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死苦——日本也曾走过很长一段的治污之路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2-08 08:54

陈雨

陈雨作者

日本科学技术知识学会理事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雨】

初冬时节,伴随着中国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南侵,国人担心和阵阵寒流一同到来的还有每年此时就会出现的顽疾——雾霾。

中国北方传统的冬季取暖方式是烧散煤。另外还有农村田野秸秆焚烧,漫天尘埃随风就飘扬到天空中去,而且北方的冬天相对而言大气层相对静止,空气流动较小。此外,国内汽车爆炸性的增加,大城市的人口集中以及各种生活和工业废气的排放,种种因素都会加剧雾霾的浓重度。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

国内的此类现象在日本的电视台也经常播放。作为一个在日本生活近10年的中国人,通过工作生活接触到很多日本朋友,经常听到上了年纪的日本人看到日本媒体上报道中国大气污染的时候,自言自语的说曾经的日本也是这样的。笔者研究发现,日本的空气在过去的确也曾苦过。

日本滋贺县彦根城(图片来源:日本国家旅游局)

烟雾的都城

日本的工业发展历史始于明治维新,当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学习欧美的近代化殖产兴业的政策,日本开始了机械化大生产。从那个时候开始伴随着城市大发展和工业发展,煤烟排放导致的大气污染也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阪,东京等大城市,除了纺织业等现代产业以外,以锻治业为主的各种小工厂也大量发展起来,大正年间的火力发电站加剧了空气污染。加上由汽车交通的大气污染产生了形成了综合的废气污染源。有名的例子为1890年时足尾铜矿山矿毒事件,1910年时日立矿山的烟害事件。

在当时日本煤烟问题最严重的城市是大阪。从1870年代到80年代,大量的工厂一个接一个的建立起来,大阪发展成一个工业城市。当时大阪的另外一个代名词 “烟雾的都城”。

住在城市周边地区的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们发现,由工厂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农作物的收获和渔业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人们对工厂的抗议声此起彼伏。

二战期间,大阪作为重化学工业基地发展出了很多军需产业,煤烟的大量排放变得更加严重。

曾经的大阪市

“经济高速增长”和日本公害的历史

战败之后,日本的工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1951年的朝鲜战争促进了日本的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的环境污染也开始越来越严重。

1960年12月,日本政府发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1960年到1970年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政府也做了很多规划,比如说环太平洋工业带。经济高速发展确实让国民生产总值达到计划的1.7倍。到1973年的第1次石油危机发生时,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速度每年超过10%。与此同时,随着能源需求持续扩大的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工业污染也更加严重。

首当其冲的就是大气污染。煤作为主要能源被广泛使用,各种工业的废气直接排向空中,严重的呼吸系统病症的患者变得越来越多。

在这个排向空中的污染物当中最主要的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这些污染物从人的鼻子以及口中进入肺部,从而引起肺炎。病原菌和病毒进入体内,从而造成大规模的严重性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性支气管炎”等。

以日本太平洋沿岸部分的工业地区为中心,日本全国各地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当时日本流行一个词——“死苦”,用来形容患者对环境污染的不满。

当然,有一些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在改善之后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公害。公害指定地区被解除以后,东京都、大阪市等十二自治团体设置了独自的医疗费补助制度,用于提供给公害的受害者。1996年3月政府认定的患者是73000多人。但据说当时遭受公害的人数远不止这个数字。这是因为来自工厂的硫氧化物,粉尘的污染虽然被一定改善,但是由于汽车爆炸性地增多,汽车的废气中包括的氮氧化物、浮尘等的让污染变得更严重。

根据当时的记录,大气污染能见度为30-50m,汽车白天不打灯的话都不能驾驶,到处都弥漫着硫氧化物的臭味。

(图片来源:日本网站全国地球温暖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

本文重点研究一下跟空气污染相关的公害病——四日市哮喘。

1961年日本的四日市的支气管哮喘一下子变得流行起来,后来人们发现这是因为当地建立了三家大型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每年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等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四日市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每年达13万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层厚达500米,哮喘病频发。

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赔偿,尤其是对于健康保健的支出平均为每年7.43亿日元。农业损失的赔偿金额为每年17.5亿日元。此外,为减少河流受进一步污染,每年投入需要6.2亿日元。


日本大气污染的现状和发展史(图片来源:《大気環境の現状 - 環境白書》)

下面这张图是昭和60年(1985年)东亚地区的酸雨分布图。日本,中国,韩国的工业地带,大城市圈等氮氧化物的多少的地域用红色显示,当时亚洲酸雨分布情况一目了然。

(图片来源∶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日本也经历过严重的环境污染,日本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启发?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

1 加强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

1972年关于四日市公害审判,原告受害者方胜诉的判决给政府及产业界带来的影响很大。这样的结果,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议题成了二选一的问题。1973年,日本迎来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一年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首次减速(-1.2%)。不过,以这个为契机,大气污染也迎来了新局面。

为了限制汽车排泄尾气关于一氧化碳浓度,日本运输省从1966年开始从行政指导到1968年开始执行“空气污染控制法令”的法律。1971年,汽车排泄尾气除了限制一氧化碳以外,又追加限制烃,氮氧化物,铅化合物及颗粒物质。

2 提高治理环境污染技术

大气污染防止技术包括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术的处理技术,包括发生源的排泄煤气和环境大气质的分析、测量、监视技术等。从新的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用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和金钱。1968年制定了《空气污染控制法令》,1971年制定了《恶臭防止法》,与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起步的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特别是70年代前期的排气脱硫装置以及70年代后到80年代开始推行的排气烟脱硝装置。

大气污染防止技术的文献件数·专利件数的推移(日本JETOR的数据作成)

(日本产业机械工业会数据)

结语

每个国家其实都有它经济发展的阶段,日本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也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通过了解日本的环境发展历史,借鉴日本的环境治理经验,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日本 环境污染 大阪 大气污染 社会治理模式 一氧化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