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在京剧“像音像”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天津北方网  

2016-05-09 19:57

京剧“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列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国家文化工程。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工程大力支持、予以指导,文化部成立“像音像”工程办公室,国家艺术基金予以资助。天津市委、市政府对“像音像”被列为国家文化工程、天津被中央确定为录制基地高度重视,全力推动,要求天津各有关方面按照“国家工程,天津基地”的目标高标准组织实施好。

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是“像音像”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到2015年新录制“像音像”剧目21部,从10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陆续播出,受到广泛好评。

为进一步推动“像音像”工作,振奋精神,团结奋斗,不辜负中央的期望,2016年4月18日,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召开了京剧“像音像”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李瑞环同志应邀出席并发表讲话。他阐述了“像音像”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像音像”录音配像的标准和要求,特别强调像音像工程的质量;同时对参与“像音像”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希望。

李瑞环 资料图

在京剧“像音像”

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4月18日,根据录音整理)

李瑞环

这次来天津,就是想就“像音像”问题直接听听你们的意见,共同研究一下,把“像音像”工作往前推动一步,不辜负中央对我们的期望。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你们的精神状态很好,也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我很受鼓舞和启发,有感谈一谈个人看法。

“像音像”播出时间不长,反映较好。观众满意,业内人肯定。认为它和音配像一样“具有历史意义”,但比音配像当初的境遇好得多了。音配像开始时,有许多的不同声音,说什么是“演双簧”,甚至在报纸上公开批判。那时什么条件都没有,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固定队伍,资金全靠募捐。“像音像”大不同了,一亮相就是碰头好,一片赞扬声,列为国家文化工程,资金有保证。往后看,“像音像”的意义如何?现在还说不清楚。就我看,有几点现在可以肯定。

一是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戏剧是讲传承的,“先继承后发展,继承发展统一”。人的认识发展都是如此,纵向讲继承、横向讲借鉴。京剧现在排传统戏,主要靠音配像,当然得有老师,老师也要看音配像。“像音像”录制的是当代优秀演员的代表性剧目,这些录像到10年、20年之后将是何等珍贵!“像音像”对当代起示范作用,对后人是学习、研究、继承的珍贵资料。

二是为录像演员留下美好的纪念。“像音像”录制的多是当代有成就演员代表之作,在继承发展方面都有独到的感悟。就国家来讲,把这些好的剧目录制下来、传播下去,是对演员的肯定、鼓励;对演员个人来讲,看到自己的演出剧目流传于世、传留后世是何等高兴。当他拿到、看到没有遗憾的自己演出的“像音像”光盘,是何等的兴奋、欣慰!其实“像音像”可以提高演员的水平。所以,演员对“像音像”普遍欢迎,都希望自己早日开始录制。

三是为观众奉献出一批优秀精美的节目。据中央电视台统计,“像音像”播出后很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这也算我们为广大观众办了一件好事。喜欢的人多,看戏的人多,这就是普及,是提高影响下的普及。有了普及的基础,自然也就有利于提高。

四是为戏剧与现代科技结合积累了经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大的技术革命会影响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常津津乐道地说,过去没有扩音器的演出如何“叫劲”“带劲”,因为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现在有扩音设备你不用,硬要较那个劲“卖嗓子”,那叫有病,不正常。现在是信息社会,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广泛使用,比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戏剧艺术也不例外,最明显的就是剧场、灯光、音响的变化,录音录像的变化。其实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应该自觉地更多地采用这些手段,“像音像”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五是为戏剧生产的工厂化、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前几年流传的一句话叫“文化的产业化”(包括“文艺的产业化”),对此看法很不统一。笼统地说文艺生产的工厂化、产业化是不合适的,笼统地说文艺生产都不能工厂化、产业化也是不对的。文艺有些品种是可以在工厂完成的,例如电视剧早在室内制作并已形成了产业。当然,工厂化、产业化这还要有许多条件,还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像音像”的许多工作就是在厂、室完成的。

总而言之,“像音像”同音配像一样,意义很大,可以肯定,越往后看,意义越大。所有参加者都应当重视,感到光荣,感到责任,都应当尽心竭力,团结合作,发扬音配像尽忠尽孝的精神。

叶少兰、赵秀君主演的京剧《西厢记》

“像音像”第二次开始录制是2014年,完成的21部戏已陆续播出,总的看反映是好的。两年多时间,21部戏,应该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应该认真地总结一下,好的坚持,不好的改进。

