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百强创新企业数量第一的日本为何企业经营不利?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0-18 07:07

陈经

陈经作者

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汤森路透(Thompson Reuters)是一个科研数据统计机构,发布了不少科研相关的统计报告。2011年开始,汤森路透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全球创新企业100强”的报告,最新报告是2015年的。每年的报告原始网址链接是:

http://top100innovators.stateofinnovation.thomsonreuters.com/

这个报告被中国媒体舆论关注引用,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企业在这个榜单上数量最多,超过美国,而中国企业的数量是零。2015年日本有40家企业上榜,超过美国的35家。这个报告经常被用来证明日本企业并未衰落仍然强大,以及中国企业的落后。如以下这些报道:

媒体评全球创新百强企业日本最多 内地无一入围

全球创新企业100强解读

《全球创新企业100强》榜单出炉,日本企业最多,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以上报道除标题有区别外,内容中的观点与文字基本相同。除了报道2015年创新100强“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入围;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台湾、荷兰各1家”这个事实,还进行了这样的引申:

在中国媒体上,我们见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经济衰退、创新能力丧失。但在我们唱衰日本的时候,他们正在“为未来投资”。经济实力的比拼,从来不靠GDP。而是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从这一点上,中国的骄傲来得越早,未来会摔得越重。

这些年,全球都在货币放水,用债务刺激经济。但日本和中国相比,日本放出的水流进了产业整合、重组、创新、研发环节,中国的水流进的却是地产、基建和“城市化”。简单总结,日本债务附着的资产是“技术产能”,中国债务附着的是“土地产能”。

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地位的衰退,让人怀疑日本企业的创新力。但实际上日本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日本电子企业在大众市场衰退,但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却在提升。而且,这种优势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将会转化为大众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以上是中国媒体引申的,用来说明日本做对了、中国做错了。这些报道甚至隐隐进行了预测,中国会“摔得很重”;而日本虽然暂时衰退,但是在创新技术的支持下,会重新在大众消费市场崛起。

中国有些媒体作者的优点是,创作能力比较强。除了原始报道,还能自己发挥写出深度,写出或激情四射或韵味悠长的流行文章进行传播。缺点是,有时对中国没信心,对外国信心却很足,选择性地唱衰中国,唱好美国、日本、印度、越南等不同级别的“样板”。

佳能、富士通等是全球百强创新企业榜单的“五朝元老”

百强创新企业排名到底靠谱吗?

对于这类排名统计,还是得去看原始报道,搞清楚为什么日本这么强,中国这么弱。我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虽然也在搞创新,但是不喜欢不善于申请国际专利,专利引用情况不好,所以企业得分普遍不高,无法上榜。而日本企业热衷于全球专利申请,所以得分很高,一举霸占了榜单。

一个企业要出现在汤森路透创新100强榜单上,需要四个条件:

1.五年内需要有100个成功授权的专利。企业得到的专利数量不够直接刷掉。

2.专利申请成功率排名要好。有些企业申请了一大堆专利,但是通过的比率不高,得分就低。

3.专利占比要高,也就是数量要多。在中日欧美四大专利局的成功专利,越多越好。

4.专利引用排名要高。不能自引,专利被人家引用了才是真强,有一个DWPI专利引用指数在算这个。

上榜企业就是过了第一条的门槛,然后2、3、4三项加权排名分高。象IBM和西门子都没进2015年榜单,就是2、3、4三项排下来没进前100。

这个排名扯来扯去,就是看专利,申请的、通过的、引用的。除专利数据,别的什么都不看。这个榜单更合理的名称是“世界专利100强”。在申请专利这一项上,中国企业远远落后,百强里一个都排不上。华为因为业务偏向,在中国企业中国际专利经验算最多的,2014年一度杀入100强,2015年又掉出来了。这是中国企业唯一的一次上榜经历。

从统计数据来说,虽然专利绝对数量并不少,中国企业基本只在中国专利局申请,这吃了大亏。汤森路透2015年报告里直接就说了,中国企业的大缺陷是绝大部分专利没在境外申请,只有6%的专利这么做了。人家都在全球申请,在全球得到保护和引用,中国企业只在中国申请。在上面的2、3、4三项数据中,专利占比首先就吃了大亏。还有专利引用排名更是完蛋了,你都在境外没有什么专利,人家难道专门跑中国来引用?

