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通将搭上中国“一带一路”便车削减成本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8-01-15 08:29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去年9月,日媒传出消息称,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日本通运(Nippon Express,简称“日通”)研究利用中国铁路进行日本与欧洲之间的货物运输服务。日经中文网15日称,日通在2018年春季之前将正式搭上中国“一带一路”这趟便车,启动经由中国铁路在日欧之间的货物运输,以削减运输成本。

报道称,日通公司通过与中国海关的单独谈判实现了货物的顺利转场。正式使用后,物流费用有望降至空运的一半左右,并且比海运更快。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构想之下,正在加快增加中欧之间的货运列车班次。日通将抓住这一机会,将经由中国的铁路运输作为第3种运输手段向客户推荐。

日通的新运输服务从日本至中国通过海运或空运进行运输,然后在中国转装至货运列车上运往欧洲。从欧洲的铁路车站,通过卡车运往最终目的地。还可以利用返回的路线,从欧洲运往日本。

连接中国与欧洲的货运班列(图自日经中文网)

据报道,铁路运输的部分将使用由中国企业运营的定期班列。中国方面有上海和武汉等作为出发与到达地,而欧洲方面也有德国汉堡和杜伊斯堡可供选择。将利用中方的出发和到达地的最近港口或机场,将日本和中国连接起来。

从物流费用来看,如果中日之间利用海运、中国与欧洲之间利用铁路,总成本要比全程使用空运减少5到6成。即使是在中日之间利用空运的情况下,也将降低3~4成。

另一方面,如果全程都利用海运,与空运相比,物流费用能降至10分之1,但要经由苏伊士运河,需要约40天时间。如果中日之间利用海运或空运、中国和欧洲之间利用铁路运输,所需时间可缩短至约20~30天。

图自日经中文网

以通过铁路从上海等华东地区向德国周边运输货物为例,需要的时间为15至18天,运费大致为每40英尺(约合12米)集装箱5000美元(约合3.2万元人民币)到6000美元(约合3.9万元人民币)。

日经中文网报道称,运输货物的种类设定为汽车零部件和电子零部件。前期目标是将争取每个月运输20个大型集装箱。

受强劲的全球经济推动,日欧间的货物流动日趋活跃,货主越来越难以确保足够的载货空间。此外,由于航空公司推进飞机小型化的影响,空运面临供不应求。

图自日经中文网

另一方面,作为“一带一路”构想的一环,中国正在增加连接中国和欧洲的直通货运列车的班次。2017年1~11月运行了相当于2016全年2倍的约3000趟直通列车。

日经中文网指出,此前由于中国海关手续的原因,难以将经由海运和空运的日本货物迅速转装至铁路。日通公司通过与中国海关的单独谈判实现了货物的顺利转场。

今后,在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运输线路中,日通也将考虑利用经由中国的铁路。

去年9月,日媒曾报道称,日通决定携手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将启动连接江苏连云港与欧洲的货物运输服务。连云港处于海陆交汇点,既面对东海,又是通往中亚铁路的起点,经过连云港,可将日本与韩国的海运货物转为铁路运输运往欧洲。

日企参与“一带一路”意愿强烈

在去年4月举行的2017中日产业合作论坛上,不少日本企业家曾表达出希望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建设的强烈意愿。作为日本最大的物流公司,日通执行董事杉山龙雄表示,希望日企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他当时说:“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连接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将进一步扩充跨境的运输网络。连接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中亚、欧洲跨境的铁路运输;还有连接中国西南部地区和南亚公路跨境运输;以及连接中日韩三国的海运等都是我们要重点推动的领域。”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日本安倍政府谋求改善对华关系的突破口。据日媒本月11日报道,安倍的最新态度是要逐个研判“一带一路”项目能否合作。

针对“一带一路”,安倍表示,由于中国方面的想法已经非常明了,因此要针对每个具体项目研究,只要可能,日本都会认真参与。

《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日本政府的方法是支援日本民间企业和中国企业合作,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合作的前提是项目具有透明性、盈利性、不能用于军事目的以及不损害贷款国家的财政健全性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和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由中国提出,但属于世界。

中方愿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各方一道,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探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创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机遇。

责任编辑:李东尧
一带一路 日本 货运 物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明年开工!越南总理:确保中越铁路顺利对接

“若我们曾抱一丝幻想,中国半导体发展不会如此迅猛”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

沙利文放话:特朗普跟中国谈不成“大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