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者:印度的人口红利还不确定 基建匮乏成制造业发展最大瓶颈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7-07-11 16:35

7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不确定的人口红利》的文章,文章作者Jayan Jose Thomas为印度理工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印度喀拉拉邦政府规划委员会成员。

文章称,虽然人们都认为未来几年,印度会爆发人口红利,但这其中也有诸多隐忧,例如,卫生和教育落后、制造业比重过低、工人多处于无组织状态、国家基础设施匮乏、自动化生产技术落后等。

印度女工(资料图)

以下为Jayan Jose Thomas文章全文:

普遍的观点认为,印度将受益于所谓的“人口红利”。据世界银行估计,2010年至2030年间,印度15岁至59岁人口将增加至2亿多人。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发达地区的适龄劳动人口预计将会下降。也就是说,未来几年,印度会为全球劳动力供给的大幅增长贡献力量。

然而,实现人口红利对印度来说并不容易。首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指出,在卫生和教育领域,印度面临严峻挑战。2010年,印度的婴儿死亡率是每千名47例,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已减少到每千名13例。

对印度政策制定者来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是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印度人创造就业机会。事实上,大部分年轻劳动力的增长将来自印度最贫穷的地区,主要包括北方邦和比哈尔邦在内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印度几乎近一半的劳动力仍从事和农业相关的活动。由发展经济学家亚瑟·刘易斯(Arthur Lewis)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理论,最近才开始在印度实现,这也意味着印度目前有更多人在工业和服务业寻找工作。

那么,印度在创造就业方面的表现如何?就此问题,我们从国家抽样调查组织和印度人口普查进行的就业和失业调查中获得了一些证据。我们估计,在2004~2005年度至2011~2012年度期间,印度工业和服务业的潜在劳动力以每年1470万的速度增长。而上述期间印度在工业和服务业中实际创造的就业量仅为650万每年。

2005~2010年间,印度新增的非农就业岗位近一半出现在建筑业,工资较低且工作条件差。

制造业——这一在东亚和中国劳动力市场转换率最高的行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011~2012年度期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5.8%,而中国为31%。

印度总理莫迪(资料图)

印度所有制造业工人中有近80%(2011~2012年度为6130万)处于无组织状态,也就是说,他们都在一些只雇用10个工人以下的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印度制造业却有将近70%的产值由20%工作在有组织的制造业企业的工人所创造。印度有组织的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资本或技能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和制药业。

普遍观点认为,印度规范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的劳工法,是对该国工业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但这个观点却存在很大局限性。劳工法仅适用于有组织的制造业部门(仅适用于雇用100名以上工人的工厂)。此外,近年来,印度几个州府并没有非常严格地执行这些法律。同时,从2000年开始,不属于劳动法管辖范围内的合同工的就业增长占印度有组织制造业的一半以上。

印度制造业目前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国家基础设施匮乏带来的瓶颈,包括道路,港口和电力。基础设施部门的危机反过来是上世纪90年代印度公共投资下降的结果,随着2007~2008年度私人企业投资下滑,投资情况进一步恶化,再加上银行信贷不足,该国的其他小微行业也受到伤害。

因此,对投资(包括公共、国内私人和外国投资)进行大规模刺激,将对恢复印度制造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为数百万贫困印度人创造工作。

制造业需要越来越多使用自动化生产技术,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需要指出的是,2005年,中国制造业在GDP和就业中分别占32%和16%,而1970年的日本——制造业在GDP和就业中分别占36%和27%。

印度和中国还同时面临着一个独特的挑战,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正在试图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体面的非农就业机会。两国应努力发明新产品和新的制造工艺,这样不仅能创造更多产量,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我们应该在符合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来定制我们的研究和创新体系。

(作者Jayan Jose Thomas系印度理工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印度喀拉拉邦政府规划委员会成员。本文选自德里中国研究所参与推动的印度经济系列研究)

责任编辑:吴娅坤
印度经济 印度 印度崛起 人口红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

急了?韩媒感叹“从中国来的人少了,包裹多了”

持续强降雨已致广东4人死亡,仍有10人失联

“就算逼迫中企涨价两倍,也救不了欧美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