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上海吸引外资能力居新兴市场首位 中国经济正依靠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2-06 19:16

【编译/观察者网 吴娅坤】2月4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上海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的文章。文章称,虽然中国吸引绿地投资(指到国外投资设厂的投资模式)的总金额已经被印度超过,但上海、北京等中国大城市却在全球最具融资竞争力榜单中名列前茅,尤其是上海,成为了最具投资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城市。

在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研究结果背后,是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制造业吸引外资比例降低,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对外资“胃口”。而遵循着这一变革路径,中国也从全球制造业大国向着拥有成熟金融体系和合理行业布局的成熟经济体迈进。

虽然,总体来看,在中国投资建厂依然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但上海的成功案例目前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跟随者,中国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金融时报》网站截图

以下是英国《金融时报》文章全文:

目前,从最近的海外资金进入中国后的流向,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引导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心,由基础工业、建筑土木和对外出口,向家庭消费、物流供应以及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务转变。

fDi杂志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分析了全球131个城市的融资竞争力。其中,中国境内的城市在“全球十大最具融资竞争力的新兴市场城市”占据了6个席位,而在世界总榜中,上海和北京分列第4和第12位。

该榜单在排名时,主要考量的因素包括该城市的经济潜力、企业友好度、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

这一结论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虽然在融资竞争力这一指标上,中国的大城市都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国家这个维度来衡量,中国目前已经不是世界上对于绿地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了——不久前,中国的这一荣誉地位刚刚被印度取代。

据统计,在2015年的12个月中,外国投资者在印度以绿地投资的方式投入了约327亿美元,而在同一期间,中国吸引的绿地投资金额总计208亿美元。

但将“印度对外资的吸引力强于中国”这一结论,放置于城市层面的比较,则是行不通的。

然而,事实上,只要进一步对中国城市进行深挖研究,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城市融资竞争力方面,荣居新兴市场榜单首位的上海,在近年来,对于吸引外资的种类已经悄悄做了很大幅度的技术调整——主要投资领域正在由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服务导向型产业转变。

2011年,制造业吸引外资的金额,占据了上海总吸引外资金额的18%;到了2015年,这一占比已经下降到了7.5%。

尽管外资企业供应商和运营总部在数量上依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营业收入、广告营销投入以及辅助性投资等方面,外资企业的收入和开支都变成了规模庞大的金融活动。在2015年,上述这些运营占到了上海引进外资总额的40%,而对比2011年,这一数字为25%。

这说明,虽然中国吸引外资的总额有所下降,但上海等中国城市正在向外部投资者呈现一种更为精巧、更为成熟的投资模式。从2011年到2015年,天津共引进了184项对外投资,苏州和广州也分别引进了182项和178项对外投资。就这样,制造业部门吸引到的外资份额正在急剧减少,而外资更多地流向了技术研发部门、公司管理运营总部,以及教育培训领域。

在中国政府有意识地调整和中国工业制成品低价优势越来越小这两大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着变革式转型——从全球制造业中心向着以高附加值服务业为金融体系核心的成熟经济体转变。

当然,还需声明的一点是,虽然对于供应商和专家学者们都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向着拥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倾斜,投资制造业获得的利润将会被不断压缩,但中国制造业对外国绿地投资的吸引依然很强,也屡创佳绩,保持着多项纪录。

在2011年至2015年间,在进入中国的绿地投资项目中,企业投资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超过了工业设备投资,而货币投资和软件IT项目投资分别排在第四和第六位。

作为中国资本中心的上海正在将这种转变推向纵深,而我们也预计,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追随着上海的脚步,迎接这种转变的到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娅坤
上海 外国投资 境外投资者 绿地投资 金融时报 制造业 制造业转型 服务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