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币有危机?机构:压力来自与内地融合不足

来源:实话世经

2018-04-16 16:0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实话世经”(ID:shihuashijing),原标题为“港币无畏更无惧”,文/程实 钱智俊

2018年4月12日,鉴于港币跌至近33年来最低点,汇率触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香港金管局买入本币进行干预,为十三年来之首例。

4月16日,因再度触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香港金管局又在市场买入35.87亿港元(约合26.31亿元人民币)。

虽然目前港币汇率依然疲弱,但是工银国际程实团队认为,港币的稳定性基础并未动摇,短期无畏,长期无惧。

聚焦短期,顺应全球货币政策提速转向的大趋势,港府需要以汇率为中介,进行被动缩表。因此,港币的阶段性转弱实为香港利率环境正常化、香港经济融入全球普遍复苏的必然前奏,而利率环境正常化的顺势启动,将有助于巩固香港市场的稳定繁荣。

放眼长期,联系汇率制度的压力并非源于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过快,而恰恰源于融合不足、联动滞后,未来两者的加速融合将支撑联系汇率制度保持稳健并不断优化。

有鉴于此,当前低迷的港币汇率并非货币危机的信号,非理性的“贬值心魔”才是真正的风险隐患。

程实团队认为,立足于充裕的外汇储备以及丰富的危机处置经验,香港货币当局有能力稳定港币汇率预期,稳步完成利率环境正常化进程。

短期无畏,港币转弱是港府缩表的必要环节

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不同,受制于联系汇率制度,香港货币当局并不具备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在货币供给端,无论扩张或是收缩资产负债表,香港货币当局都只能采用被动方式进行。

回顾危机十年(2008-2017年),三大因素迫使港府进行了大规模扩表。

第一,本轮金融危机期间,全球货币政策长期处于超宽松状态,大量过剩流动性进入香港市场并深度沉淀。

第二,2017年,香港股市和楼市行情高涨,港股涨幅更是冠绝全球,进一步吸引了外部资金的流入。

第三,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超预期反弹,叠加人民币汇率超预期稳定,强化了全球投资者对港股的青睐。

由此,香港市场的货币供给严重过剩,是造成2017年以来港币利率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2008-2017年香港货币供给大幅跃升(资料来源:Wind)

2018年年初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普遍复苏,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加速转向,港府也由被动扩表转入被动缩表

美国等经济体能够通过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直接调节市场流动性和央行资产负债表。

而香港货币当局的政策利率(贴现窗基本利率)无力引导HIBOR利率上行,因此港府的被动缩表需要以汇率为中介,分两个步骤进行。

步骤一,在港币汇率触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之前,港美利差的走阔催生息差套利行为,由市场自行降低港币流动性,并引致港币汇率的下降

步骤二,一旦港币汇率触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则表明市场“无形之手”难以消化危机十年所积累的过剩流动性

至此,港府以美元购入港币,一方面缩减资产负债表中的美元资产规模,一方面则压缩流通中的基础货币。受此影响,货币供给由过剩转向平衡,港币利率上行、息差套利趋弱,港币汇率随之企稳。

有鉴于此,近期港币汇率和利率的“双低迷”现象,并非货币危机的信号。恰恰相反,这既是港府被动缩表的必要环节,更是香港利率环境正常化、香港经济融入全球普遍复苏的必然前奏。

通过启动利率环境正常化,香港货币当局将渐次消解货币过剩与货币幻觉,抑制市场冒险行为,从而为香港市场的长期繁荣夯实基础。

港币转弱是港府缩表的必要环节

长期无惧,区域联动是港币稳定的坚实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本轮港币的转弱,已实施33年之久的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引发市场忧思。

部分观点指出,本轮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国际地位不弱反强,而香港经济则持续融入中国经济全局之中,两大趋势产生根本性冲突,导致位于矛盾中心的联系汇率制度摇摇欲坠。

与之相反,程实团队认为,联系汇率制度的当前压力并非源于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过快,而恰恰源于融合不足、联动滞后,未来两者的加速融合将支撑联系汇率制度保持稳健并不断优化。

着眼货币需求端,本轮金融危机以来,港币被动形成了需求结构单一化的历史遗患

危机十年之中,全球投资重心在于货币幻觉而非实体经济,与之同步,香港房地产市场亦成为港币融资需求的核心支柱。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步入真实普遍复苏,货币幻觉破碎,全球投资重心转向实体经济。受此影响,香港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亦持续收紧。

由此,房市的港币融资需求“旧力已衰”而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新力未强”,新旧转换间的货币需求疲弱加剧了上文所述的货币供给过剩问题,从而进一步拉低了港币利率和汇率。

但是,这一阶段性问题并非不可治愈,加强区域联动正是一剂良药,将从两个方面实现港币需求结构的多元化。

其一,从经济结构来看,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多元经济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科技发展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从而形成强劲而持续的港币融资需求。

其二,从金融市场来看,中国新经济发展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与之联动,内地独角兽企业有望陆续进入港股上市,不断创造出能够分享中国经济结构性投资机遇的港币资产,有力提振港币需求。

围绕上述两个方面,目前香港政府和港交所均已在强化政策布局、加速措施落地。由此展望未来,联系汇率制度的演进将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联系汇率制度仍将保持稳定,平稳完成本轮利率环境正常化,并在区域联动的支持下,实现新的港币供求平衡。

第二阶段,得益于区域联动的进一步深化,并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的推进,港币汇率制度将从单一盯住美元的模式,逐步升级为“双核模式”(盯住美元+人民币)或“多元模式”(盯住一篮子货币)。

因此,虽然长远来看,联系汇率制度将顺应内在需求而演进,但是现阶段的外部冲击不会压垮联系汇率制度。

长期的、内生的演进不应与当前的、外部的冲击相混淆,更不应通过这种混淆助长市场恐慌。

危险源自恐惧,恐惧止于理性

根据以上分析,港币短期无畏,阶段性转弱只是利率环境正常化的必要前奏;长期无惧,区域联动将支持联系汇率制度的稳步演进。不过,当前港汇振荡之际,市场非理性预期所导致的潜在风险仍值得重视

程实团队认为:第一,危险源自恐惧。“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如果市场误读港币汇率走低的积极信号,混淆联系汇率制度的长期演进和现阶段稳定性,可能会形成非理性的港币贬值共识

如此,原本由息差套利驱动的、温和的资金流动,会演变为由恐慌情绪驱动的大规模资金逃离,进而冲击香港金融体系稳定。因此,贬值心魔才是真正的风险隐患。

第二,恐惧止于理性。根据2016-2017年人民币阻击“贬值心魔”的经验,疏堵并举的预期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击破贬值心魔、修复市场理性。

当前,立足于逾4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1998年、2008年两次危机处置经验,香港货币当局有能力稳定港币汇率预期,稳步完成利率环境正常化进程。

(作者介绍: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钱智俊系工银国际高级经济学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吴娅坤
香港 货币 美联储 汇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明年开工!越南总理:确保中越铁路顺利对接

“若我们曾抱一丝幻想,中国半导体发展不会如此迅猛”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

沙利文放话:特朗普跟中国谈不成“大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