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青年:为什么千禧一代正面临大萧条以来最可怕的未来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1-02 10:37

【编译/观察者网 徐蕾】随着朋友圈的18岁刷屏,最后一批90后已经全部成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千禧一代”(注:此文千禧一代指1982-2004出生的人)一直是讨论的焦点。

就在2017年的尾声,一位“千禧一代”的美国青年在《赫芬顿邮报》邮报上发文,表达了他对这一代美国年轻人以及美国现状的深深担忧。

原文标题《为什么千禧一代正面临大萧条以来最可怕的未来》,有删减:

《赫芬顿邮报》截图

与我的同代人一样,我害怕未来、愤怒过去!

我今年35岁了,我们是第一批,也是最老的一批千禧一代。

十年了,这十年来我一直希望自立门户,但是,我的房租占了我收入的几乎一半。我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我的存款越来越少,比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还要快。

我们都听腻了这些数据和评价!比如,更多的千禧一代与父母住在一起,而不是和室友。对于结婚、买房和生孩子这三件大事,我们比上一代人更拖拉。

更要命的是,在上一代人眼中,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他们抱怨我们学不副实,总是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我们生活习惯不良……而且,只要你跟40岁以上的人提到“千禧一代”,就会被贴上“特权阶级”这一标签。

你瞧瞧,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处境。不只是我们自己要面对紧绷的生活,我们还不得不听那些亲自给我们上弦的人唠叨我们的懒惰和无能。

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对千禧一代的认识过于片面。他们的很多认识都只适用于很少的那部分最不像样,或者最富有、最白的年轻人身上。恰恰相反,大多数的千禧一代没有上过学,没有舒适体面的工作,当然,更拼不起爹妈。

有数据显示,我们背负的学贷比我们的父母至少高出3倍,相较于1975年时的年轻人,我们拥有住房的几率仅为他们的一半。我们这一代人,五分之一都很穷。照现在这个趋势来看,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在75岁退休。

不是我们有多差,是这个世界变了

并不是与上一代人相比,我们有多差,而是这个世界变了。

工资水平停滞不前,整个行业都陷入了困境。但是,教育、住房、医疗的消费却直线攀升。从工作保障到社会保障网,所有使我们免于破产的结构都在被侵蚀。我们想杀入中产阶级简直难如登天。种种原因累加,我们只能成为比我们父母辈更穷的人。

吉米每天都在拼命工作:周一到周四在牙科诊所上班;周五去当保姆;周末给人看孩子。但是,即便如此,她的收入对于房租、车组和学贷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她说:“我有时候喘气,就觉得有什么东西要从我胸口跳出来一样……我已经25岁了。当初来上班时我拿的是全美最低工资,如今,我还待在这老地方。”

类似的故事,我听得太多了。

也许我们会把这一切归因于经济衰退,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窘境是几十年的经济弊政日积月累造成的,而所谓的经济危机,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来听听斯科特的故事吧。

那一年,2010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斯科特,只拿着副修科目经济学的学士学位,此外还背着3万美元的学贷。

那天,他与十来个人一起围坐在一圈折叠椅里,面对着HR争相“推荐”自己。他们所应聘的工作,是一份时薪11美元的银行柜员工作。

斯科特失败了,而且,往后的半年,他一直在应聘与落选的循环中。最终,他回到了中学时打工的餐馆,从此开始东奔西走。

斯科特并不是不可以再去申请银行工作。但一来,他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二来他的学历也太老了。他不是没考虑过去读个硕士学位,但这就意味着他要再次背上五位数的债务,并且两年内无工资无福利可拿。更何况,他不再年轻了。

斯科特,就是美国千千万万个年轻人的缩影。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真有些“时运不济”。

每次经济衰退都会坑得一批人再也爬不起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斯普里格斯如是说。

据统计,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尚有一半多走出校门后就能就业,可到了 2009 年,这样的“幸运儿”就只有不到 20% 了。此外,2010年的某份报告还显示,失业率每上升1%,当年毕业之人的就业起薪就要下降6%——8%,而这种颓势将延续数十年之久。

虽然,约有48%持有学士学位的人都被“大材小用”,但他们并不是最底层的受害者。

毕竟,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千禧代甚至没有跨进过大学校门。可是他们面对的现实却是,从2010年至今美国增加了116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1150万个都要求应聘者至少受过大学教育。而2016年,高中毕业生的失业率是大学毕业生的三倍,贫困率则是后者的三倍半。

追根溯源,你就会发现,经济衰退并不是一次意外。

几十年来,美国的就业市场增加的大都是些低薪、低技能、临时性和短期性工作,想从事我们父母辈曾从事的工作,几率是越来越低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经济衰退之前,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低就业率”的比率一直在稳步上升。

