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观网|古代科举考试各种不公平 南北差异难平衡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8-08 17:58

【观察者网 文/张雅琦】观网昨天报道了美国的一个印度裔小哥为了上医学院,剃光头,修睫毛,伪装成黑人,结果居然顺利被录取的新闻。这个故事也只是美国教育中选拔不公问题的一个缩影。

不过,这倒提醒了读者,考试选拔制度中的不公平,中国也有啊,而且很久之前就有了。

老鹰解读
唐朝科举还有两个变态的歧视,罪犯和商人之子不准参加科举,据说李白两样都有,才华横溢,剑术高超,却无法施展抱负,想从政从军都不行,难怪看他作品,总是透着股怀才不遇味道。

确实,在唐朝,以下几种人不得参加考试:一是曾触犯唐朝律令的,二是工商子弟,三是州县衙门小吏。

至于李白,他的出身其实疑点颇多。

李白 图片来源:网络

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提到,李白来自于“绝嗣之家,难求谱谍。”“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神龙初,潜还广汉。”简而言之就是,李白他们家没有家谱,隋末的时候祖上逃到了碎叶,隐藏了姓名,直到神龙初年的时候,李白的父亲才偷偷潜回。

身世不明的商人之子,怎么可能过得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呢?所以李白确实没法参加科举考试。那至于“诗仙”究竟想不想考,入世出世两无从的矛盾,李白自己也一直在纠结。

除了出身,唐朝科举考试还因为政策倾斜造成了地域差异。

翻墙党解读
唐朝白居易为了躲避科举地域歧视,把自己换成了长安户口。历史上这么干的名人很多。

小编去查证了一下,为了科举,白居易确实换了户口,不过没换到长安,而是换到了安徽宣城。

白居易在自己所写的《送侯权秀才序》中就提到“贞元十五年初,予始举进士。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可是呢,白居易祖籍是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即今天的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又曾举家迁移到河南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

无论是本籍或是寄籍,怎么算,白居易都不该拿着安徽的户籍来参加考试。其实,白居易就是铤而走险,试了一次“冒籍”。

白居易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白居易在贞元十四年( 798), 即他27岁那年,赴宣城溧水县探望在那做县令的从叔白季康,并在叔父的关怀下顺利通过了乡试。次年,即贞元十五年( 799) ,又在叔父的顶头上司,时任宣歙观察使、宣城刺史崔衍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了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最后,参加了贞元十六年( 800) 的礼部进士科考,一举中第。

白居易那么费劲心思走后门,也不过是因为安徽的录取率稍微高一点。

这位同学把宣城记成长安,估计也是因为首都的录取率确实高。

在唐代,国家级考试不分地区录取。地方考试按州的大小选拔考生。一般州的名额为两三人,而长安每次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柳宗元的《送辛生下第序略》就提到,“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京城一个地方的秀才比全国加起来还多。

话说这种地域差异,各朝各代就不想着改改吗?

想改啊。

比如说,到了明朝开始实行南北卷。

说起这南北卷,不得不提的就是洪武三十年(1397) 的“ 南北榜之争” 。该年的会试与往年不同, 入格的51名进士都是南方人, 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就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直说“ 三吾南人, 私其乡”。“三吾”指的是当时的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

朱元璋听闻之后,就派人复查, 结果是维持原榜。此时,有人上疏, 告发复查官张信等人和主考官刘三吾暗中勾结, 以北方人的劣等卷子呈送皇帝, 肆行欺骗。

朱元璋大怒, 下令把刘三吾革职充军, 张信等人论死。随即, 朱元璋亲自阅卷, 钦定了61人为进士, 全部为北方人。

到了洪熙元年(1425) , 杨士奇提出了实行南北卷的主张, 得到了仁宗的赞同, 决定该年会试取士“ 不过百名, 南卷取十之六, 北卷取十之四” 。后又规定, “ 以百名为率, 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 。