汤森路透2015年报告批评的另一个国家是英国,也和中国一样吃了零蛋。一个原因是英国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63%,不如日本的3.47%高。还有和中国一样,申请专利不积极。法国倒是搞得不错,有10个企业上榜。亚洲中日上榜企业数量0:40,欧洲英法0:10,很有意思。

汤森路透是著名的SCI体系的数据维护者,手头的资料就是高水平论文引用这样的数据库,据此发布了《2015 研究前沿》 这样的报告。报告甄选出了2015年10个科学领域的100个热点研究前沿和49个新兴研究前沿。美国在143 个前沿都有核心论文入选,且在108 个前沿的核心论文数排名第一。中国在82个前沿有核心论文入选,在16个前沿中核心论文数为第一名,超过英国(10个)、德国(8个)和日本(2个)。说明在科研热点前沿领域,美国单独构成第一集团,中国排第二集团前列。

对于高校与机构的科研论文,这是不错的方法,因为科研成果主要是以高水平论文的形式存在。沿用这个方法,汤森路透又利用手头的专利引用数据库,做了“全球创新企业100强”榜单。因为销售额、利润、品牌、用户感受之类的东西不象专利引用数据这么规整,干脆都不考虑了。用专利引用数据库,就可以写一个程序直接算出结果。这样简单处理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就要知道,这个方法用于评估企业创新实力,只有一定的指示性,甚至可能会误导。

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

企业说到底,最终还是要看经营数据。研发、创新、生产、品牌、营销,都是为了把企业经营数据做好。研发肯定应该搞,这个道理是硬的,没人会有意见。如果还没有条件搞出创新,也要老实打基础搞目标明确的山寨研发。有条件就要创新,真创还是假创,是关键创新还是平凡创新,到市场上接受检验。至于申请专利,是一种企业行为,专利多有好处,不能等同于创新,更不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同样是中国通讯企业,中兴申请的专利数经常超过华为,但是企业经营和华为有一定差距。(2015发明专利授权榜单出炉:中兴第二华为三

日本企业的问题就在这里,表面上专利数据很好,但是从创新到企业经营问题重重。

日本上榜的都是老牌企业,很早就是全球企业500强上的常客,历史都不短,申请全球专利的经验丰富。专利申请是做熟了的流程,研发人员常规地在研究,做出来或者发现了值得一说的东西,就去申请专利,一个成果中日欧美四大专利局都去申。这确实体现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研发人员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精做深,搞一些研究。只要盯着一个领域整天琢磨,有足够的投资,总能想出一些东西。专利申请就是这样的,你想出的是新的东西,人家没申请过就行了。有些专利听上去非常可笑,如手机的某个形状,某种操作方式都成了专利。苹果就告过别的企业,短信信息里出现电话号码,直接点按拨打就侵犯了它的专利。日本企业的发明专利其实还不错,因为日本企业喜欢搞硬件,做出来的新东西比较实在。例如,iPhone6手机的1300个零件,有700个是日本企业生产的。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老气横秋、死气沉沉,有活力的新企业根本没有,和中美相比截然不同。跨领域、改变商业模式的大创新也出不来,近年来世界上的大创新主要是美国在搞,中国也有一些。日本大企业有权力的决策人员基本是老头,领导者平均年龄高达60岁,而且极度保守,对于世界科技与生活剧烈的改变既想不到也无法接受,只会让研发人员进行一些精致的研发。有些日本高管不愿意看电子邮件,让手下人打印出来看。高管们不想学习新东西,旧软件一直用,新软件更好用但是在公司内部无法推动。日本的硬件研发传统也与此相关,高管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对于硬件研发能理解,对于元器件做精做深是支持的。

世界上各种新科技、新模式、新潮流很多,商业竞争是全方位的。日本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一度看不起美国企业,中国企业更不知落后多少年,不在视野里。但是后来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失去的20年经济增长乏力,日经指数和道指相比,走势差了20倍。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恢复不过来,众说纷纭。也有说法认为,日本经济其实没事,20年没有失去,而是暗暗积聚了力量,巨额海外资产再造N个日本等等。这类说法就太看得起日本了,其它先不说,日本企业特别是消费电子行业老牌企业的衰落是明显的。

日本白色家电衰落

日本由于企业文化的问题,过于偏向硬件,忽视了软件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如各种奇葩机器人,硬件创新不少。但是用户对于商品的需求很复杂,硬件的提升往往并非最关键因素。很多情况下够用就行,性能并非越高越好,更不是越新越好,要考虑性价比。而软件研发思维,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开发的时候就会考虑使用细节。硬件并不能形成依赖,用户其实不关心功能的实现细节,换低成本的硬件更好。

而软件却会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形成路径依赖,切换成本很高。有时硬件的创新,如触摸屏,让软件的重大变革成为可能。但是如果没有软件思维,变革就慢。以软件为核心的公司,较有活力,会灵活快速地迅速调整。

日本企业曾经擅长的电子消费品市场,新世纪以来变化极快。在快速变革的时代,日本企业跟不上,品牌迅速沉沦,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日本家电、PC笔记本、手机,都曾经占据不小的市场份额。在模拟时代,日本家电就是世界霸主,一度占领了中国市场。后来的沉沦,有战略性的错误。

日本电子产品的传统路线是价格高,品质好,用得起的人少,高价供应给世界上的富人就可以了。按硬件研发的思路,机械、材料、电子,这都是有门槛的,想做出一个先进的小机器很困难。日本企业自以为优势明显,能够制造高品质电子产品的国家不会多。在模拟时代确实如此。

