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者》,德式盔总算是名副其实,终于看到了不是神剧的抗战片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26 08:06

光亭

光亭作者

军事历史研究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光亭】

9月22日上映的以淞沪会战宝山保卫战为背景的《捍卫者》,可以说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不是神剧的抗战片,虽然在服装和史实上还稍有瑕疵,但是情节设计人物刻画,都还算是相当不错了,值得点赞。

电影《捍卫者》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不是神剧的抗战片

德式盔总算是名副其实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众多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中,似乎德国M35钢盔就成了抗战国军的标志,不论是抗战早期还是后期,也不论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只要是国军就必定人手一顶德式盔。可能是因为M35德式盔外形确实很漂亮别致,容易吸引眼球,而且抗战时期的国军也确实曾经装备过。

但是国军装备德式盔是在1936年前后,虽说总共陆续进口了有将近40万顶,从数字上看并不少,但是和数百万中国军队的总兵力来看,比例并不大,当时也主要装备德式师和特种部队——当年的特种部队是指炮兵、工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而不是今天所说的突击队性质的特种部队。

而且随着德国和日本结盟,1938年之后德式盔的来源就完全断绝了,由于M35钢盔是用一整块钼钢薄板经过多次机械模具冲压成形,然后再对钢盔边缘进行卷轧,这种加工工艺在当时没有几个国家能掌握,中国根本无法自行生产,所以1938年之后德式盔就逐渐随着在战争中的损耗而在中国军队中消失,成建制部队装备几乎不可能再有了。

其他抗战剧中头戴德式盔的中国军人形象

而影片《捍卫者》表现的是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而且守卫宝山的是98师292旅583团3营,98师就是德式师,时间、部队都完全符合历史,所以影片中的国军都戴德式盔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只是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式盔只有左侧有青天白日徽,影片中则是左右两侧都有。

历史上中国军队配发的德式盔只有左侧有青天白日徽

请注意,德式盔右侧是没有青天白日徽的,而图2的道具上右侧也有,显然错了

应该说《捍卫者》在服装道具上还是下了点功夫,中国军队的军服基本没有大的BUG。日军军服历来是抗战片的重灾区,各种款式的军服混搭。《捍卫者》里的日军都是昭五式军服,也就是日军1930年之后开始配发的制式军服。日军的下一代军服九八式要到1938年开始配发部队,所以淞沪会战时期的日军肯定是昭五式军服,其特点就是立领,领章用颜色来区分军兵种,军衔是采用和肩膀垂直的纵向肩章。

不过《捍卫者》还是没能尽善尽美,在军帽上出了纰漏,日军都是戴着最著名的软式战斗帽。而昭五式军服配套的是大盖帽,鬼子兵最具标志性的战斗帽是九八式军服的制式军帽,要到1938年之后才大量出现。或许是日军戴战斗帽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捍卫者》也就未能免俗。

日军的昭五式军服立领和肩章,制式军帽应该是大盖帽

《捍卫者》中的日军,军服是昭五式,但军帽却是战斗帽,这样的混搭肯定是错的

德械师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强

戴德式盔的除了极少数部队外,绝大部分都是德式师,这也是中国军队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所以当年日军只要看是戴德式盔的部队就知道遇上硬茬了,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其实德式师或者说德械师都是后人起的俗你,当时并没有这样叫法,正式名称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调整师”,这是根据军事委员会1934年12月提出的整军方案,计划将全国军队分批整编,每期6到10个师,最终到1938年完成组建30个调整师和30个整理师。

调整师是第一步的简易编制,先成立教导总队作为标杆部队;整理师是下一步的加强编制,计划成立教导师作为整理师的标杆部队。

但是由于要达到整军的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采购装备,所以直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才刚刚完成了60个调整师,而且其中除了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还少了1个卫生队),其他调整师或多或少都比规定的编制缺少装备和单位。

就拿《捍卫者》中参加宝山保卫战的98师292旅583团3营来说,98师是第三批调整师,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时才刚刚开始整编,除了轻武器基本到位,师团队属火炮都还没有开始装备,和第一批的调整师还有相当距离。

德式师只是后人起的俗称,正式名称是调整师,是中国军队最精锐的部队

在影片《捍卫者》中姚子青提到自己一个营有4门迫击炮、16挺重机枪,按照调整师的编制规定,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每个步兵连配备9挺轻机枪(全营共27挺),机枪连则是6挺重机枪,迫击炮排是6门82毫米迫击炮。和影片中所说还是有些出入。

按照规定,调整师的每个步兵团编制1个装备6门20毫米机炮的炮排,每个师编制1个装备24门7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但实际上在60个调整师中,只有87师和88师编有炮兵营,其他58个师都根本没有!而第三批的20个师更是连每个步兵团编制里的炮排都没有!

