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病逝 回顾李光耀的13个瞬间(组图)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3-23 14:02

张小宝

张小宝作者

IT、媒体观察者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于昨日凌晨3时18分点去世,享年91岁。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李光耀先生是新加坡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作为一个面积仅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五百万、资源匮乏的小国,新加坡人均GDP达4.8万美元,力压美国,高居全球第五;廉洁程度列全球第四(德国透明国际排名);经济自由度名列全球第二(2009年美国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1994年到2001年连续八年国家竞争力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政府效率仍是世界第一(美国《国家竞争力年鉴》)……这一切都不离开“小国出来的大政治家”李光耀。

李光耀生于1923年9月,祖籍广东梅州。他自幼就接受英式教育,12岁考入当地顶尖的英校莱佛士书院,18岁考入原校的高中部,但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中断学业。图为小学时代的李光耀。

二战结束后,李光耀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开始赴英国留学。留英初期,李光耀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受到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倾向。

1950年,还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组成的、以争取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后来,他又声援新加坡学生的反殖运动。当时,学生们创办鼓吹独立的报刊,英国殖民当局认为这一行为违法,公开对学生进行审判。李光耀为学生辩护并取得胜利,再次声名大噪。

1954年11月21日,李光耀与左派学生及工会领袖成立人民行动党,并任秘书长,自此步入政坛。图为人民行动党成立当天,李光耀宣读党纲,第一条就是结束殖民统治,建立一个包括新马两地的独立国家。

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立自治邦。李光耀出任总理,自此开始他长达31年的总理生涯。图为1959年6月3日,李光耀赢得大选后,支持者齐集在政府大厦前大草场,李光耀举起拳头,带领群众大喊“Merdeka! Merdeka!”(自由!自由!)

1961年,行动党内以李光耀为首的“反共分子”与“亲共分子”决裂,李光耀逐渐右倾。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东姑阿都拉曼政府达成协议,新马正式合并。合并后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动,逮捕新加坡的多名马共高层。

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很快就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产生严重分歧。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7月29日,李光耀到贫民区发表演讲,指责联邦政府试图推行“种族沙文主义”,使马来人在联邦内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并在幕后煽动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反对新加坡自治邦政府。

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同意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李光耀召开记者会,并通过电视向国民发言,呼吁人民要保持镇定,但自己却无法控制情绪,流下泪水。在他的一生中,他只在公开场合哭过两次,一次是他母亲去世,另外一次就是新马分家。

图为1965年5月1日,李光耀在廉租房项目现场。此时,在李光耀的主导下,新加坡政府开始了福利建屋计划。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在位期间推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贪污调查局,并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发展成为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政府以高效率、廉洁著称,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一向以父母官自居,父母主观认为不当的行为都不获鼓励,甚至立法明文禁止。譬如新加坡以整洁市容为由,自2004年起全面禁止售卖口香糖(医疗性质的口香糖除外,但需要医生处方),在街上乱吐口香糖将被罚款新币500元。

1970年代末,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政府开始与中国大陆交往,双方都放弃了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的敌对政策。1976年,李光耀首次访华,会晤毛泽东等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峡两岸曾于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极具象征意义。自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至今的39年间,李光耀共访华33次,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李光耀是罕有的与五代中国领导人都有过会面的国际政治家。图为1976年5月12日,首次访华的李光耀与83岁的毛泽东会晤。

李光耀对邓小平一直十分尊重。他不止一次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这个时代里,谁是最伟大的领袖”,每次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邓小平,没有一次例外。图为1988年,李光耀拜会邓小平。

1988年国庆群众大会,李光耀发表电视讲话,谈及会在1990年把领导位置交接给吴作栋,他说道:“即使我卧病在床,或当你将快把我下葬,如果我觉得事情不对劲,我还是会起来的。”

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依然留任内阁资政,维持影响力。他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独裁的批评不加理会,他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美国《外交》杂志1994年3-4月号刊登了李光耀与该刊编辑法里德·扎卡利亚的长篇谈话纪录《文化是决定命运的》,李光耀说:“坦率地说,如果我们不曾以西方的优点作为自己的指导,我们就不可能摆脱落后,我们的经济和其他各方面迄今会处于落后状态。但是我们不想要西方的一切。”“人性的某些基本方面是不会改变的。人性中有恶的东西,你必须防止它。西方人相信,只要有一个好的政府制度,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东方人是不相信的。东方人相信,个人离不开家庭,家庭属于家族,家族又延伸到朋友与社会。政府并不想给一个人以家庭所能给他的东西。在西方,特别是在二次大战后,政府被认为可以对个人完成过去由家庭完成的义务;这种情况鼓励了单亲家庭的出现,因为政府被认为可以代替父亲,这是我这个东亚人所厌恶的。家庭是久经考验的规范,是建成社会的砖瓦。”

