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复牌出现跌停 控股股东提前减持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8-02-05 13:13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今天(2月5日),獐子岛集团又制造了两桩新闻:一件是“守约”复牌,以跌停告终;一件是公布调查结果:扇贝因自然原因被“饿死”,而这事儿早在去年11月就已经被发现。不过,獐子岛称,“但结合当时收获区域的亩产数据判断,不存在需要大幅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

此外,还有第三件事值得注意,早在去年9月,獐子岛的第二大股东北京吉融元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岛一号证券投资基金就提出了减持计划,并于当年11月分四笔卖出獐子岛股票199.85万股,套现逾1500万元。也就是说,控股股东配合扇贝行程精准减持。

再陷扇贝“跑了”疑云的大连獐子岛集团今天按时复盘,不过开盘后一字跌停。截止发稿,股价报6.96元,市值蒸发了5.5亿元,总市值为49.49亿元。

在獐子岛复牌之际,其又给市场一个“惊喜”:发布公告,披露底播虾夷扇贝2017年终盘点情况、对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根据公告,截至2月4日,公司已基本完成底播虾夷扇贝存货2017年终盘点工作。根据盘点结果,公司拟对107.16万亩海域成本为5.78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对24.3万亩海域成本为1.26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5110.04万元,上述两项合计影响净利润62868.17万元 (占公司 2016 年度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 790%),全部计入2017年度损益。

公告截图

初步判断: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

结合公司情况,预计公司2017年度净利润亏损。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獐子岛自2006年9月底上市至今的12年时间里,在2006年2016年间,有两年即扇贝跑路的2014年和2015年出现巨亏,分别亏损11.89亿元和2.43亿元,其他9个年份多多少少赚了些钱,11个年头盈亏其实是赚了4.39亿元的。

也就是说,此次6.3亿元的损失,意味着獐子岛12年白干了……

同时,底播虾夷扇贝业务可销售资源量大幅减少、毛利率大幅下降,将给2018 年度经营业绩带来较大压力。

对财务状况影响:本次存货核销及计提跌价准备将导致资产负债率将大幅升高(初步静态测算约 88%),截止 2017 年末公司贷款余额 30.43 亿元,其中2018 年到期流动资金贷款 16.45 亿元。

獐子岛称,经与控股股东初步沟通,拟引进新零售、长期资本等特定目标类型的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公司转型升级。

公告发布后,引发网友热烈评论和吐槽。对于“饿死”的说法,甚至有网友询问“壳还在吧?”以及要求“统计一下尸体”。

而获赞更多的回答里,还有“说淹死的都有人信”。

针对有媒体此前报道称,当地虾夷扇贝早在2017年11月就开始大面积死亡,这与獐子岛公开披露的信息大不相同,也引得外界对于獐子岛虾夷扇贝真实死亡时间及獐子岛信息披露合规性的质疑。

公司在公告中对该报道作出澄清:公司生产作业过程中,在包括2017年11月在内的相关时点,亦发现存在底播虾夷扇贝死亡现象,但结合当时收获区域的亩产数据判断,不存在需要大幅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

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大家把目光再度聚焦在獐子岛集团及其控股股东身上。

有不少投资者对于獐子岛所称“扇贝出走”一事件的真实性始终心存质疑。因为控股股东配合扇贝“行程”精准减持。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早在2017年9月2日,獐子岛披露了第二大股东北京吉融元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岛一号证券投资基金的减持计划。当时,獐子岛刚披露2017年半年报不久。半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上半年业绩可谓靓丽,实现净利润3077.47万元,同比增幅高达360.16%。

随后不久,獐子岛宣布进行2017年秋季底播虾夷扇贝抽测。抽测时间为2017年9月26日-10月18日。10月25日,公司公告称,抽测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底播虾夷扇贝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

2017年11月13日-12月19日,和岛一号基金分四笔卖出獐子岛股票199.85万股,套现逾1500万元。

和岛一号基金与獐子岛公司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公开信息显示,和岛一号基金成立之初募资5亿元,主要为受让獐子岛股权。2016年8月,獐子岛宣布公司董监高及部分核心骨干员工合计不超过150人准备出资不超过7500万元参与认购。也就是说,和岛一号基金的出资人里面有不少是獐子岛的员工。

和岛一号基金的“精准减持”,与公司2014年的“扇贝出走事件”发生前,其控股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的行为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举也引起了相关机构的注意。上个月20日,獐子岛发布公告称,日前接到公司控股股东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的通知,控股股东收到大连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称獐子岛2014年三季报发生重大亏损的情况在公开披露前属于《证券法》规定的内幕信息,而控股股东因在敏感期内有减持股票的行为,避损金额1131.6万元,现由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对该控股股东提起公诉。

