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议会同意承认巴勒斯坦国 哈马斯或不再是恐怖组织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4-12-18 09:08

巴勒斯坦建国26年后,欧洲主要国家终于开始争先恐后地承认。瑞典于10月率先承认巴勒斯坦,英国国会、西班牙国会随后跟进。法国议会于12月2日投票通过决议,要求法国政府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近几个月来,欧盟主要国家在巴勒斯坦国问题上的“连锁行动”,让国际社会再度将目光投向被“伊斯兰国”等中东诸多热点问题所遮盖的巴以问题。据外媒报道,欧洲议会17日同意承认巴勒斯坦国。但欧洲国家此举引发以色列不满,以方声称,这会对中东和平进程造成伤害。

17日,欧洲议会以498票赞成、88票反对、11票弃权批准一项关于必须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议。决议还指出,必须重启巴以和谈。此外,欧盟普通法院当天宣布将哈马斯从恐怖组织名单中删除,但将继续维持对该组织冻结资产的制裁。

巴勒斯坦自1988年宣布建国以来,一直寻求获得国际社会承认,迄今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的承认。在东欧和地中海地区,已经有7个欧盟成员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拒绝承认。

西班牙议会11月18日晚以319票赞同、2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要求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议草案。

星期三早些时候,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欧盟将其从恐怖组织名单中删除表示欢迎,称欧洲法院的判决是“纠正不公平”。欧盟普通法院称做出这一判决的理由是, 2001年哈马斯被列入恐怖组织是根据媒体和互联网上发表的消息,而不是根据对政府主管机关研究和确认过的行动的分析。法院还坚持冻结哈马斯的资产三个月,以待欧盟进一步做出决定。

欧盟委员会表示,该法院的决定不代表欧盟国家的政治决定,欧盟机构将认真研究司法规则,并将采取上诉等措施,争取维持将哈马斯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对于欧盟普通法院的决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强烈不满,并希望欧盟继续将哈马斯列入恐怖组织名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钮松指出,欧盟主要国家在承认巴勒斯坦国问题上的“争先恐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究其因:

首先,这与欧盟长期以来的中东战略一脉相承。由于欧洲大陆与地中海东岸的阿拉伯沙姆地区和地中海南岸的阿拉伯马格里布地区毗邻,又由于历史上这些阿拉伯地区位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陆路与海路“丝绸之路”通道之上,其“欧洲后院”的战略地位对欧盟而言甚为重要。欧盟基于自身历史发展阶段和价值理念,逐步发展出一条在中东地区“经贸合作促进民主与人权,民主与人权促进和平与安全”的“民事”治理路径。欧盟早在1997年便将巴勒斯坦纳入《欧洲-地中海临时联系国协定》经贸合作与援助框架下,近年更是积极支持后阿拉法特时代的巴勒斯坦民主化进程,力图促进哈马斯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和解,并通过支付巴公务员工资等方式大力维持巴政府机构正常运转。

然而,随着巴以双边关系演变成以色列、巴民族权力机构治下约旦河西岸和哈马斯治下加沙地带的三边关系,巴以问题的解决愈发遥不可及。尤其“9·11”后,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阿拉伯之春”和“伊斯兰国”问题牵制了国际社会在中东的大量精力,甚至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热战不断,这些都偏离了欧盟在中东的治理路径。彻底支持巴以“两国方案”成为欧盟主要国家难以回避的最优选择,关乎欧盟中东战略的成败得失。

其次,这与北欧国家的和平主义特质及其在欧盟内部不断上升的影响力息息相关。瑞典成为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首个欧盟主要国家并非偶然,事实上挪威早在2007年便成为承认巴勒斯坦民族联合政府的唯一西方国家,2011年便考虑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而20世纪90年代开启中东和平的奥斯陆进程也发端于挪威,只是两次全民公投中止了挪威加入欧盟。

北欧国家几乎远离20世纪的世界主要战争以及战后东西方冲突,使得它们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有着独特的观察视角,备受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北欧学派”都是显著标志。北欧国家昔日在开启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了引导作用,当前在重启该进程中亦扮演着“领头羊”角色。

瑞典政府对巴以“两国方案”有着较多理论基础,瑞典前驻中东资深外交官莫斯伯格主持的巴以“并行国家”方案研究便得到了瑞典外交部大力支持。莫斯伯格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参加中东和平谈判进程,因此具有高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对巴以和平进程有着异于常人的思考,并得到官方和学界支持。

莫斯伯格综合他对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分析,极有创造力地提出了超越奥斯陆进程困境的“并行国家”理论,即某种超越以领土为核心的主权观下的两国方案,体现了具有和平主义传统的北欧国家对世界和平的冷静与审慎观察,以及对开创自北欧的奥斯陆进程的自我哲学反思。这实则体现了瑞典政学两界在巴勒斯坦国家地位问题上的良性互动,也说明了瑞典在承认巴勒斯坦国上“敢为天下先”的举措是多年深思熟虑的理性抉择。

最后,这反映了欧盟主要国家力图在欧盟内部形成某种主流示范效应,削弱中东欧新成员国在巴以问题上的话语权。加入欧盟前便已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七国大部分是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是过去的社会制度带来的历史遗产。苏东剧变后,原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上转型之路,为了彻底倒向西方并与社会主义经历决裂,它们刻意表现出的激进内政外交政策都在欧盟内部更具煽动性,其中也包括对巴勒斯坦政策。

比如捷克,现已是北约和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状况在原中东欧国家乃至欧盟内部均居较好水平,首位民选总统哈维尔的民主与人权思想仍是捷克政治的重要遗产,甚至在欧洲政治中,捷克也因其威名而受到重视。捷克对巴勒斯坦的激进主义极为不满,在巴以关系中公开偏向以色列,2002年就曾宣布巴勒斯坦驻捷克大使为不受欢迎的人并限期离境。

2014年元旦,巴勒斯坦驻捷克大使贾迈勒被炸身亡事件在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大背景下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官邸内无意间暴露出的大批未向捷克政府登记的武器更是让此事件再起波澜,颇有“谍中谍”之感。这一事件为巴捷两国原本就矛盾丛生的外交关系增添变数,与捷克在东欧剧变尤其是成为欧盟成员国之后的外交转型有着巨大关联。

(综合《新民晚报》、中新网、俄罗斯之声等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宙斯
巴勒斯坦 以色列 欧洲 欧洲议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