李光耀从执政起,就开始了和媒体孜孜不倦的较量。剑桥大学毕业、在英国拿到律师执照的他,从来不靠嘴巴斗争,而是在法庭上、禁令中,让媒体付出惨痛代价。

1977年,新加坡通过立法,禁止任何人或受其任命者持有报刊超过3%的普通股权。除此之外,还设立了特别股票“管理股”,部长有权决定哪些股东可以获得管理股。

1986年,李光耀决定,对涉及新加坡内政的外国报刊,执行限制销量或发行量的法令。第一个撞枪口的就是著名的《时代》周刊。在该周刊报道了一名反对党议员的新闻后,李光耀的新闻秘书去信,更正报道中不符事实之处。《时代》当然不予理会。然后《时代》的销量从18000本被一路砍到2000本。8个月后,答复信原文照登。

此后,很多西方媒体都get了《时代》杂志的听话技能,比如《经济学人》、一些主流通讯社等等。好几家媒体甚至付出数十万美金的“学费”。

李光耀说,报刊的拥有者和记者们,不具有想登什么就登什么的权限,因为与新加坡的部长们不同,他们不是民选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具有对政治指手画脚的权利。

图为2008年5月27日,85岁的李光耀乘车离开最高法院。时事杂志《远东经济评论》在报道中称李光耀父子相继担任新加坡总理为“裙带主义”,被裁决为“诽谤”李氏父子,后被禁止在新加坡发行。

2011年5月14日,李光耀宣布退出新加坡内阁,宣告“李光耀时代”的终结。图为李光耀在丹戎巴葛集选区向支持者挥手示意。

2013年8月6日,李光耀新书《李光耀观天下》出版。在书中李光耀说,新加坡建国有成的两大支柱是:

统一语言并与国际接轨。新加坡建国之初,有人提议以华语为国语;但李光耀坚持以英语为通用语言,学校一律用英语教学,使新加坡顺利与世界接轨。李光耀反对把华人的方言(如粤语、闽南语等)列入学校教程,以免因华人说不同方言而把社会撕裂。

开放的社会。新加坡腹地小、没资源,必须对外开放、吸引外人投资,让外资把技术、管理与市场带进来;而且新加坡鼓励移民,以弥补国内人才与人力之不足。李光耀还说,如果新加坡决定发展成为像西方国家如英国的两党制政治,新加坡必然“走向平庸”,因为“最优秀的人才不会选择从政,参选得冒很大风险,竞选活动会变得非常不文明、甚至卑鄙恶毒”。

他在书中坦承对生死的看法:“我89岁了,没必要回避这个问题。与其陷入昏迷长期卧床,我宁愿选择快速离世”。

关于李光耀的四三二一

这四个数字如何能概括李光耀这一生?不妨来看看海外网侠客岛专栏作者司徒格子的盘点。

四首国歌。李光耀这一生,唱过四首国歌。

英国的《天佑吾王》。对于李光耀来说,英国教育和华裔背景,几乎可以定义他这个人。李光耀年幼时就展现出的天赋,让他顺利考入了来佛士书院,而来佛士,正是早期登陆新加坡的英国统治者。后来,他想尽办法到英国留学,并与夫人一道从剑桥毕业,回新加坡当律师。

在英国殖民地出生、长大,在英国受教育,领导人民脱离英国统治,一生都有数不清的英国朋友,一口流利英语,一手非常高级的英文书面语,一种比较英式的生活方式……李光耀这一生,与英国的缘分至深。也正是在英国学习的经历,他才发现白种人不是那样高高在上的,“看不出他们应该统治我们的理由,他们没有比较高等”。

日本的《君之代》。这是李光耀一生的痛苦回忆,他目睹日军在新加坡烧杀屠戮,无恶不作,直到晚年写回忆录,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写作时颤抖的愤怒。但这段经历,对他同样极为重要,他把那3年多称作“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它让我有机会把人的行为、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动机和冲动看得一清二楚”。

