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于清华讲学半个月

来源:微信公众号ibooks等

2014-03-03 17:46

受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邀请,当代最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将于3月17日至4月3日在清华大学做半个月的讲学,在昆明刚刚发生的悲剧之后,出生于昆明的安德森的到来也许可以为这场悲剧做些许阐释。

在半个月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在清华大学做两场公开讲演,并在高研所做小规模的座谈。

以“想象的共同体”成名的安德森一向同情反帝、反压迫的民族主义斗争,但也深知这些民族主义动力可能被转化的各种诱惑与危险。在昆明事件的恐怖主义和极端暴力行为背后,安德森所审视的民族主义幽灵仍然挥之不去。

安德森此次来清华将是中西学者之间的又一次对话。曾在清华任教的葛兆光在《宅兹中国》绪言里就委婉表达了对安德森的不同看法。欧洲可能符合安德森的说法,但古典时期东亚符合吗?中国人和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仅仅存在“想象”上的不同?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弟弟佩里•安德森,后者是《新左评论》的创始人,当代西方新左派的领袖。大安德森1936年出生在抗战时期的昆明,安德森家族来自于爱尔兰,他们的父亲曾是大英帝国的海外公务员,后来为中国海关工作,曾在孙中山、北洋军阀与蒋介石的政府底下做事。在中国居留的30年期间,安德森之父跑遍大江南北,住过东北、湖南、北京、上海、汕头、厦门和云南──安德森就是出生于昆明。安德森从父亲留下的日记和书信中得知,父亲对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文化和历史“怀抱很高的敬意”,对中国政治领袖“强烈厌恶”,尤其讨厌蒋介石和他的妻子。

安德森父亲热爱中国文化,听、说、读、写样样行,“每次中文语言考试都拿第一名”,家里到处都是中国书籍。不过安德森五岁时,父亲便因中国战乱举家迁移至美国,九岁时父亲过世,因此安德森并未从父亲身上得到学习中文的机会。

继承父亲的流浪宿命,安德森的青少年教育,是在美、英、爱尔兰之间辗转迁徙。他曾说自己拥有“在美国学校的英国口音”、“在爱尔兰学校的美国口音”……。到哪里都“不够纯正”的安德森,很早就对民族主义衍生的“我是谁?”认同问题发出疑问。

本尼迪克特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1956年安德森念剑桥大学时,目睹一名印度人因批评英法入侵苏伊士运河,被一群英国学生攻击,企图阻止的安德森也同遭殴打。结束这场暴行后,施暴者竟列队唱起了英国国歌“天佑吾皇”。这个场景成为安德森的政治启蒙,为他日后丢向帝国民族主义的“炸弹”埋下深长的引线。

1958年,安德森远赴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投入乔治卡辛门下专攻印尼研究。并于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直指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是十八世纪初随小说与报纸兴起而成形的“想像的共同体”。这种“视民族为人造物”的观点,试图戳破许多国家的民族神话。“文明古国都喜欢在教科书中,用神话建构历史。”他曾举例,埃及教科书把埃及历史追溯到金字塔时代,但金字塔建造者至今都无法确认为何人,“你可以为传统感到骄傲,但不必为神话感到骄傲。”

安德森在这部著作第一章“导论”的开头便提出“民族主义”这种尚未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现象。接下来,他举了20世纪中后期发生在东南亚、东欧和中亚的几场战争:越南和柬埔寨的战争以及中国与越南的冲突;前苏联对东德(1953)、匈牙利(1956)、捷克斯洛伐克(1968)和阿富汗(1980)等的军事干预。安德森认为,这些战争的实质只能用民族特性来界定,而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上都苍白无力。接下来他道出了他写“想象的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尝试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诠释。

“我原想丢炸弹,结果变成教科书。”安德森曾说,“想像的共同体”本是他对大英帝国主义丢出的一颗炸弹,没想到竟被译成31种语言出版,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必读经典。

除了《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安德森的《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也已有了简体中译本,他的其他著作还有:《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责任编辑:宙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华‘去风险化’,在德国引发了出人意料的现象”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