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宁:20年90万,说说回归后的那些新香港人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7-01 10:40

黄博宁

黄博宁作者

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北京、香港、悉尼三地媒体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博宁】

一转眼,香港回归20年。1997年,香港人口650万,2017年,增长至737万,20年间增加了90万。有内地背景的新增人口,以来港方式计,可粗略分成三类。第一类,持单程证,来港与父母、子女或配偶团聚。第二类,读书来港,毕业留港,俗称“港漂”。第三种,通过优才、专才计划来港,包括海归及内地知名的体育和文艺界人士。香港本地媒体,喜欢统称这些人为“新香港人”。

单程证来港 融入最彻底

根据内地公安部政策,持单程证来港,有5种情况。包括夫妻团聚、子女来港照顾无依靠的父母、无依无靠的老人来港投奔亲属、无依无靠的儿童投奔亲戚以及继承遗产。1997年回归至今,每天有150个单程证配额,以每年新增4万人计,20年约80万。

单程证,顾名思义,是“有来无回”。以夫妻团聚方式为例,从领结婚证到配偶可以来港,需要约5年时间。一旦资格获批,申请人要注销内地身份证、户口及护照,申请香港身份证。居住满7年,可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资格申请公屋、居屋和生果金等福利。

根据港府2011年的数据统计,单程证人士有大专以上学历者16%,高中以上学历者28%,低于香港同类指标。他们中50.2%是自由职业者,即家庭主妇。在外工作的,大多在酒楼、茶餐厅、工厂、工地等场所。广东福建来的最多,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也不少,北方及江浙少见。

嫁港内地女子当义工,以“过来人”经验助新移民

一位50后,80年代从广东移民,很快生下一儿一女。现在儿子从事印刷业,女儿从事保险业。她退休前在九龙某大型商场担任保洁员。几年前,90多岁的先生在养老院终老。现在一家三口住在公屋中,月租不到3000,儿女每月交家用。她说,知足常乐,常回广东老家住住,得空去内地旅游,旅行团安排费用不高,就是享福了。

一位80后,21世纪初嫁来香港。先生是建筑工人。在香港“搬砖”工资不低,月入至少两万,秒杀一众有本科或硕士文凭的毕业生。“搬砖”也着实辛苦,不容易顾家。这位友人每天7点起来,做早饭,送小女儿到幼儿园,回家做家务,给老人张罗午饭,下午在麦当劳兼职,接小女儿回家,给一家人做晚饭,督促女儿写作业。晚上十点,才有个人时间。

还有一位川籍朋友,在成都当志愿者时,遇见了来做义工的港籍先生。两人结婚,她先到深圳工作,可先生家住港岛,两地往返辛苦。为了夫妻团聚,单程证还没有获批,她就申请探亲签证来港。由于没有香港身份证,她无法工作,靠学广东话、当义工、搞代购打发时间。她说,拿到身份证,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工作,脱离社会好几年,不能再耽搁了。

持单程证者是内地移民中最稳定的一群,也融入的最彻底。随着居港时间的增加,语言和生活习惯逐渐和“旧港人”趋同。回归以来,除了去年立法会,每次大型选举,泛民主派的得票率都下降2%至3%。根据得票结果推算,新移民约6成选票投建制派,4成投温和的泛民主派,与“旧港人”的倒四六,有一定差距。

十万港漂 香港新活力

“港漂”是最近十年,香港产生的新群体。“港漂”的说法衍生自“北漂”,指通过读书来港及毕业留港的人。1997年至2003年,港漂只有少数公费生。2003年,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学校向内地招收自费生。2008年,又允许非本地毕业生无条件逗留一年,以便找工作。那之后,每年有1至2万内地生进入香港。截至2015年底,5万多名毕业生申请逗留签证。现在生活在香港的“港漂”约15万。

港漂在香港

港漂来来回回,流动率高。到底有多少港漂变成港人,港府入境处没有数据。结合坊间讨论以及实际感受,毕业就回去的,大概一半;工作两三年回去的,又有一半;满7年之前,再走一部分;最后换永居的,大概20%。十多年前,还没有开放自费生来港时,“老港漂”的去留比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港漂们年轻,最资深也是80后,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完成了高中或大学教育才来港。他们绝大多数认可内地的发展模式,对国家、对自己有足够自信,又能吸取香港的多元文化和思想。分布在金融、法律、商贸、建筑、传媒等领域。无论从学历、职业素养、进取意识上看,都有相当可能成为香港社会的中上层。

