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开行经济学家:美对华反倾销“损人不利己”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7-06-12 14:42

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6月10日刊发亚洲开发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李旻洙的文章《中国、美国和反倾销行动》称,采取反倾销行动后,虽然生产商的状况好转,但消费者的境况会变得更糟。对于所谓保护美国生产商的对华反倾销行动,有很大的理由怀疑它的有效性。

根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定义,倾销是将一国的产品以低于该产品正常价格的价格引进到另一国商业中的做法。李旻洙称,当人们指责从事倾销的国家时,中国的名字常常被提到。

在过去20年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和措施有了大幅增加。1995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和措施在全球调查和措施中分别占13%和22%。到2011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和措施在全球调查和措施中分别占32%和38%。

李旻洙称,反倾销调查由受到影响的国家进行,目的是判断一种进口商品是否出现了“倾销”。反倾销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该进口商品的“正常价格”有关。如果该商品从一个基于市场的经济体进口而来,“正常价格”就是卖方国内市场的价格。但如果该商品来自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目前中国依然被西方界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将会采用一些替代性办法,包括使用替代国的数据。但是这一替代数据往往会导致高估倾销水平,从而导致对销售国的惩罚。

在1995-2011年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有74%最后导致采用反倾销措施。这些措施旨在“纠正”市场价格,使它较接近“正常价格”。

李旻洙称,尽管常常得以使用,但诸如反倾销行动等措施不会给受影响的进口国的生产商或消费者带来预期的好处。经济学家早就证实,除非该进口经济体具备垄断买方市场的能力,否则这类措施会降低该进口经济体的经济福利。虽然生产商的状况好转,但消费者的境况会变得更糟,而后一种情况的效应会超过前一种情况。生产商和消费者为采取这类措施而进行游说的动机不对称,这或许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尽管整体福利有损失还依然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最显而易见的解释。

虽然美国发起的对华反倾销行动增加,在整体上对美国经济是不利的。但显然,美国生产商已经成功说服大众和决策者,让他们认为,保护生产商免受“不公平”低价的影响是必要的。但是,从保护美国生产商方面来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行动效率如何呢?

李旻洙称,使用有关美国进口的数据来看,仅反倾销调查一项就会造成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在数量和价值上减少,以及这些产品在美国市场中的价格上升。重要的是,这些效应发挥影响的时间很短,在反倾销决策两年后就几乎消失了。

此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行动会引发一种替代效应——美国会从其他国家进口更多东西,反倾销调查之后的最初两年尤其如此。在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价格也会上升。

李旻洙称,总的来说,就作为保护美国生产商手段的对华反倾销行动而言,有很大的理由怀疑它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何书睿
亚开行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