獐子岛事件回顾

当然这已经不是投资者首次质疑獐子岛控股股东的操作行为。

据《投资者报》2月5日报道,早在2014年,首次爆发“10亿扇贝走失”事件的獐子岛当年净利润亏损11.89亿元。然而就在2015年6月,公司又发布公告称,扇贝生长正常,符合预期,尚不存在减值风险。而2014年,与獐子岛处于同一片海域的海产品养殖业上市公司壹桥苗业,却并未经历“冷水团”的影响。

当时,受“10亿扇贝走失”事件影响,獐子岛股价连续跌停,一度下跌至11.1元,两个月跌了35%左右。

2010年8月9日,辽宁大连,獐子岛渔业工人从海洋牧场采捕虾夷扇贝。图自视觉中国

然而大批散户割肉时,獐子岛总裁办11名员工却开始以11.27元/股的价格增持了179.1万股。总裁办相关人员成功“抄底”后,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购买股票,购买均价12.3元/股,购买数量643.12万股。

而因2014、2015年连续两年巨亏而被ST的獐子岛,在2016年年末,依靠出售资产、政府补助、保险理赔等非经常性手段扭亏,实现盈利7900余万元,避免成为*ST一族。此次扇贝再度闯祸将导致獐子岛净资产低于注册资金7.11亿元,即每股净资产将低于每股股票面值,从而触发特别处理,再度戴上ST的帽子。

2014年扇贝能跑,2015年能跑回来,2017年年初摘了ST,2017年年底就能跑了,该股民无奈称,扇贝首领可能是CPA,而且具备上市公司审计资质。

先前的谜团还未解开,獐子岛的扇贝又“故伎重演”,投资者们当然有理由表示怀疑。

2018年1月30日下午17:52,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信息:“最近在憋大招,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快过年了嘛,想搞个福利。”很多投资者并未太在意,觉得所谓的大招无非就是一些海鲜礼盒之类的小福利,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晚,獐子岛真的憋出了一个令投资者吐血的大招。

1月30日晚,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和现存虾夷扇贝肥满度下降两项因素影响,2017年的业绩从预盈调整为预亏5.3亿元至7.2亿元。

公告一出,市场哗然。因为就在仅仅3个月前,獐子岛的抽测结果还显示“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2017年10月份,獐子岛三季度的净利润还有7000多万元,并预计当年盈利1亿元左右。2018年1月初,参与獐子岛现场调研的券商发布的研报也称“虾夷扇贝亩产得到显著恢复”,为何现在扇贝说没就没了?

更令投资者感到不甘心的是,数年前獐子岛就出现过类似情况。2014年10月30日晚,獐子岛发布2014年三季报时表示:“由于北黄海遭遇异常冷水团,几年前在海里播下的价值7亿元虾夷扇贝遭灭顶之灾。”业绩也因此“变脸”,由盈利转为巨亏8.12亿元。

“黑天鹅”事件为何屡屡选中獐子岛?扇贝来去自如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投资者报》记者多次致电獐子岛集团了解情况,然而截至发稿,獐子岛集团的投资者热线均被挂断或无人接听。

此次扇贝再次出逃后,有一位股民在知乎上吐槽:根据獐子岛2016年年报,公司的养殖面积是231万亩,合计7.69亿平方米,扇贝每开合一次移动距离是1~2米,2017年三季报扇贝还在,年报扇贝就没了,3个月跑这么远,獐子岛养了一群努力的扇贝。

看来,除了“脚力”惊人外,獐子岛的扇贝似乎还极具“经济头脑”。

《投资者报》发文称,即使獐子岛真的如同其所公告的那般频繁遭遇天灾,那么作为国内最大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企业也同样有许多地方急需反思与改善。獐子岛独立开发海域养殖面积居全国首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面积、产量居全国首位。作为技术领先的企业,当突发事件一再来临时,何以总是手足无措没有应急预案呢?

对于此次事件,新华社也发表了评论称,中国资本市场不允许用这么多带有戏剧色彩的公告,损害市场的严肃性;不能用业绩变脸、信披违规等手段,践踏市场规则;不能让股民真金白银的支持,换得“一地鸡毛。”

公司制度规定于每年4~5月和9~10月分别进行春季、秋季系统的存量抽测,这个抽测时间相隔是否合理?为什么此前一直检测出来?这个制度是否只是摆设?

同时新华社评论也指出,资本市场应该有更加完善的市场规则,更加严厉的监管手段,更有执行力的退市制度,形成让上市公司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环境,少一些戏剧感,多一些严肃性。

责任编辑:奕含
黑天鹅 辽宁 大连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