司机有可能会失业。如果你是一位会讲故事的科幻小说家,你可能会大受欢迎,但一个45岁的卡车司机不太可能一觉醒来就成为一个小说家。

机器能不能有创造力呢?现在机器已经在电子游戏方向展现出了创造力,但是它在艺术、写作等领域的创造力还是不如人类。但是,AI可以用数学算法写音乐,或是展现其他创造力。意识不容易产生,但是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展现创造力。我们完全不知道2050年会是什么样子。

郝景芳:我非常同意您说的,未来可能会有很多创造性职位需求,但是也会有“结构性失业”。也就是说,大量创造性职位空缺找不到人,大量失业人口无法找到工作。您提到45岁的卡车司机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工作。那我们考虑下一代呢?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才不容易被取代呢?例如想象力、创造力、还是写代码?您觉得我们的教育系统需要怎样教导孩子这些能力呢?

赫拉利:我不知道未来教育系统应该是什么样,但我们的孩子一定要有思想的灵活性。也许在30年后AI是高度发达的,就连写代码都可以交给AI去做,人类很可能需要社会交往、想象力方面的工作。但我也不确定,所以孩子们必须要有思想的灵活性。

我们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下一代要面临的变化比上一代人多得多,他们需要能改变自己。过去很多人都是铁饭碗,一辈子做一份工作。现在年轻人跳槽已经屡见不鲜,可以随便换公司,一辈子可能换多份工作。

不要让“偏见”影响个人的判断

郝景芳:我很同意您所说的,需要让孩子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那么该怎么培养孩子这种灵活性呢?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教育项目正有此目标,希望孩子能够提前做出准备。我们希望让孩子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提出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对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您也经常对未来做出预测,有没有什么好的思维方法可以与我们分享?  

尤瓦尔•赫拉利:其实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要去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是有差别的。有什么差别?实际现实和你大脑产生的故事其实是有差别的。同样的事,不同的人看到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把他看到的事情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他用自己的成见解读某一项事实。所以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要去除脑子里面原先有的偏见和固执,只是看证据本身,看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孩子来说同样也是这样,你要教会孩子什么是实实在在的证据,什么是你脑子里面想象出来的某一个偏见,要教会孩子自己判断对错。知道事实和观点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是我们从小要教会孩子的。

资料图来源:YouTube

郝景芳:我很同意您说的,人类始终在对世界形成故事,不形成故事是不可能的。但当今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故事都在面临挑战。比如说关于民主国家的很多故事都在面临挑战,有一些宗教和政治的故事都和现实脱节。在教育中,我们教给孩子的故事可能并不是事实。因此我们还是要告诉孩子要形成你自己的判断。在您看来,世界范围这种宏大故事面临的危机,对教育而言意味着什么?

尤瓦尔•赫拉利:对,我们需要故事。我不是说故事不重要。故事本身不是危机,想象力本身也不是危机,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形成对这个时代的新的故事。

在很多国家,国家的领导人很难对未来形成一个真正的故事。因为他们不理解人工智能究竟是怎么回事,生物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些国家的领导人甚至不承认气候变化。他们没有办法去形成关于人类2050年的故事,他讲不了这个故事。所以他们就回到了过去,这些国家经常怀旧过去的历史。这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不能回到过去,过去的故事对面对未来没有意义。特别是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发展,我们必须去形成新的故事。

认知差别会导致人类新的不平等  

郝景芳:这对我们形成一个很大的挑战。世界上有不同族群、不同人:有的人理解未来,他们愿意去接受这些新的变化,所以他们能够了解关于未来的故事,可以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但是有些人只能跟随别人,他们不知道未来究竟是怎么样;还有些人连跟随都没有做到,还停留在过去时代。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巨大的鸿沟,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平等。我在《北京折叠》就讲了这样的故事,认知差别会导致人类新的不平等。怎么样才能弥合这样的认知上的鸿沟,能不能通过教育系统解决这个问题?

尤瓦尔•赫拉利:我想这应该是很多科幻作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的责任,也是我们历史学家的责任。怎么样能够帮助大众去了解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逐渐出现了蒸汽机、火车,后来产生了电。有少数国家像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美国,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大部分的国家不理解工业革命,它们不了解这些技术究竟对人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所以少数的几个工业化的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和鸿沟,当时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落后了。

现在我们又面临一种新的鸿沟的出现,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有些国家走在前面,有些国家还不知道最近新一波的技术浪潮究竟是什么,这种鸿沟是存在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应该尽可能让更多人理解发生了什么,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尽可能缩小这种认知鸿沟。

郝景芳: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如果您来到北京,会看到这里非常发达、非常现代,但如果您去中国的一些贫困地区,会发现他们还生活在农业社会,连工业社会都不了解,更不用说信息社会和人工智能。我们也派出老师,在国内贫困山区给孩子进行科学、艺术教育,那些孩子都非常喜欢。我们希望让山村的孩子缩小认知差距,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怎么让人群缩小认知鸿沟,共同迈向未来,是我们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

责任编辑:李泠
人工智能 教育 预测未来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