但是没想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迅速标准化、模块化、规模化、白菜化。象芯片、主板、面板这类东西,看着是高科技,但是规模上去以后成本可以做到极低。集成商只要按照接口来,就能轻松使用,门槛并不高。以中国为制造基地后,电子产品的数量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增长,市场扩大到了全球,潮流变成了“物美价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崛起是真实的,和过去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需求很不一样。日本企业还搞高价产品,市场并不会迁就它。

日本电子企业的硬件优势并没有支配性作用,全世界电子消费品行业的研发、生产、营销已经成了极其庞大的体系,每个环节都非常专业,又在快速变革。单一的硬件或零部件行业的一些优势,只能保证在行业中有一定地位,却不能主导行业的发展。实践说明,象中国企业以及韩国三星这样,整个产业链都涉及,会有一定优势。或者象美国苹果一样,在高端设计环节进行主导,也是可以的。

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日本企业,仅仅有“专利创新”的优势,没有办法在竞争中占到上风,反而被各种立体打法狠狠打击。家电和手机行业,刮起了互联网和智能风潮,日本企业没跟上。一个智能手机,就把日本种种复杂精巧的小设备全消灭。到后来,日本电子产品连品质也未必高了,因为其它国家产品在快速进步。产品贵还不好用,故障率也未必低,品牌沉沦就是必然的。

有些报导说,日本企业是主动放弃电子消费品牌,是向高利润的零部件产业“转型”,是跑到了产业链的上游。这未免有些文过饰非,如果继续能把日本家电、手机、电脑高价卖到全世界,它凭什么不做?

做下去的后果就是巨亏,索尼六年巨亏1.15万亿日元,松下两年巨亏1.4万亿日元,夏普五年巨亏1.3万亿日元卖给富士康了。这不是主动放弃,而是蒋委员长的“胜利转进”,被中美韩的竞争对手揍的。当然这些企业放弃掉巨亏的业务后,扭亏还是正常的。毕竟是止损了,也有赚钱的生意,家电PC手机都是产值极大的生意,能提供摄像头等高利润零部件也不错。日本股市还因此上涨了,虽然主因应该是日本央行狂买股票。

也有说法认为,日本企业在积聚力量,准备2020年东京奥运会集体放大招,重新夺回消费电子品牌的领导地位。这应该是痴人说梦,日本企业要有这种大计划,当初也不会犯错。领导日本企业的还是那些内心无法理解新世代的老头,想要变革,谁来推动?日本能收缩战线,把硬件研发继续做好,这就不错了。想要重新夺回领导地位,需要新的革命性产品,光是跟上人家的优点是不行的,市场地位已经失去了。又不能象中国一样,研发生产消费一条龙,以本土海量市场以及性价比为优势,到处闹革命。

日本的硬件研发这种路线,如果有整机销售配合,象80年代那样,是很厉害。但是如果只是研发生产零部件,虽然说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其实是有问题的。夏普还是液晶屏的发明者,研发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产品,每年都在“全球创新100强”里。但是最后如何?卖都卖了,不可能再搞什么新产品反杀回来了。

日本企业搞出了性能更好的硬件,申请了专利,人家也引用了。但这并不是太了不起的事。别人并不是求着日本企业卖,本来就是互惠的商业行为。三星有时还控制Amloed屏、曲面屏的供应,限制下竞争对手。日本企业已经没有这种底气了,硬件产品也需要加入到整个研发生产消费的产业链中,才能赚取部分利润。有些人进行自虐式的想象,说如果没有了日本元器件,中国制造就全完了。但是现实世界的运行自有它的道理,研发生产消费各个环节都很关键,没有哪个公司会搞这种自杀式攻击。

而且硬件生产研发的变化很快,中国、韩国对新材料与元器件的研发非常重视,资金投入都是海量的,并不是说就只日本企业在搞。韩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4%,比例高于日本,中国研发经费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可能2019年就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

人们对中国经济不满的时候就会提起钱都进房地产了,什么事都扯到房地产。但中国经济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企业研发虽然被狠狠批评,但企业数量众多,好企业的比例不用多就能产生重大影响,进口替代搞得热火朝天。中国2016年进出口额将跌回和2011年一样的3.6万亿美元,但是顺差变成6000亿美元变成4倍,进口替代功劳不小。2015年日本对中国出口1093亿美元,同比下降13.6%,日本商品的代表变成马桶盖、电饭锅。

从企业的活力来看,中国和美国算是全球领先的,全球排名前10的互联网企业中国4家美国6家,其它国家没有。美国企业既有活力,申请全球专利也熟,因为美国有全球霸主的地位,新老企业天生就会考虑全球市场。中国企业有活力,新公司、新产业模式不断冒出来。但是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也由于自身市场够大,一般只注重在本国发展,在本国申请专利,不太愿意花钱花精力跑到全球去申请专利。这是一个弱点,以后应该加强。只是以“全球创新企业百强”这样的榜单来说中国企业创新不行,或者神化日本,未免失之偏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欢迎关注风云学会的微信公众平台“风云之声”,微信号fyvoice

点击可进入作者知乎专栏一点资讯今日头条

责任编辑:陈轩甫
自主创新 创新文化 日本企业 科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