但他没有走向日本统治者的反面。很多观察者将李光耀视作一个威权主义者,新加坡社会极为严苛的惩罚措施,一向让他深受诟病。他自己直言不讳,这些都是跟日本人学的。直到如今,新加坡还保留鞭刑,这种肉体惩罚,显然有着战争时代的影子。而花园城市,就是在规矩中形成的。

马来西亚的《我的国家》。据说李光耀一生哭过两次,一次是母亲去世时,一次是告诉全体新加坡人民,他们将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时。那次哭不是独立后的喜极而泣,而是被赶出国门后的无助与愧疚。

被赶出马来西亚是李光耀和新加坡这个国家的真正转折点,那是1965年,新加坡是第三世界小国。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约5.5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此时对比马来西亚,似乎已经不再公平。

新加坡国歌《前进吧,新加坡》。这首在新加坡争取脱离英国管制时谱写的歌,终于让李光耀唱上了属于自己的国歌。这一唱,已是50年,是他唱过最久的国歌。

三种语言。在今天上午面向全国的电视讲话中,泪眼纵横的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用了三种语言宣布这个消息。

处理好多民族混杂的状况,团结好各种族的人,齐心协力共同发展,让李光耀取得了极为耀眼的成就。无论是让各民族混居,还是强力推行双语政策,李光耀为了把新加坡凝聚在一起,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

在他出版过的书中,李光耀自认为最重要的是中英双语出版的《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他认为,正是双语政策,“让每个人通晓至少两种语言”,成为新加坡成功的基石。夹在东西方两大阵营中间的新加坡,以及在东西方纵横捭阖的李光耀,的确在通晓双语乃至两种文化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成功。

痛苦的语言学习,和这个年轻国家坚强的抓住命运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两个世界。李光耀的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世上可能再也不会有像这样的政治强人,说一不二,治国如同严父。还能赢得东西方的共同尊重。

通读李光耀的自传,你会发现他同20世纪下半叶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政治人物都有交集,而且同关键人物都不是点头之交。美国、英国、日本,所有的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的五代领导人,台湾地区领导人……无所不包。他游刃有余地在冷战的世界里穿梭,成为长时间里,东西方世界的传声筒,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中间人。而且,虽然他时常得罪人,但从未犯过大错。

小国巨人,昨天的联合早报社论,精准地描述出了李光耀在世界上的形象。他是独裁者,在一生中眼睁睁看着其他独裁者,要么逝去,要么被推翻,要么终无所成……然后他一个人笑到了最后。

有观察者认为,世界级的政治家,当今仅存他和基辛格。上周末,我见到了基辛格,90多岁的年龄,口齿已不那么清晰,在台上讲话如喃喃细语。

那个时代终究远去了。能纵横世界的强人,如今看来,是二战后特定时期的产物。李光耀是不是最后的绝响?也许只有时间可以给出答案。

一种悬念。从今天开始,新加坡就进入了“后李光耀时代”,无论对于这个国家还是对于世界政治来说,很多不确定才刚刚开始。

站在中国角度,我们应该会怀念李光耀。尽管他曾多次对共产主义甚至对中国表达过反对态度,但他以真正的现实主义者精神和政治家素养,向西方世界一次次清晰地阐释,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有着自己独有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他对两岸关系的态度,认为两岸统一是必然的结果,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增加了不可多得的话语权。

他一生33次访问中国,虽然从未回到故乡,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于新加坡的学习,使得我们受益良多。

然而最受影响的必将是新加坡。过去许多年,访美的李光耀每次都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欧美许多政要对他的评价,几乎穷尽了语言修饰的最高级别。然而如今,李显龙总理上次成为白宫座上宾是什么时候?

更需要面对的是,新加坡的年青一代已经今非昔比。他们没有同老一辈人那样经历过一无所有的年代,他们是在富庶的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他们熟悉西方制度与文化,他们渴望更多。

过去的新加坡“有民主、无自由”,李光耀走后,虽然留下了极为成熟的制度,但是国家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尚有待观察。

而李光耀也早用一种霸气外漏的方式,表达过对“后李光耀时代”的态度,或者担忧。“就算我在病榻上,即便是你们就要把我放进坟墓埋了,我觉得有什么事情出错了,我就会爬起来”。

李光耀不必真的如此。尽管生命已经走完,他早已光耀他的国。

(海外网侠客岛作者司徒格子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陈佳静
李光耀 新加坡 新加坡人 政治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将抵达塔布,继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