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东汉光武帝北疆治理思想述评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8-20 07:52

张文木

张文木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西汉武帝的北疆治理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西汉宣帝和东汉光武帝对此都有深刻的总结。他们二人共同的特点是不主张打破北疆的战略力量间的平衡。

光武建国初期,马上得天下的大臣们一个个磨拳擦掌,他们还要在马上再建“令万世刻石之功”,这些都为光武帝喝止。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开国功臣宫臧、马武联名上书请灭匈奴,“愿得五千骑以立功”,要抓住机会。宫臧、马武敦促出兵的理由是:

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疫困之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1]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喻靠高句骊、乌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2]

光武帝笑着对宫臧说:“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3]光武帝考虑后明告宫臧、马武:

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乐其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4]

这里,光武帝是在总结西汉武帝至王莽期间北疆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尽管没有点名,但言有所指.光武帝指责王莽——类似今日“团团伙伙”式的政客们——之失在乐身,全凭主观意志办事;西汉武帝对中国北疆稳定贡献很大,其不尽人意处在于“舍近谋远”和“务广地”,战略目标大大超过国力极限,以至“劳而无功”和“劳政多乱人”。接着,光武帝提出自己的治边主张:

故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5]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6]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7]

需要说明的是,光武帝在这用了“广地”和“广德”两个概念。前者不难理解,就是扩大可控制的地盘,而后者即“广德”在先秦和秦汉时的理解与今天有一定的差异。

对“德”的理解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最早称《德道经》,“德”先“道”后,[8]这说明老子最重视的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德”为具体的“事”,“道”为抽象的理。它讲的是从具体“事”里讲“道”,“道”孕于“德”中。在老子《道德经》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管子说“德者道之舍”[9],《易•乾》中说的“君子进德修业”都是一个意思,即“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方式。

道是无限的,而德是有限的。由此引申到做人办事上,“德”最初指的就是人的立身之本,处事之位。体,人之本也。“心之在体,君之位也。”[10]因此,“广德”的含义在此不主要指“仁义”这样一些观念上的东西,而是指国家力量的现实性和有限性,《管子》说:“强不能徧[11]立,智不能尽谋”[12]意思是再强也不可能遍占天下地,再聪明也不能尽算人间事。这与光武帝的“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是一个意思,意即要量力而行,不要做鞭长莫及之事。

理解了“广德”这个关键词,其他就迎刃而解。“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地占的多了反守不住,目标超出国力反倒虚弱。“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量力而行者安全,超出国力的占领者伤国,这样的盲目扩张政策,即使成功,也是失败。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光武帝对宫臧所说的“常胜之家,难与虑敌”[13]的深刻内含。遗憾的是,光武帝的这些治边思想在51年后即东汉和帝永元年(公元89年)窦宪的“铭功封石,倡呼而还”的豪迈中灰飞烟灭。

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朝廷命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会同南匈奴三万余骑出塞远伐北匈奴。六月窦宪大破北匈奴,事后二人又东施效颦,模仿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祭天、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祭地的仪式,史载:

宪、秉遂登燕然山(今杭爱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14]

次年(公元90年)五月,窦宪再遣耿夔出居延塞,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之,北匈奴“震慑屏气,蒙氈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 。[15]

漠北空,鲜卑起。窦宪前门驱狼,后门入虎。“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16]永平三年(公元91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可能是窦宪才意识到北疆战略力量失衡可能产生的危险,窦宪复上书“乃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17]但此时江心补漏,为时已晚。是后,帮助窦宪驱走北匈奴的鲜卑人“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18]《后汉书》作者深刻地指出窦宪“忽经世之规”造成令朝廷陷入“自后经纶失方”,其错“降及后世,玩为常俗,终于吞噬神乡,丘墟帝宅”,[19]终至国以三分魏、蜀、吴的大悲剧。

“常胜之家,难与虑敌。”读史至此,笔者想起历史上因胜而败的事件和人物,古代除中国窦宪之外,地中海有与罗马争衡的汉尼拔,近现代史中有拿破仑入侵俄国、希特勒入侵苏联、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美国还有竭力主张打败希特勒后立即向苏联发起攻击的巴顿将军……

“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生死之地,殷鉴不远,不可不察也。

参考文献:

[1] 县,悬也。

[2]=《后汉书》卷四十八《臧宫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3]《后汉书》卷四十八《臧宫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4]《后汉书》卷四十八《臧宫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5]灾变,这里指天有异象。

[6]季孙,春秋后期累世在鲁国执政的贵族季孙氏,这里特指鲁哀公时的季康子。颛臾,鲁国附庸,临近季孙氏的私邑,季康子欲用武力攻取而据为己有,孔子反对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意思是季孙氏之患在内而不在外。后果然出现鲁哀公奔越之事,企图利用越国伐鲁除掉季孙氏等。

[7]《后汉书》卷四十八《臧宫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8]《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后世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等,均名《道德经》,其文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可能主要是被道教篡改所致。在先秦,韩非是第一个对《老子》做过系统研究和阐发的人,他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其内容的排列顺序便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韩非所见的《老子》应是古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老子》帛书甲、乙本,该墓主是西汉初人,死于文帝12年,该帛书《老子》亦应是古本。帛书《老子》甲、乙本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韩非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相同。这说明古本《老子》是《德道经》,而非《道德经》。来源,孙景坛:“关于道家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gydjyjzdjggjwt.htm。

[9]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7页。

[10]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36页。

[11]徧(biàn), 同“遍”。

[12]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54页。

[13]《后汉书》卷四十八《臧宫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1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14]《后汉书》卷五十三《窦宪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页。

[15]《后汉书》卷一百十九《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7页。

[16]《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9页。

[17]《后汉书》卷七十五《袁安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二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页。

[18]《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4页。

[19]《后汉书》卷一百十九《南匈奴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7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历史 张文木 边疆治理 汉代 欧亚名家锐评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未收到威胁报告,核设施安全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