初到香港,很多人不习惯粤式饮食,想念家乡的味道。想念不如行动,“内地学生重镇”之称的红磡,现在有四川冒菜、陕西凉皮、麻辣火锅、烤鱼等人气小店,这些都是港漂创业而来。也有人看准其他市场,如香港本没有职业摄影机构,一位籍贯浙江的80后,先在深圳试水,2年之内开了四家店。香港沙田的科技园,有技术领域创业的案例。得益于优越的营商制度,不少第一个“吃螃蟹”的港漂,都迎来了事业和物质的双丰收。

港漂也有烦恼。首先是广东话。开放自费读书之后,内地生组织迅速壮大,港人的普通话水平又快速进步。现在即便在港读本科,毕业也未必能讲粤语,更不用说只有一年学制的研究生。很多人普通话畅行香港,就如当年英国人只讲英语。这样生活不是问题,但地气就少了点,融入也更难。

其次是环境。香港路窄,起伏不平,左右蜿蜒,走在街上,常被建筑遮挡视线,觉得视野狭窄,看不到远方。房屋难题也让人不知如何安身立命。港漂大军中,男女比例1:3,愿意找本地人的不多。如果收入不足以买房,又解决不了个人问题,想留也很难留下。

最后是归属感。港漂回到内地生活圈子,常不知朋友的笑点在哪里。广东籍港漂即便语言无碍,和当地人也不全一样。港漂到底是哪边?讨论了很久,大致有个共识:港漂就是港漂,既尊重在内地的过去,也尊重现居的香港。重要的是,要在内地朋友唱衰香港时,为香港解释,也要在香港朋友散播对内地的偏见时,作出澄清。帮助沟通两地,消除百多年的隔阂。

曾有研究者指出,香港社会长期受“难民思维”主导。50年代到80年代的移民,或多或少对内地有心结。港漂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原有移民的思想构成和地理分布。这一群体的壮大和成长,有机会从根本上帮助香港完成人心的回归。

优才专才 高大上人士

除了传统移民和港漂,港府还有“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以及“资本投资入境计划(2015年初取消)”。截止2015年底,超过11万人通过上述途径来港。

优才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每年1000名额,获批即可获香港身份证,不需要工作担保。不知什么原因,实际申请人数很少,远达不到配额。很多家喻户晓的人士,就是通过优才计划入港。如奥运冠军伏明霞、郭晶晶、李小龙,钢琴王子李云迪、朗朗,演员汤唯、章子怡、孙俪、胡军、李冰冰等。明星成港人,多看中香港的国际化、制度透明、购物方便、护照好用,发展重心还在内地。其他在港定居人士,主要来自金融和信息技术领域。

很多明星都是通过优才计划入港,图为汤唯

内地专才计划,其实是一种工作签证。大量海归,或有外企及有国际工作经历的人,通过该计划来港。根据海外学人联合会统计,2006年持工作签证来港的1125人,2010年上升至5118人,集中在互联网、金融、法律、科技领域。“优才”和“专才”,价值取向与“港漂”接近。由于没有在港求学的经历,流动性更大,更愿意把香港看成人生的一站。

一位朋友,籍贯上海,本科毕业去新加坡工作,随公司调动来到香港,至今5年。对于香港的永居,她举棋不定,因为一旦申请,就面临注销内地身份的难题。所以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可以随时离开。

另外一位朋友,原先在北京工作,通过层层选拔来港,成为公司第一个内地人。她看中公司提供的出差和游历机会,如果能在港找到另一半,就稳定下来。不然,计划去美国或新加坡定居。

还有一位,在金融机构工作,月薪诱人,孩子在国际学校上学。他说,香港是个好地方,可如果明天要走,没问题,感谢香港几年的照顾,马上可以打包行李。

也有想留下来的专才。一位在圈内小有名气的朋友,2010年英国研究生毕业来港,任职于律师行,不仅活跃在专业领域,也是社团的积极分子,选举中为建制阵营拉票。尽管广东话不算太灵光,但他的感情已经投入香港社会,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展建言献策,获评十大杰出新香港青年。问他,马上7年到了会换领永居吗?他有点犹豫,因为换领要注销内地户口,多少有些舍不得。

港漂也有相同的顾虑。喜欢香港,对香港有感情,可也不愿意放弃内地身份。圈子里有句戏言,一旦拿了“回乡证”,故乡就再也回不去。很多人都幻想有朝一日,国家可以放宽政策,有换领回乡证不再需要注销内地户口的一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香港 香港回归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