简单地说,需要重视研究的主要是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质量方面,许多产品质量不好可以做次品处理,即使是废品也可以废物利用。“像音像”质量不合格,就一点价值也没有,所以质量是“像音像”的生命。二是进度问题。天津二次录制由2014年开始,到现在一年多时间,录制21部戏。初步估计,天津至少要录制100部戏,尚有40余部待录。按照现在的速度,全部完成天津的计划至少还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天津是国家确定的“像音像”录制基地,要面向全国。全国还有多少剧目?京剧音配像总共是460部,我看“像音像”不会少于这个数字,而且这个数字是不断增加的。照现在的速度将录制到何年何月?时间长了,演员最佳年龄过去了,就不能录了。李世济、杜近芳、孙毓敏等人当初多好,音也好像也好,现在还能录吗?事实上,我们现在录制演员年龄已经偏大,已经不是他们的最佳时期。所以进度是一个大问题。

我上面说的这些数字,还只是京剧。按照原来的设想,“像音像”首先录制的是京剧,然后陆续扩大到其他地方剧种。全国一共有多少剧种?就人们通称的五大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越剧,那还有多少剧目?解决进度问题,一是规范化流水交叉,提高速度;二是多设几个录制点,齐头并进。这个问题不只是天津的事。

我今天主要谈的是质量问题。

“像音像”第一个像主要是解决尺寸和情感问题,必须认真排练录好,力求准确精彩。尽管这个像最后不用,但它是基础,后来的录音要靠着它调动情绪。同时还包括剧本的谨慎修改,不合理的习惯也要纠正。

第二是录音,这是最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唱段。(1)主要演员主要唱段的录音必须录好,这是关键。(2)要录好首先是演员要唱好,为此演员必须重视,精心准备。(3)必须在演员身体、精神最好的时机录制。(4)反复录也必须坚持精力最好的时候的原则,“像音像”优点是可以反复录,如果反复几次演员嗓子已经疲劳,只能另找时间。反复要整段反复,不要个别句的反复。(5)看着像唱,这不只是尺寸,而且关系到情感问题,人在戏里。(6)录音棚要合乎标准,设备要先进可靠。(7)乐队的摆放位置要合理,声音大小要合适。(8)录制时要有水平高的人监听把关,录制后还要找一些人听,包括演员本人。如此八条,要明确。录音重要,唱的录音重要,主要演员主要唱段的录音最重要。这个道理要领会,这个原则要坚持。

上面讲的录音都是素的,主要的标准是不失真,还要进行后期处理。后期处理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混响的运用。混响非常重要,我们唱戏常说哪个剧场好,比如以前都说中国大戏院好,混响合适等于最佳的剧场。为什么好呢?这有个建筑物理问题。混响必须适度,混响过大失真,“假”;混响过小失润,“干”。现在录的戏有过大问题,有过小问题,但主要是过大问题。如何适度?现在还没有把握,只是凭感觉调试。什么叫合适呢?怎么才能合适?我认为,对混响要充分利用而不失真,也就是最高音最低音都能真而不假。当然这个问题还可以研究。二是混录合成问题。剧场气氛、掌声、呼叫声,这要借助电影的手法。

还有一个配像问题。“像音像“播出后,普遍反映较好,原因之一是说好看。这说明配像的效果是好的。但作为总结,有的地方还需要改进,有的地方还可以更好,比如应该和可以有更好的画面。(1)口形要对准,和音配像比,对口形好多了,但仍有些毛病。(2)要真念真唱,而不是小声或嘴动无声。(3)要注意相互呼应,改变舞台上一直正面向观众的习惯。(4)所有台上人都要在戏里头,需知台上没有观众。(5)心里有事儿,眼里有地儿。(6)特写要变换角度画面,时间不宜太长,不能满台人都不顾,变成一个人的彩唱。(7)演员化妆是个难题,淡了远处看不清,浓了近处太难看,要研究解决办法。(8)光线要讲究,要像拍电影一样多种角度、多种亮度。(9)必须有分镜头剧本,各种画面接口提前设计。(10)要有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人监视把关。我上面所说的未必全、未必准,你们参加者体会的更多。我只是提出问题的思考方向,希望引起大家注意,认真研究,并在实践中逐一加以解决。

当年音配像工程是由天津开始的,由天津文化促进会组织实施的。现在“像音像”工程又是天津发源的,而且被中央确定为录制基地。我作为老天津人感到光荣。肯定地说,这是一项艰巨任务,会给很多单位、部门、人员带来很多困难,但对于想干事的人、对于想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来说,这又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当迎难而上,努力奋斗。

我希望所有参加的人员振奋精神、团结奋斗。

我希望随时总结经验。

我希望参加“像音像”的演员抓住机遇,使自己的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张红日
京剧 京剧艺术 李瑞环 座谈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