30年前,你可以走进美国的任何一家酒店,从清洁工到保安再到调酒师,每个人都是直接雇佣,每个工人都有相同的薪水,享受着和其他人一样的福利。如今,酒店可能还是那家酒店,员工却是来自五花八门的劳务公司了。此类外包造成的后果就是让雇员只能拿到比过去低得多的薪资,或许,这正是外包的真正目的。

对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人们不需获得官方许可就能从事理发、侍酒等行业,但在美国不行。六十多年前,美国还只有5%的就业者需要持证上岗,如今这个比例却涨到了30%。

最为关键的是:一证难求。为了换取一纸证书,申请人不但要支付高达两三万美元的学费,还要接受三五年的培训及无薪(或低薪)实习。

在美国,任何一条通完稳定收入的路都是用钱铺成的,但钱也不一定能保证你一条光明大道。

这种经济、社会的转变加之到个人身上,千禧一代是冲在最前面的受害者。对我们的父母而言,工作可以保证未来生活无虞。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是一场赌博。如果我们在路上遭遇挫折,那么就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落入万丈深渊。

走向贫穷是一个过程

杜克大学的一个教授在过去15年中采访了1000个人,他们陷入贫穷,又走了出来。他从印度和肯尼亚开始,最后到美国。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相似的。

他说:“那些即将变得贫困的人的数量远远比穷人的数量来得多”

我们都活在一个波动的状态中。1970年到2002年,一个处于工作年龄的美国人会意外地失去至少一半家庭收入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多。这种危险对年轻人来说更严重。上世纪70年代,当父母辈还处于我们如今的年龄段时,他们有24%的可能性跌到贫困线以下。可是到了90年代,这一几率就上升到了37%。

这一趋势看来只会愈演愈烈。譬如,从1979到2014,只有高中文凭的年轻人的致贫率就翻了两番多,达到了22%。

“千禧代觉得他们随时都可能一无所有。”有人说,“而这种可能性的确在日益提高。”

我们距离一无所有却只差一场意外

“我们距离一无所有只差一场意外”,西雅图一位专打破产官司的律师艾希莉·劳勃对我说。

据她所言,大部分35岁以下的客户都是从一场车祸或一纸医疗账单起滑向破产的。“你付不起钱了嘛,所以就去申请贷款咯。结果又还不起,于是要债人就专拣你上班时打电话给你,让你老板知道这一切。最后老板就烦了,把你一开了事,你就更没辙了。”她这样总结说。照她的看法,这类客户若要免遭破产,十有八九只有一条路——啃老。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啃老。

白人家庭和黑人家庭之间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自从经济衰退以来,贫富差距有增无减。从2007到2010年,黑人家庭的退休金收入缩水了35%,而白人家庭,因为来钱渠道更多,其退休金收入则增长了9%。

有数据显示:毕业四年后,黑人的平均学贷偿还额只有白人的一半,而拖欠的可能性却是白人的三倍。中产阶级白人家庭每多赚一美元,就能增加5.19美元的财富,而黑人家庭却只能增加区区69美分。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再想想我们老来的命运,简直是看不到希望。

根据员工福利研究所的分析,股市回报率只要下降2个百分点,年轻人就得想办法大幅增加退休金储蓄,否则他未来能领到的养老钱将少得可怜。

此外,也许是“自作自受”,我们还得承担自己不愿多生孩子而必会导致的老无所依。

2016年,美国生育率继续走低,每1000名育龄妇女中仅有62.3名新生儿降生,知道这样下去意味着什么吗?

让我来告诉你,这意味着当千禧代退休时,平均每人只能得到两位美国工人的供养。而在1950年,这个数字是17。

一个苦逼青年的建言献策

首先必须清醒,老日子已一去不回,任何想要重建曾经经济条件的尝试,都会是不合时宜而只能导致雪上加霜。

所以政府还是得让服务彻底地推陈出新。

像“普遍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就该尽快推广开来,让每位公民都能无条件领取一份收入。

还有就是,“可移动福利”喊了这些年,也可以落地开花了。这种福利灵活机动,能随着劳务工从一份工跳到另一份工,让他们不再无依无靠。

再有就是要增加就业了。在这方面政府几十年来的态度多是:只暗示公民不够努力,自身却长期不采取有力措施以大规模增加就业。

我们自己也有责任。我们习惯于感到无助,因为在我们的大部分生活中,我们都受到了无法控制的巨大力量的影响。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孩子未来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写这样子的信呢?

或者,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平的未来,反映我们的价值观和人口结构,以及我们希望拥有的一切机会。也许这听起来很天真,但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徐蕾
美国 美国经济 贫穷 青年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