而日军每个步兵中队(相当于连)虽然没有迫击炮,却编有9门掷弹筒;每个步兵大队(相当于加强营)编有1个装备3门75毫米步兵炮的炮兵小队;每个步兵联队(相当于加强团)编有1个装备12门75毫米步兵炮的炮兵中队、1个装备6门37毫米反坦克炮的反坦克炮中队和1个装备4门75毫米野炮的野炮中队;每个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编有1个装备48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各种火炮的野炮联队。

以调整师和日军常设四单位制挽马师团相比,兵力是1.3万人对2.2万人,步骑枪是约3500支对约6500支,轻机枪是324挺对432挺,重机枪是72挺对144挺,迫击炮(掷弹筒)是72门对162具;小口径炮是24门20毫米炮对24门37毫米炮;除了87师和88师编有24门榴弹炮,其他调整师都没有75毫米火炮,而日军每个师团则有72门75毫米步兵炮和64门75毫米榴弹炮。

也就是说,在步兵班排这两级单位,双方的武器还基本相当,但从连级单位开始,随着编制单位越大,重武器的差距就越大,尤其是大口径火炮方面,差距就急剧放大。而且日军在战时还常常会临时加强配属炮兵单位,那样火力上的对比就更为悬殊。

调整师的机枪班,在轻武器方面,中日两军差距还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调整师还是中国军队编制和装备最好的部队,其他很多部队甚至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例如川军和黔军一些部队,师级单位就只有区区几门60毫米迫击炮!所以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不得不以人力上的优势去弥补火力上的劣势,说白了就是用血肉之躯去和日军的炮火搏杀。通常情况下,防御作战要5:1的兵力优势,进攻或是野战更是要10:1的兵力优势,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淞沪会战中日军炮兵阵地,在抗战期间日军在炮兵火力上对中国军队占有压倒性优势

影片中3营给人印象最深的武器莫过于手榴弹了,这种长柄手榴弹是德制M24手榴弹,当时调整师每名士兵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手榴弹袋内,从当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弹袋除了两联装的,还有五联装,甚至八联装的。手榴弹袋有挂在胸前的,也有斜背在腰间的。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手榴弹是最有效的武器,首先手榴弹的距离也就三五十米,这样的距离能够有效抵消日军的炮火优势,基本上就是近战了。其次手榴弹投掷没什么技术难度,训练简单,对于普遍没有文化的中国军队基层士兵来说,这是最容易掌握的武器,一个新兵半天就能熟练掌握。

而且手榴弹制造简便,也是缺乏现代工业的中国能在战时不需外援大量生产。因此,在抗战中,手榴弹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日军的战史中经常可以看到手榴弹战的记载。

中国士兵投掷手榴弹的历史照片,他手持的就是M24手榴弹

和真实历史的差距

《捍卫者》在片头就说明是根据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的真实历史改编,8月23日,日本陆军的第3、第11师团分别在宝山南面的张华浜和宝山西北的川沙口登陆,中国军队之前围攻驻沪日军的态势就此逆转,转为抗击日军登陆部队的进攻,战局也进入了淞沪会战的第二阶段。

淞沪会战第二阶段作战示意图

宝山县城位于吴淞镇以北,紧邻长江,有公路与月浦、罗店、刘行、杨行等地相连,而且正处在日军两个师团的登陆场之间,对于屏障中国军队防线重点的罗店、大场以及割裂日军两个师团的联系,意义极大。

日军登陆时宝山守军只有56师的2个连,在日军猛攻下被迫撤出宝山县城。

24日,98师全力反击,一举收复狮子林、宝山和吴淞镇。姚子青率领的98师292旅583团3营也正是在这次反击中进入了宝山县城,随即开始担负宝山县城的防御。

影片中对这一史实也有反映,开始是由8营守备宝山县城,在危急关头,姚子青率3营赶到,击退了日军进攻,8营的残部由李大成指挥也并入了3营。

8月底,日军攻占罗店、吴淞镇,准备直趋月浦,但是狮子林、宝山一线的中国军队对日军侧背威胁很大,因此日军便决定先攻占狮子林、宝山,打通两个师团之间的联系。

9月1日,日军攻占狮子林;9月5日,日军攻占宝山以南的三官堂,宝山县城就此成为陷入重围的孤军。通常认为守备宝山的姚子青3营有六百人,还称之为六百壮士,而实际上根据调整师的编制规定,一个满编的步兵营总兵力为755人,3营此前没有经过大的作战,实有兵力应该在700人左右,再加上原来宝山守军的残部,很可能要接近800人。

