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榨菜哥”黄世聪:都知道台湾政论节目是娱乐啦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8-23 17:32

黄世聪

黄世聪作者

台湾知名财经评论员,“榨菜哥”

近日,在台湾著名谈话节目《关键时刻》节目中,财经专家黄世聪谈到中美贸易战对大陆影响时,说到“大陆人吃泡面一定要配榨菜,但最近一段时间他们连榨菜都吃不起了……”在大陆引起热议,“台湾节目称大陆吃不起榨菜”话题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后来黄世聪自嘲“榨菜哥”,更是在脸书上晒出地址,直接向大家“求榨菜”。不久后,他收到了大陆寄来的两箱榨菜,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分享了这份来自大陆的“礼物”。观察者网专访“榨菜哥”,聊聊他对突然在大陆走红的看法。

【采访/观察者网 王雅妮】

知道走红吓一跳,大陆网民的声音很大

观察者网:“榨菜”这段视频后来在大陆大火,您有没有感到很意外?

黄世聪:其实蛮意外的,因为我应该是在礼拜三(8月7日)晚上的节目讲的,到礼拜四、礼拜五的时候,很多朋友一直传简讯或是告诉我说,你现在在大陆火红,你的视频在中国大陆点击率很高。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在节目上讲的榨菜论,引起中国大陆民众那么多的讨论,有人调侃也有人批评,我才知道事情有这么大啊,真的蛮出乎我意料的。

我看到的时候,其实第一反应还蛮惊讶,并且有点担心这样的状况,但是后来经过仔细沟通,我也表达了一些建议,包括念错字(涪fu陵榨菜)或者说大家可能不认同我的看法,我们可能不够了解。在沟通之后,网友给我的反馈也都还不错,过去大家可能认为说中国大陆网友会很凶悍,或者是什么。我觉得如果互相能够好好理性地沟通,也不是大家过去想象中那个样子。

黄世聪在节目中谈到大陆民众吃不起榨菜,图片来源:台湾节目截图

观察者网:您的朋友们都喜欢吃这个榨菜吗?

黄世聪:我吃过的朋友都觉得还不错,而且还有人跟我要第二次,说你赶快送过来。借由这样的事件,你可以发现台湾民众或者我的朋友们,其实他们对榨菜是什么还蛮有兴趣的,想吃吃看。所以我才说,两岸双方有非常多共同点,可以用什么东西串起来,比如榨菜,只是你可能平常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有很多共同点,可以互相沟通,那就会化解非常多的误解。

观察者网:“榨菜事件”之后,很多大陆网友也都是把它当作一个网络段子来看待,您是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娱乐化的调侃,还是说有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在事情发酵阶段,您是什么样的心态?

黄世聪:应该这样说,以在台湾来讲的话,我们讲了很多话,常常也会被民众批评或是攻击。因为台湾的媒体骂人是不分人的,蓝的我们也批,绿的也批。反正在台湾电视台好像是最大,他想骂谁就骂谁。当然我们骂了别人之后,也会有很多人来骂我们。所以在台湾,大家会把电视里的很多说法就当成是一个娱乐,或者说看戏的成分比较多。

以电视台本身来讲,除了提供给这些阅听者讯息之外,某种程度也要肩负一些娱乐功能。譬如说像政治新闻或者财经新闻,有时候会很生硬,如果我们借由讲故事或者讲这个人的状况,或者通过一些比较生活化的方式来讲述事情时,可能阅听者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台湾的电视台通常不会讲的非常深入,他们可能用一些调侃或者说比较有梗的方式去呈现新闻,这是台湾的生态。所以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节目的话,在台湾会经常被骂,我们也习惯了,常常是被骂来骂去。

只是因为中国大陆的民众太多,所以这个声量超级大,所以我才说我被吓一跳。其实我觉得中国大陆网友的批评,也不见得会比台湾网友更加尖酸刻薄,台湾网友有时候也蛮激进,台湾、大陆都有这种人,只是说因为大陆的人数很多,所以声量显得特别大。

至于说有没有心理接受的过程,当然会有,建设的过程在于因为对你不满意的人或者说对你有质疑的人比在台湾多太多。台湾2300万人,你可能讲一句话,了不起有一半的人不信任你,不认同你的看法,那也就1000多万,但是在中国大陆的话可能有好几亿。

当然一开始初期是有一些心理上的压力,觉得要怎么样跟大陆网友沟通,或者怎么样跟大陆的民众沟通。我相信两岸之间如果能够说理,用一个比较幽默或者自嘲的方式来沟通,大家其实有很多共同点,我相信不是不能够化解双方的误解。

