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出席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朗读者》成于新媒体,也败于新媒体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6-14 07:21

【观察者网 文/赵可心】“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这是主持人董卿在央视节目《朗读者》札记中的知而设问。

今年以来,各种关于朗读的活动和讨论风起云涌,可以说《朗读者》功不可没。

而因为《朗读者》,观众重新认识了董卿的另一个身份——制作人。

董卿23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 观察者网 王可蓉/摄

为什么要做《朗读者》?

“因为文章在那里”

6月13日,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上,董卿作为嘉宾打头阵,讲述了节目创作的背后故事,这也切合了论坛主题:中国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英国探险家乔治,在被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而《朗读者》成功之后,很多人也问董卿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董卿借用乔治的话说:“因为文章在那里。”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本身就是文章的传承……作为一个媒体,特别是作为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国家媒体,如果也随波逐流,忽略淡漠丢失了这一部分,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观察者网 王可蓉/摄

眼泪太多?

“从不排斥发自肺腑的眼泪”

《朗读者》 上线以来,豆瓣评分一路高歌,手机客户端音频播放量4.25亿次(仅在喜马拉雅FM一家平台),全网视频播放量9.7亿次,微信公号10万+312篇,朗读亭分布在全国13个城市81个人文景观,并有2万人参加提供了2400个小时的素材……

这一连串数字为业内津津乐道,《朗读者》也被称为现象级的原创电视节目。

=

但同时,也有人也有诟病:过于煽情、朗读内容删减、朗读者的故事叙述过多等等。

对于“眼泪太多”的评价,董卿认为,节目得益于新媒体,也受制于新媒体。

“短视频往往被选取的都是一些极端的表达,所以大家看到了很多泪水的集结。

“还有一点,我个人也是个泪点比较低的人,我从不排斥任何发自肺腑的眼泪,它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透明、干净、轻松,我从来不认为哭的人一定低人一等,不哭的人一定更加深刻。而且后来我想,这个舞台上,还有更多让我开怀大笑的人。”

节目成型前,节目组开了几十次的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如何,电视朗读不是剧场朗诵,以前的剧场朗诵不能直接搬到荧幕,电视传播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有集体感、共鸣感。

而董卿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观点:朗读者的个人情感,所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思想以及观众,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最大限度地重叠,节目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这也是《朗读者》“访谈+朗读+解析”形式形成的原因。

在以“那一天”为主题的第11期节目中,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回忆20年前,香港回归典礼上的细节:仅为了让英国国旗提前2秒降落,好为演奏中国国歌做准备,他与百般刁难的英方代表进行了16次谈判。

讲完了故事,安文斌朗读了《可爱的中国》,献给二十年前的那一天以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不少网友在了解到这些背后的故事后,直呼“看哭”。

董卿与安文彬

这也是董卿所想在节目中呈现的,个人情感让文本顺势而出,让朗读者有“我想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让经典文化的传播实现最大化。

文化节目如何接地气?

“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

传统的文化节目容易与下里巴人产生距离感,如何让文化节目不曲高和寡?

董卿发明了一个词——高而不冷,“高”就是文学自然而然的地位,“不冷”就要靠人的情怀,而不是光环打动观众。

因此,节目组打破了最初邀请全明星、吸引眼球的想法,而是选择了来自各个领域有人格魅力、丰富阅历的人。

董卿粗略统计了一下,第一季68位朗读嘉宾里只有15位演员,更多的是作家、科学家、外交家、音乐家、工人……

而且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位,包括96岁的许渊冲、90岁的潘际銮等。第9期节目还集结了13位清华大学的老院士、老教授,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

很多人以为有董卿在,不愁请不到嘉宾,可她却坦言,节目组前期联系了400位嘉宾,最后只确定了68位。

而且节目共呈现近百篇读本,其实准备了超过1000篇;节目每期时长90分钟,其实录制了900分钟。

/

从一分半钟的札记到片头音乐,从舞美到片尾歌曲,每一个细节都是匠心打造。

董卿说,邀请英国设计师参照世界各地最美图书馆、最美书店打造的舞台,连导演冯小刚都说值得电影人学习。

“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因为有了这些,董卿才敢说“我们献出了十二万分的诚意”吧。

重伎俩轻格局的节目我们需要吗?

不尽然

一个《朗读者》,全民朗读热,但“低头族”“手机奴”依然随处可见。

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电视在美国占据主要地位,有传媒学家指出,电视让人变成了遗忘症患者,人们对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却对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十年前的事情,都知之甚少。

董卿认为,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兴起,这种现象正愈演愈烈,我们渐渐成了很健忘的人,而这也在影响着电视创作者和视频内容生产。

“有些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表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历史,重伎俩而轻格局的节目长时间霸屏,这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董卿说,“我想不尽然。”

这可能也是《朗读者》一经面世,就引发热议的原因。

“大家突然觉得心灵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觉得《朗读者》能在喧嚣的时代,还敢于回归最单纯也最丰富的世界,让大家重新体会安静、庄重、隽永的情感带来的美好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的可能。”

视频戳这里:


观察者网 王可蓉/摄 部分设备无法播放视频请点击这里观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赵可心
主持人 朗读 电视 电视节目 上海电视节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