不过由于当年仁宗逝世, 分卷取士未能实行。到了宣德二年(1427) , 宣宗才把南北卷的主张付诸实施。最后也确实起到了笼络北方文人,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后来,南北中卷的制度在清朝也得以实施,同时也根据各省情况酌情决定进士的名额,力求南北平衡。

进士有制度平衡,状元却没有。

据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统计,清代112科状元中,去除满族人榜的2个状元,共计112名。其中,45个来自江苏,占了40%,浙江20个,占了17.86%,两省共占58%。

其他各省与此相比,差距明显。安徽的状元为9人,山东6人,广西4人,其余各省状元均在三人以下。

而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36人中,193人来自江浙二省,占57%。从顺治九年(1652)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江浙两省获殿试“二十五连冠”(不包括两次满族人榜)

据《科场条例》记载,清政府规定各省乡试录取举人名额为:江苏69人,浙江94人,江西94人,安徽45人,山东69人,广西45人。参加会试的江苏举子并不多,但状元却远超其他各省。

这种不平衡最终也导致了更大的不公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翼与王杰的状元之争。

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进呈给乾隆皇帝御览的十份试卷中,赵翼的试卷一开始是排在第一名的,王杰的试卷排在第三。但最终却是王杰考中状元。这究竟是为何呢?

根据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所著的《王文端公年谱》所说: “进士呈十本,公卷拟第三。上阅至第三卷,熟视之,若素识者,以昔在尹文端公奏折内见。字体曾蒙嘉奖,且询知人品。即顾左右,谓此卷甚佳,亲拔第一。顷之引见,上喜动颜色,授翰林院修撰。”

所谓的“进呈十本”,指的是从殿试考卷中遴选出来,给皇帝亲自审阅的前十名试卷。当时王杰在读卷官草拟的排名中,确实排在第三,进呈后因为字写得好,受到乾隆赏识,于是拔为第一名。

好吧,果然当年老师催着练字是用心良苦啊。

那赵翼自己是怎么说的呢?根据《簷曝杂记·辛巳殿试》记载,“先是,历科进呈卷皆弥封,俟上亲定甲乙,然后拆。是科因御史奏改,遂先拆封,传集引见。上是日阅十卷,几二十刻。见拙卷系江南人,第二卷胡豫堂高望浙江人,且皆内阁中书,而第三卷王惺园杰则陕西籍,因召读卷大臣,先问本朝陕西曾有状元否,皆对云: 前朝有康海,本朝则未有。上因以王卷与翼互易焉。”

这就是说,由于御史奏改,进呈的试卷被事先拆封,暴露了参考人的姓名和籍贯。乾隆发现第一名的赵翼是江南人,第二名也是浙江人,而第三名的王杰是陕西的。于是就开口问大臣,“本朝有没有陕西状元啊?”答:“前朝有康海,本朝还没有。”乾隆大手一挥,把王杰的卷子和赵翼的卷子互换了,状元也就给了王杰。

不过,乾隆让王杰当状元可不只是为了平衡南北文人,更是意在平定西北回部的战事。乾隆在辛巳年的《四月廿五日御殿传胪纪事》一诗中写到“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意思是说,在西北平定之后出现一个来自西北的状元,可见上天是要告诉我们该停止杀伐争斗了。其实就是乾隆自己想透过西人夺魁一事,向刚刚经历战乱的当地百姓传递“偃武”的讯息。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的赵翼只能认栽了。

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仍有着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虽然科举制度的确是古代选拔人才一个较为公平的方式,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 这种公平也是有限的。现代社会自然不能无视这些不公与歧视,平等的意义不仅仅关乎每一个被选拔的人,更关乎整个社会未来的稳定和有效的运行。你还知道多少人才选拔中的不公平?

“我要上观网”往期回顾

在德国行纳粹礼就是作死,但为何新纳粹屡禁不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你能不能做中国人?

英国人爱排队?日本马桶水能喝?来聊聊你见过的毒鸡汤吧

《敦刻尔克》没印度人,二战里的印度在忙什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张雅琦
科举 唐朝 清朝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