所以我就用一个比较调侃自己或者说开玩笑的方式来应对。大陆大多数民众也蛮能接受这种方式,因为我跟他们互动之后,大家对我的反馈都还不错,大家还是有非常多共通点,可以互相沟通。

至于说讲错话或是互相之间不了解,只要大家有个前提,就是说我不是要故意这样讲,或者说我不是要刻意去抹黑你,如果大家都能够认定对方是这样的时候,相对而言发生这种所谓误解或是互相攻击的状况就会比较少。

所以这次“榨菜事件”,我就是用这种心态去面对的。

黄世聪拆榨菜

观察者网:当天的节目是讨论中美贸易战对大陆经济的影响,为什么会想到用榨菜来举例?

黄世聪:其实在说这个榨菜之前,我也看了非常多的报道。我知道去年还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大陆有人写过这样一个报道,就是说中国人吃不起榨菜。包括我在节目里说这件事情的前一两天,台湾媒体也有相关人士写了这个看法。

因为我们当天的节目是在讨论中国大陆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都讲数字,比如GDP下降多少,出口下降多少,其实这种话题民众并不想看。他们想要看的,就是你给我举一个实例,譬如说车子少了多少辆,中国大陆的车企都撑不下去了。你要讲一些这种例子,他们才会觉得贴近实际生活,能够切身感受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正好想起前几天有看过有关榨菜的报道,就把它拿出来讲。但讲了之后也没想到受到中国大陆网友这么多的关注,有点始料未及。

观察者网:收到榨菜之后,您在脸书上发了一段话,提到希望“大家能借由吃榨菜,多多了解大陆的风俗人情”。您在节目中是说到大陆经济发展时提到的榨菜,为什么最后又说吃榨菜是了解风俗人情,而不是了解大陆经济发展?

黄世聪:我觉得这是两件事,当然通过榨菜了解经济形势这个没错,但是榨菜也可以了解中国大陆的风俗民情。因为一般朋友看到榨菜时,他不会说经济怎么样,他会说榨菜是什么东西啊,涪陵在什么地方,大陆人为什么喜欢吃榨菜,我就给他解释这些,而不是经济数据,所以就变成了一些关于中国大陆风俗民情的沟通和交流。

黄世聪脸书截图

观察者网:有网友发现电视台把您那段关于榨菜的视频删剪了,您知道这个事情吗?

黄世聪:我知道,因为是这样,电视台有它自己的立场。

观察者网:您觉得是留着好,还是删掉好?

黄世聪:我是觉得留着OK,但是电视台有电视台的想法,因为毕竟我们是电视台邀请的来宾。电视台拍摄的视频,知识产权就归电视台所有,他们怎么去剪怎么去运作,那是电视台自己本身的事,我们也无从置喙。

我觉得电视台当然有他的立场,我也有我的立场,但因为我们上节目后,视频都是交给电视台处理,电视台怎么处理我觉得都OK。

都知道台湾政论节目是娱乐节目啦

观察者网:现在两岸高层政治近期比较紧张,但民间交流依然活络,特别是在网络上,两岸网友时常互相调侃,以一种娱乐化的心态反而促进了双方的了解。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黄世聪:我觉得蛮好的。毕竟台湾和大陆分开生活了那么久,双方在制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不一样,所以会有非常多不一样的习惯,不一样的用语,不一样的说法,甚至不了解的情形,那是一定的。

如果因为一个误会、一个说法、一个想法,导致双方剑拔弩张,我觉得很可惜,因为其实大家有非常多的共同点,我们应该要求同存异,而不是把差异点放大。而且两岸之间确实有非常多的共同点,非常多可以交流的地方。如果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反而让两岸变得非常紧张,不论从台湾还是从中国大陆来说,都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虽然我们是小老百姓,没办法管到政治,但我认为多增加民间交流是很好的,所以我后来也去开了一个微博,也有人来要求我开头条号,很多人就说你要登陆中国大陆怎样怎样,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丝毫没有这个想法。我只是认为既然现在大陆有人关注我们,我们就多去了解中国大陆,因为微博也算是一个了解中国大陆的方式,可以和更多网友互动,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情景,因为也有很多网友到我脸书来跟我互动。

所以我觉得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心态,大家能聊得下去就继续通过这样的方式聊,能够交朋友就继续交朋友。如果两岸之间的民众都能以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方式看待彼此,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迸发出来。

黄世聪个人微博截图

观察者网:既然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彼此,那台湾民众知道榨菜还有“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这种说法是误会吗?

