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法治 社会
北美 欧洲 周边 亚非拉
科技 工程
区域 产业 生活
艺术 体育 传媒 历史
今年7月,环保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将从2017年年底开始禁止24类“洋垃圾”的进口。这一纸禁令让西媒哀叹“垃圾危机”的到来。但北欧小国瑞典却在一年前决定从国外进口更多的洋垃圾,这与该国被打造成国家名片的垃圾处理系统有什么内在关联?
一帮年轻的士兵,才20多岁,每天没事干,在红海边上晒太阳,看日落,一枪没放,前后待了两个多月……苏伊士运河事件可真是惊心动魄,搞不好第三次世界大战都要由此爆发了,而置身前线的英国士兵,却视之为一个美好的青春记忆!
人类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的研究成果仍有限,经济性、稳定性、清洁性三大要素并存在人类能源市场上还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即使是发达的德国也概莫能外。保障环境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是走钢丝一样的精巧活,比翻嘴皮子困难多了。
法国民主程序完善,但会出现各种荒谬现象。法国曾就《欧盟宪法草案》举行公投,没想到55%民众反对。精英们换个方式,重新签署简化版《尼斯条约》,议会投票通过。老百姓公投拒绝的草案,让选出的代表接纳通过了,这能反映大多数百姓的意愿吗?
笔者的一名法国同学坦言,今年圣诞集市的安保是前所未有,虽然戒备森严的安保措施能多少安抚民众的担心,但是由于现在恐怖分子发动袭击的方式众多,特别是防不胜防的独狼式袭击,这是任凭你再戒备森严也难以杜绝的,暴恐分子仅仅需要一辆车就可以作案。
有很多法国这样的人,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叙利亚、利比亚参加反对当地政府的战争。但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青年,跟着法国政府到叙利亚去之后,参加的是IS。因为法国的穆斯林往往是逊尼派,而阿萨德政权是非逊尼派。
与此同时,英国也正在积极寻找退欧之后的新定位,并试图逐步减少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作为英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中国自然成为伦敦的不二之选。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两国2016年的双边贸易额为491亿美元,英国逆差244亿。
很多德国人从宗教角度讨论移民问题,不过他们只是利用宗教信仰这个话题将经济方面的担忧隐藏起来。因为据我所知,很多德国人平时在宗教信仰或民族文化方面并没有花多少心思,直到移民到来,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谁曾想,在2017年的今天,在普世价值盛行和自由开放的西方,“家乡”和“故园”正在成为新闻和政治的时髦词汇。在德国政坛,这个词汇不再是保守政党的专利,连左翼政党(譬如绿党)也开始强调“乡情”了。
德国人相信,他们至今对新科技持怀疑态度,是出于对纳粹滥用技术发动战争这一历史事实的顾忌。当涉及个人数据保护、维护隐私等层面,德国人也对国家权力机关高度敏感。敏感度高到大部分德国人至今仍反对在护照上留下指纹。
财阀、政权和媒体三权分立的状态下,很难解决目前法国面临的危机,比如难民和非法移民。社会已经承受不了大批的难民进来,但是大财团欢迎非法移民和难民,因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和中国等国家竞争。
94岁高龄的亨利·基辛格,如今他已早成为美国的神谕者。传说中古希腊女祭司皮媞亚要先吸入麻痹气体才能说出神谕,基辛格的话有时也玄乎其玄,他含糊的德国法兰克口音,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低沉了。
对“摸底”磋商破产的原因,德国四党事后在各种不同场合均有各自的阐述。只是,这些说辞中的“官样文章”太多,并不能完全为选民解惑。笔者认为,“大联合政府”难以顺利成型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应在人性层面寻找。
中国和中东欧16国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愈加密切,涉及的不乏核电站、铁路和列车这样的“大件”。但是,总理在会晤中也特别强调了“要从中东欧国家进口更多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中的大部分与中国老百姓的餐桌息息相关。
法国有一说法train de vie,生活排场,比方说达到某种收入,就可以开宝马、去歌剧院、住五星宾馆。中国人很难体会,因为我们几十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宝马降到夏利的那种感觉,我们体会不到,但法国人体会深刻。
让中国站着,中国不高兴,看上去是面子问题,其实显示了中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底线:既然规则在那里,那么大家都要遵守,不能耍无赖;你们这次无赖了,就会有下一次。中国是想把这种耍无赖,扼杀在类似“反倾销”的经济活动中。
中国一位副国级领导访问法国,出行有摩托车开道。在准备回国往机场开时,由于堵车车队停下,居然有两辆摩托车冲过来,砸玻璃窗抢了包就走。假如欧洲某国副总统在中国被抢,是不是会成为全世界头条?但是我们不报,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