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法国女星曾在颁奖典礼上朗诵《撒旦诗篇》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1-14 14:56

《查理周刊》事件,被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阮炜看作1988年拉什迪事件的延续。1988年,拉什迪的小说《撒旦诗篇》在英国出版,对先知穆罕默德肆无忌惮地嘲弄激怒穆斯林上街示威、焚书,进而发展到悬赏诛杀书商和译者,事件升级导致伊英两国断交。而这起事件中,同样出现了法国人的身影:与苏菲·玛索齐名、曾5次封后凯撒奖的法国“女神”伊莎贝尔·阿佳妮,在1989年凯撒奖颁奖典礼奖台上朗读了《撒旦诗篇》中的句子,以声援这位因批评伊斯兰教而被伊朗领袖霍梅尼全球追杀的作家。

阿佳妮在89年凯撒“封后”时致辞,当场朗读了一段《凯撒诗篇》

那一年,因《罗丹的情人》中对才情汹涌的女主角出色的演绎,阿佳妮已是第三次领取这一法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当时32岁的阿佳妮用难以置信的精神控制力抵御着法国媒体炮制的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包括她已罹患艾滋病,不久于世——最终完成了这部仅耗资140万美元的低成本艺术电影。

1990年代初,阿佳妮一度从影坛消失,隐居瑞士,拒绝传媒采访。直到1993年《激情佳人》,阿佳妮才又回来观众面前,在1994年,她推出了当时法国影坛耗资最巨的一部古装片《玛戈皇后》,因该片她获得了第四个凯撒奖。

在阿佳妮躲起来的日子中,《撒旦诗篇》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袭受伤甚至身亡。根据维基百科上的公开资料,1991年7月3日,意大利文版翻译在米兰遇刺重伤;1991年7月11日,日文版翻译五十岚一遇刺身亡,他的尸体在筑波大学办公室被发现;1993年7月2日,土耳其文版翻译在土耳其锡瓦斯下榻的旅馆遭到暴民纵火,37人死亡;1993年10月,一位挪威版出版商在奥斯陆遭枪击三次,但幸存。

阿佳妮不怕死的勇气来自哪里?虽然没有媒体采访,但从她的生平轨迹中却可以发现,她身上背负着怎样沉重的思想冲突与文化碰撞。

1955年6月27日,伊莎贝尔·阿佳妮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小镇,阿佳妮的母亲是德国人奥古斯塔,父亲是阿尔及利亚人穆罕默德·谢里夫·阿佳尼。阿尔及利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国旗上的新月和五角星是这个穆斯林国家的象征。穆罕默德一直在加油站做加油工,直到去世。阿佳妮孝顺父亲,在学校里也是个好学生,12岁的阿佳妮因为说过要当一名为孩子主持正义的法官,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照片或影片,阿佳妮的公共形象中没有丝毫穆斯林色彩

由于殖民历史,许多北非穆斯林裔进入法国社会,甚至成为法国的文体明星,比如著名球星齐达内、本泽马、纳斯里、本阿尔法,影星莱拉·贝蒂等等。另外,法国球星里贝里和阿比达尔的妻子也是阿尔及利亚穆斯林后代,阿比达尔的妻子还是法国的电视主持人,里贝里则在婚后皈依了伊斯兰教。两位球星的妻子平时穿着性感、时尚,在法国,融入了西方生活方式的穆斯林女性纷纷放弃自己作为穆斯林的符号——摘下面纱、脱下头巾和长衣。

1986年10月,阿佳妮对《环球》杂志公开了她的阿拉伯名字——雅斯米娜。她还曾在采访时谈到自己的穆斯林裔身份,说她总觉得自己是个阿拉伯人。1988年11月,她出现在阿尔及尔一所大学的的讲台上,为那些争取权利而斗争的人们大声疾呼。她还告诉《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我不是作为阿尔及利亚人的女儿去阿尔及尔,而是以法国电影演员的身份去那儿的。”过去她曾高呼:“我阿佳妮是阿尔及利亚人!”现在则反复重申:“我阿佳妮是法国人!”正是这样,人们才会忽而像崇拜女神似的崇拜她,忽而又如诅咒女巫一样的诅咒她。

2010年4月底,南非世界杯前,法国国家队爆出一桩惊天性丑闻,里贝里、本泽马等三名法国国脚涉嫌嫖娼雏妓,而女主角是出生于穆斯林家庭,当时未满18周岁的扎西娅。扎西娅在10岁时就和母亲一起从阿尔及利亚来到了法国巴黎,事后扎西娅成为了法国时尚届的新宠,多次出现在《名利场》、《时尚》等世界知名时尚杂志上,阿佳妮对她很有好感,还计划为她拍摄纪录片。

2010年2月27日,在巴黎,阿佳妮又一次获得了恺撒奖。让她获奖的影片《裙角飞扬的日子》是一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片子。在一所校规极为严肃刻板的学校里,校长以会引起学生非分妄想为理由,禁止女教师和学生穿裙装上课。阿佳妮扮演的女教师索菲亚,冲破校规带头换上裙装,却在课堂上遭到大部分由少数族裔——阿尔及利亚穆斯林移民——组成的男学生的攻击。为了让这些坏小子们继续学习知识,索菲亚抢过学生的枪械维持课堂秩序。然而两个学生的械斗最终导致其中一人死亡,这引起了校方、警方、媒体和学生家长等各方关注,但所有人只关心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使局面渐趋失控。最终,一次枪械走火让为了保护学生免于受伤的索菲亚不幸丧命。

作为阿尔及利亚移民后代的阿佳妮,出色地诠释了今日法国校园中的种族歧视冲突。在《查理周刊》事件后,重新观看这部电影,让人不禁回想起她朗读《撒旦诗篇》的那一天。

尽管缺乏世界性影响的“大片”,中外媒体都将阿佳妮视作今天法国精神的重要代表。

“如果你询问任何70年代末的法国电影人,谁将在20世纪末成为法国最具标志性、最伟大的女演员,几乎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伊莎贝尔·阿佳妮的名字。”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米克·拉萨里在《真实之美——好莱坞能从当代法国电影演员身上学到什么》一文中这样写道。

阿佳妮登上《三联生活周刊》封面(资料图片)

阿佳妮在中国的粉丝也为数不少,《三联生活周刊》去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以阿佳妮为封面代表“法范儿”,将她列为法国文化精神的50个代表性角色之一。

在西方媒体为是否转载《查理周刊》的漫画而精分的时候,他们不该忘记,除了运用丑化讽刺的艺术,还可以举起这位以自己的方式斗争着的女神形象。

责任编辑:赵岳行
巴黎杂志社恐袭 穆斯林 撒旦 女演员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