黄世聪:当然知道啊。因为台湾媒体也有报道,我们有些“议员”也曾向有关当局反映有些言论是不是讲的太过或者失实。但我觉得其实包括说像茶叶蛋或者榨菜这些梗吼,以一般台湾民众来说,他们也不认为说中国大陆真的吃不起。

因为这几年台湾民众也经常去中国大陆,如果你有长期关注我们节目或者台湾电视媒体,报道中国大陆好的部分也蛮多的。台湾一般民众都知道大陆高铁非常快速,大陆城市建设很好,有非常多的高楼大厦。包括登月,台湾也有转播大陆发射火箭上空,台湾人也都知道中国大陆的华为非常厉害,也有很多人买华为,vivo,OPPO的手机,非常多。

所以台湾民众倒不会真的认为大陆要吃不起茶叶蛋了,只是因为我们在媒体上的呈现方式可能就是要比较偏向一种标题式的说法。比如我可能要先下这样一个标题,好像很耸动,让大家愿意进来看,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对阅听众的吸引力,但内容倒不真的是这样,只是说可能某些字眼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呈现,这也是台湾媒体长期重口味的一个状况。

其实台湾民众普遍的真实感受是觉得大陆现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会用一种蛮羡慕的眼光去看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

观察者网:但为什么在政论节目中,对大陆的报道会和现实差别这么大,出现这么大的谬误?

黄世聪:应该这样说,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当然会报道有爆点、有争议的内容。以台湾媒体来讲,我们也很少报道那种人性的光辉面,因为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可能对这些没什么兴趣,台湾媒体就流行什么裸体尸体,对不对?这种东西满足了观众读者“偷窥”的心态,这样媒体的阅读量和热点就会比报道那些正面新闻时高很多。

所以媒体操作的时候当然会以负面新闻为主,比如说你去网上看一个电影,如果是那种很温馨的影片,大家可能看着看着会睡着,但如果是一个很爆笑、很有爆点、很夸张的电影,大家都会想看,同样的逻辑,所以台湾媒体就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大陆当然有非常多好的方面,我们在节目中也经常会讲到,包括中国大陆的高铁,其实我们讲大陆好的内容比坏的更多。只是常常因为我们讲好的一面时,大陆媒体也不会报道说台湾媒体讲大陆好,反而会报道说台湾媒体又说大陆哪里不好了,大陆媒体和网友也会自然而然出现这样一种生态。反过来,大陆报道台湾好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注意,但是如果大陆报道台湾不好的时候,我们会说你看大陆也是这样丑化我们的,在台湾也是这样一个状况。

但总体而言,我不觉得台湾民众会对中国大陆有什么样的误解,因为交流其实非常的频繁。借由不断的交流,你会发现媒体报道的只是一个单一事件或者单一状况而已。

观察者网:您也说到台湾很多政论节目会比较偏向娱乐性,一些大陆网友可能在很多状态下也是把这些政论节目当做娱乐节目看,您是怎么看待大陆网友对台湾政论节目的评价?

黄世聪:我觉得OK,台湾政论节目本身都会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立场。当立场比较鲜明时,有时候讲话就会变成为了攻击而攻击,为了辩护而辩护,这种情况非常多。所以中国大陆民众看台湾政论节目,会觉得大家都讲得很夸张、很有趣、很好笑或者怎样,这也不意外。事实上我说真的,以台湾的政治状况、民主情形来说,有时候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比戏剧还要更加夸张。

就像台北市长柯文哲说2020选举就是“ridiculous”和“crazy”,对不对?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非常多荒谬的事情,我们也讲把电视台当成娱乐,或者当成是“杀时间”(消磨时间)。我还是鼓励民众多到现实中看看,别把电视节目当真,看看就行。

大陆民众如果把台湾政论节目当成一种娱乐,借由这种方式能够多了解台湾一些,我觉得也很好。

观察者网:您自己平时也一直在做政论节目,您怎么评价台湾政论节目?特别是政论节目经常陷入政客嘴仗和蓝绿斗争,您认为这是一个正常健康的节目生态吗?

黄世聪:我不好评论,因为很多人是我的同业,但我觉得那是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才会有这样的节目出现。

虽然台湾媒体也会报道一些国际新闻,但无论再怎么做,毕竟是商业电视台,他们还是要追求收视率为主,他们也发现民众好像不是很喜欢严肃新闻,反而会比较喜欢这种政论节目,喜欢大家互相骂来骂去。因为有这样的观众需求,才会有这样的节目形态出现,这个都有因果关系的,所以你说这样是好还是不好?

