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宁:漂在香港,最终选择了卖保险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7-08 08:45

黄博宁

黄博宁作者

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北京、香港、悉尼三地媒体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博宁】

最近几年,卖保险的港漂呈几何级数上升。作为一名资历不深不浅的港漂,笔者身边至少几十个人在卖保险。这些人每天早晚必到朋友圈报到,勤快的一天能刷20条。一张客户理赔单,恨不得每个人都能发一遍。

说来道去,他们在反复传达两层意思。第一,必要性。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保险无法阻止事情发生,可万一真发生,有金钱补偿也是万幸。第二,重要性。如今国人管理财富,不单是存钱或消费。投资保险不仅有不错的回报,也可以对养老及身后事做出安排。

与内地比起来,香港保险有不能否认的优势。以内地人最常买的重疾险为例:同样的险种,同一间公司,香港的保费可以便宜两到三成,且核保严、理赔快,条件宽泛。对于这点,内地明星、富商显贵、中产群体已经用脚投票。每到双休和节假日,香港保险公司外总是人挨人、人挤人,买保险竟然能和买包一样,在门口排起长队。

网上流传的香港保险优势

市场需求催生了庞大的业务员队伍。香港已经回归20年,熟悉两地文化的港漂,显然更能照顾内地顾客的内心感受。且时下内地人均持有保单数量远低于国际,港漂入行同时在激活身后的熟人队伍。因此各大保险公司都开出优厚的条件争抢港漂。

大概五年前,这个群体还不是那么庞大,那么惹人注意。可不知不觉间,IT工程师、银行职员、会计师、精算师、医学博士、电视台主持人纷纷转行。明明昨天还在晒工作,今天就变身保险从业人员。究竟是什么特别的魅力,让保险“通吃”各行各业精英?

答案很简单,赚钱。

香港社会这些年来,经济民生改善情况不尽理想,产业结构过分集中,工资涨幅远跑不过物价,已不是秘密。蓬勃发展的无非是自由行带来的旅游和零售业。说起来保险业还算是难得发展的“高端产业”。

香港传统社会结构中,爬到社会金字塔的顶尖,从事高端的科研行业,成为执业医生或律师,薪水大概是10万港币。虽然不少,可如果拖家带口,并不算富裕。入职几年、从事一般行业的港漂,月收入2、3万港币,“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尚可,如果有家庭开销,也是捉襟见肘。若投身保险,几年内实现财务自由,并非远不可及。

到底卖保险能挣多少钱?

每家保险公司的佣金及奖励政策不一样、每个险种的提成也不一样。不过据多位内人士透露,保单的平均佣金是35%,新入行者还有额外奖励。一年业绩额达到100万,算上奖金及其他收益,年收入可达40至60万港币。

一位原来在银行上班的人士告诉笔者,现在做保险,时间安排自由,可以几天不出门,只要每月能开一两张单,就能挣得和原来差不多。且销售行业和业绩挂钩,卖的多挣的多,挣的多奖的多,催生的欲望永无止境。这口子一旦打开,只要在行业还能混下去,很难再去领原来的固定薪水。

如果说年业绩百万,收入几十万,是不错的起步。那么真正“混出来”的人,远不止此。在香港公开的招募会上,有经纪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毕业后做学校的助教、行政助理,觉得没意思。转行不过2年时间,原来的年薪已经成了现在的税金。

还有更资深的人士向新进者“传道受业”时说,常有客户问,“我今天找你买了保险,明天你不做了怎么办?”答曰,在这个行业做长了,什么稀奇事、不幸的事都见过,现在每年给自己交的保单金额就有100多万。如果不在保险行业做了,我每年怎么还可能交得起这么高金额的保单?

让港漂们去卖保险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这几年香港的普通话越来越流行,在香港学习几年,也未见得能说一口粤语。而香港能提供较高薪水的公司或行业,通常对语言都有较高的要求。如在港考公务员,第一条就是通两文三语。

所谓“通”,不一定要非常标准或地道,但至少要求表达流利、书写规范。内地普遍接受中文教育长大的学生们,大多只有普通话是一桶水,粤语和英语都有待提升。而保险行业,不会挑港漂们语言上的劣势,反正是做内地市场和熟人买卖。

坊间一直质疑:港漂是高学历者,支付不菲学费深造,学成不用专业知识,在保险业不亦乐乎,是对知识的极大侮辱和亵渎。批评者从社会培养成本出发,“痛心疾首”之情可以理解。可一边是高企的房价和物价,一边是无限的欲望,前者一推,后者一拉,人就动摇了。有些入行较早的人前几年还遮遮掩掩,取得了经济上的丰收之后,便高调组建团队,大晒日常参加的高端讲座及名包名袋,分享人生的“成功心得”。

业内人士说,2015、2016年是保险行业最滋润的两年:国内同胞的钱包越来越阔,国家的政策也还算宽松。那两年,似乎是人人业绩都能达到百万。201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防止资产流失,经纪人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加上新入行的人众多,保险公司开始对业务员有业绩要求,达不到标准的就被清洗出去。不过这两年,保险公司依然花大力气在校园宣传,把目标精准度定在刚来港就读、只要一两年就能毕业的研究生。

另一边厢,想捞挣快钱的人多了,原来几乎想进就进的行业,现在也要搞得几轮面试。没有博士头衔、没有过硬的职业背景,还进不了“重点培养”计划。圈内也感叹:还是老话说得好,要第一个吃螃蟹,一旦闯出了路子,竞争就越来越激烈。

港漂也不是都经受不住“诱惑”。“钱”景可观固然是都看到的,沉默的大多数总有:终究不是“正经行业”、发展“不可持续”、以后还要回内地、卖不出去怎么办等等顾虑。

如何能让保险热降温?两条路。

第一,是放宽内地保险行业的市场准入,与国际接轨。什么时候内地保险的性价比和香港一样,什么时候香港的保险就不再吃香。第二,是解决香港产业空心化问题,用坚实的经济增长,拉动工资涨幅。

前一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的博鳌论坛已经给了相关的说法。未来内地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不过具体的时间表尚不明确。后一条已经说了有些年头,实现起来谈何容易。

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香港保险对内地还有比较优势,港漂还会一个个跳入“险”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小婷
香港 保险 保险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将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