9月5日中午,日军投入约2个大队的兵力在飞机、舰炮和坦克掩护下开始猛攻宝山县城,15时前后,日军在宝山东北的主攻方向就已经突破了3营的城郊阵地,而且在西门、南门也已经迂回到了城门附近,因此姚子青只能率部撤入城中。影片中姚子青在城郊出奇制胜,击退了日军,整整坚持了两天,这显然是艺术加工了。

《捍卫者》的剧照,影片还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影片中在击退了日军进攻后,还出现了一位龚副旅长来到宝山县城视察,并将姚子青要求增援的请求报告了方旅长,方旅长随即派出仅有预备队1个营增援宝山。

98师最早的前身是川军赖心辉的第22军,1930年中原大战后,赖心辉被免去军长职务,22军番号被撤消,所辖部队被改编为新编第11师、暂编第19旅和新编第7师,1931年,新11师被陈诚强行缴械改编,改称第59师,纳入了陈诚土木系。1933年3月,59师在围剿红军时大部被歼,98师就是在59师的残部基础上组建的,此时的98师各级军官基本都是黄埔生,可以算是纯正的土木系部队了。

师长夏楚中、副师长王甲本。下辖第292旅和294旅,其中第294旅旅长方靖,副旅长龚传文,这和影片中正好吻合,也有一些资料把姚子青所在的583团算到了方靖294旅的麾下,但实际上583团隶属于292旅,旅长吕国铨,副旅长陈集辉。

增援宝山在历史上也是事实,98师在接到姚子青的报告后,确实派预备队587团的1个营紧急驰援——587团是隶属294旅的,但这个营在增援途中遭到日军飞机的迟滞轰炸,不但人员伤亡惨重,而且时间也都大受耽搁,最终没能及时赶到。

姚子青率部退入城中,宝山县城的城墙是土墙,而且并不高大,对于有重炮和坦克的日军完全不是什么障碍,因此无法进行据城防御,只能依托城内建筑进行巷战。6日天亮后,日军先以炮火猛轰,并使用了大量硫磺弹,这点影片也真实反映了。随后日军冲入城内,姚子青在东门阵亡,激战至10时左右,宝山陷落。影片中将姚子青的结局描述为在巷战中牺牲,可能更符合史实。

80年代还残留的宝山城墙,可以看到并不高大

日军占领宝山县城在城头欢呼胜利,城墙上的缺口清晰可见

今天原来宝山县城已经基本荒弃,1996年在宝山区友谊路1号临江公园内宝山城墙的遗址处。人民政府设立了“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纪念碑。

姚子青牺牲处的纪念碑

当年国民政府的报道和宣传以及后来的正史都说3营除二等兵巍建巨一人外,全营其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在影片《捍卫者》中也安排了姚子青让自己的传令兵魏明扬带着小乞丐突围。但是日军战报和一些军官的回忆,当时3营有部分人从西门突围,日军进行了截击,并杀害了一些俘虏的官兵。

另外,根据对抗战史研究有很深造诣的胡博考证,3营的军官中至少就有上尉营附李贻谟、中尉连附康厚泽、少尉排长钟汉英和少尉排长杨镜秋等4人生还,因此3营全员殉国的说法更多地是出于弘扬舍身取义的浩荡正气和激励民心士气的宣传考量,这也无可厚非。

至于日军在宝山保卫战中的伤亡,大多数资料都语焉不详,没有明确的数字,有些则提到日军仅在巷战中就有200人阵亡。而根据日军战史,在宝山县城的作战中,全部阵亡还不到100人,即便损上负伤的,伤亡总数也不过400人左右。

有些人自然会认为日军肯定是大大缩水了伤亡数字,但是放到整个抗战时期的中日两军的伤亡对比来看,通常防御作战要以5:1的兵力优势,宝山之战姚子青的3营总共不到800人,却要抗击日军2个大队近千人的进攻,兵力对比上毫无优势可言,火力上的劣势就更加悬殊,又是后援断绝的孤军奋战,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还能取得差不多2:1的伤亡交换比——整个淞沪会战的双方伤亡交换比也要接近6:1,所以3营的战绩已经可以说是相当辉煌了。

要知道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正是以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牺牲之惨烈完全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哪有像抗战神剧里那样随随便便就能干掉成百上千的日军。

所以说《捍卫者》虽然还有些瑕疵,但却是近年来少有的不是神剧的抗战片,单冲这点,就应该支持,更要向那些在抗战战场上浴血奋战,献出了自己生命和鲜血的捍卫者,敬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荀越
淞沪之战 抗战 抗日战争 抗日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