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写了篇关于珍珠奶茶的文章,为何遭到美国网友炮轰?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7-08-19 14:38

来自台湾的珍珠奶茶在欧美已经屡见不鲜,而近日《纽约时报》一篇关于珍珠奶茶的文章,点燃了读者的怒火。

8月1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由美国特约记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写的文章,名为《你的茶里有小珠子吗?它们本来就在那》(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文章以纽约曼哈顿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奶茶连锁店为切入点,介绍了当下奶茶的潮流趋势。

作者在标题中用以“Blobs”来形容珍珠,而该字在俗语中也能够解读成“错误”、“污点”。文章称,珍珠奶茶是“刚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亚洲舶来品”,“一种来自远东的古怪混合物……在几年前被冲上了美国海岸”,并称“这股异国潮流正在挫败美国主流”。

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读者排山倒海的批评。

华人网友对此报道骂声一片,批评《纽约时报》“大概没有亚裔”,一般亚裔只要听到“Bubble”或“Boba”,就知道是珍珠,但纽约时报却用带有偏见的“Blob”来描述。而且,文章还忽视了珍珠奶茶早已在美国流行了近20年的事实,一名网友在Twitter上嘲讽说:“纽约时报,你们到现在才发现珍珠奶茶的存在吗?”

另外,文中暗示了白人才是美国的“主流”文化,而那些和白人文化不同的食物与习俗则是“小众”和“外来者”,这样的说法令读者难以接受。

再者,文中用了“远东”(the Far East)这个带有殖民色彩的字汇,更是让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觉得被冒犯。

因此,有的读者直接将有争议的句子标注为“种族相关”并举报;

有的读者表示,《纽约时报》的文章就像是发表在1999年,建议《纽约时报》报道食物的小编可以多交一些亚洲朋友。

同行也看不下去了,《洛杉矶时报》记者Frank Shyong‏在Twitter上写道:《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除了让人好笑的过时和令人惊讶的愚蠢外,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多元新闻编辑室。

《纽约时报》撰文回应

在遭到读者围剿后,《纽约时报》商业编辑波洛克(Ellen Pollock)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读者因为珍珠奶茶骂我们,他们是对的》(Our Readers Call Us Out Over Bubble Tea. They Are Right)的文章来响应读者。

文章写道:“读者的抱怨有理,如果可以重来,我们希望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处理这个主题。”他补充道:“这篇文章虽然在写珍珠奶茶事业在美国扩张,但不可否认的是珍珠奶茶存在已久,我们很后悔文中原本使用的某些字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们也根据这些建议修改了。”

随后,《纽约时报》把标题换成了《珍珠奶茶,挚爱小众走向美国主流》(Bubble Tea, Long aNiche Favorite, Goes Mainstream in the US),最后换成了《珍珠奶茶盛行,店家数量持续增长》(Bubble Tea Purveyors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Drink’s Popularity)。

《纽约时报》多次因美食报道引发争议

这次的珍珠奶茶文章并非《纽约时报》第一次因为文化敏感度过低而备受争议。过去,《纽约时报》关于日本拉面、韩国料理、越南三明治等“异国食物”的文章也曾多次引起读者反感。

QUARTZ网站整理了一份《纽约时报》近年来引起争议的美食报道:

食物:拉面

出现时间:18世纪的日本

报道时间:2004年

引用原文:“拉面?你是说那个装在塑料袋里的干燥面条和粉末状的汤?”

食物:韩国料理

出现时间:很久很久以前

报道时间:1999年

引用原文:“泡菜,韩国料理的灵魂食物,纽约人大多在沙拉店见过它。”

食物:越南三明治

出现时间:1950年左右的越南

报道时间:2009年

引用原文:“它们很有故事,口味丰富又充满矛盾感,让其他任何三明治都黯然失色。”

食物:越南米粉Pho

出现时间;19世纪

报道时间:2003年

引用原文:“社会历史学家Huu Hgoc认为,越南米粉是全国为自主权奋斗的象征: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当抵抗法国和美国的战争陷入困境时,越南人一直通过制作和享用米粉这一民族原创食物,来表达自我。”

QUARTZ网站表示,《纽约时报》真正的问题不在报道来自不同文化的食物,而在于作者──尤其是白人作者──执笔时企图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Columbusing)的视角去撰文,而且还用奇怪和带有异国风情的角度描绘这些食物,想要避免这种情况,他们真的需要一个多元化的编辑团队。

责任编辑:高雪滢
纽约时报 美国 台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