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梅姨”这个称呼,英国媒体脑洞堪比黑洞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2-02 16:04

【文/观察者网 唐莎莎】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梅姨”这个称号却意外刷屏英国媒体。当特蕾莎·梅被告知这个昵称时,表示非常荣幸,并连说三次“谢谢”。不过,英国媒体就没那么淡定了,对这个称呼背后的含义进行了五花八门的诠释,其脑洞堪比黑洞……

特蕾莎·梅自1月31日起开启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这也是她担任首相以来的首次正式访华。央视新闻2月1日消息,当晚,特蕾莎·梅在中国银行接受水均益专访。当被告知在中国的外号是“梅姨”时,她表示非常荣幸,并连说了三次“谢谢”。

不过,英国媒体的反应可远比特蕾莎·梅来得“凶猛”。

BBC报道截图

BBC(英国广播公司)31日的标题是“中国媒体热烈欢迎‘梅姨’的到来”,并配了一张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截图。乍看之下,挺正常的。然后,文章一开头就跑偏了,“这个亲切的称呼通常都是用于北京的关键盟友”。

BBC表示,官方媒体在介绍外国政要时,一般都会使用正式的称呼,所以“梅姨”这个昵称非常值得注意。报道说“姨”这个称呼意味着特蕾莎·梅在中国受到极大的尊敬,还划重点称,连新华网和CCTV这样的官方媒体都称“‘梅姨’来了”。看来BBC确实对中国新媒体的风格存在误解。

《每日邮报》的戏就更多了。不仅将中国社交媒体使用者对“梅姨”的态度描述为“疯狂”,还表示她的丈夫菲利普被夸奖“非常帅气”,以及手提奶粉的“神秘男子”的意外走红。同时,报道中也强调这个绰号“通常只用于中国的关键盟友”。

《每日邮报》报道截图

报道中提到,一家中国媒体在微博上对“梅姨”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最右这位手里提的是什么”甚至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点到名的,请自行对号入座。

《泰晤士报》则属于比较不那么大惊小怪的“务实派”,只说这个绰号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特蕾莎·梅的喜爱。

《泰晤士报》报道截图

相比之下,《独立报》的误会最深,竟然在标题上写着“特蕾莎•梅访华期间,中国人开始称她‘梅姨’”。“开始”?可是,英国首相还是卡梅伦的时候,特蕾莎·梅的这一称号差不多就广为流传了……

《独立报》报道截图

而副标题作出的解释也让人啼笑皆非。“这么叫的原因是,在英国代表团访问中国的银行时,可以增加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带来10亿英镑(约人民币90亿元)投资的可能性。”看来,中国网友低估了自己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不过,“梅姨”此番访华确实收获颇丰。昨天(1日),商务部发言人高峰透露,中英双方预计将签署90亿英镑(约人民币806亿元)的商业协议,涉及“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农业、科技等领域,双方还同意共同建设,雄安金融科技城和青岛中英创新产业园。

当天国开行与渣打银行签署了100亿元人民币 “一带一路”项目授信贷款谅解备忘录,渣打银行正式获批熊猫债承销商资格。

特蕾莎·梅偕丈夫菲利普同游故宫 图自视觉中国

1月31日特蕾莎抵达武汉之际宣布了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将此前已展开的双方数学老师交换交流计划进一步拓展至2020年,在未来两年内继续派遣200名英国数学老师来华交流学习;中英双方在学前教育方面共同启动人员培训;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以及在中国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

预计这些项目将为英国方面创造800个就业机会,市场总价值达5.5亿英镑(约人民币49亿元)。

英国媒体称,特雷莎·梅此次访华,随行人员超过50人,且都是英国商业、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这也是她历次出访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此外,就连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首相丈夫菲利普也将一起前往中国,足见英国政府对此次访华行程的重视。

特蕾莎·梅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随着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也将眼光进一步投向世界,而中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希望中英两国进一步发展在贸易、商务和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交往。同时,她强调“现在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周千千
特蕾莎 英国 英国经济 中英 英媒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