其实我也很难说,因为有时候或许会在对骂中有一丝真相的线索,所以我也很难批评说这样一定是好或是不好。只是说因为我必须这样讲,才能满足观众需求。

我再补充一点,台湾政论节目通常有两种嘉宾,一种是像我们这种评论员,算是比较中立的,当然你也可以有特定立场;另外一种是政治人物,他们的发言都是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来打算。但如果是我们这种评论员,可能就是想骂谁就骂谁,言论自由的范围相对会比政治人物要大一些,但是政治人物通常都比较会睁眼说瞎话,我们更多是做一些客观中立的判断。

对大陆的发展感到很诧异

观察者网:您之前有没有来过大陆?

黄世聪:我经常去大陆。我本科读的是台大经济系,但我在东华大学大陆研究所读的研究生。1997年毕业时,我的研究论文就是研究中国大陆期货市场,因为当时中国大陆的期货市场刚开始发展,我是用一些国外的例子来看中国大陆期货的发展。而且因为我们是大陆研究所,会和大陆的学校互相沟通交流。我记得研究所一年级的时候是1996年,当时学校组织我们到中国大陆去参访17天,老师带我们的同学一起去。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离开台湾去中国大陆。我们那时候去的第一站是北京,和北大的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到了重庆,还去坐了三峡游轮,还去过丰都。当时三峡大坝才刚刚开始引流,要把三峡那边的人迁走,还能看到一些原来的三峡风貌。

黄世聪在大陆拍摄的照片

然后还到武汉,到黄山去游历,再去广州,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大陆,后来我还去了很多次,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我也会去演讲,讲一些台湾房地产的事情。我认为我自己算是在台湾人中对中国大陆相对比较了解的,但还是会犯一些错误。

观察者网:您说您是研究大陆经济的?

黄世聪:也没有专门研究,我是说研究所写的论文是关于大陆经济的。我现在的本业算是平面杂志工作做股市研究,当然除了研究台湾股市,我们也研究中国大陆的A股,沪深市场或者香港股市,所以对中国大陆的研究不敢说很深入,但至少一直有在接触。当然现在研究的深入度或是严谨度不如当年在学校,因为我们面向的是一般观众,可能务必要简单明了易懂,让他容易吸收,这样的研究方式和在学院那种严谨的经济数据、因果关系,当然是不太一样了。

观察者网:从您1996年第一次来大陆到现在,您怎么看待大陆这些年的发展?

黄世聪:我觉得差异非常大,真的。1996年我去过广州跟北京这两个城市,后来又再去过,尤其是北京,因为当时我们在北京待的时间比较久,大概待了一个星期,到过北京非常多的地方,还去看熊猫,因为当时台湾还没有团团圆圆,我们看得非常开心,还去过故宫。

当时北京的天际线没有很多大楼,可是现在去,哇完全不一样。因为我现在商务出差经常去北京国贸一带,现在有包括央视大楼等一大堆建筑,真的跟以前完全不一样,好像是两个国家的感觉。

我还记得1996年我们和北大学生交流时,有个西安的学生跟我说,他从西安到北京念书,要坐一天多的火车才能到。当时我们台湾学生都很难想象,因为台湾不大,你再怎么坐车也不可能坐一天,顶多六七个小时。可是因为中国大陆很大,北京到西安真的要一天或一天多的时间才能到,可是现在高铁几个小时就能到。

所以无论从建筑的发展,还是交通的发展,1996年的大陆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状况,这让我感触很深,也很诧异。

观察者网:您既做研究又做媒体,那现在的台湾学者和媒体人都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大陆信息的?

黄世聪:学者经常会去大陆交流,和大陆的一些智库或者学校都有沟通管道。比如说像当时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也和中国大陆很多学校有一些往来,所以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讯息。透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交流,或者学者个人和中国大陆智库的交流,当然可以获得一些比较一线的资料,比如说一些经济数据。

至于媒体,没办法去做那么深入的研究,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人力。我们的报道是比较讲求时间性的,要做到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当下就要有一些评论,所以我们评论的时候会采用其他媒体的报道,比如CNN、BBC、日媒,或者央视、港媒的报道。但这样我们同时也可能被这些媒体误导。

比如中国大陆发生了某件事情,这时候没有媒体来报道这件事,只有日经新闻,那我们就引用日经新闻的报道,但我们不要忘记日经新闻本身有它的立场,当我们的媒体在引述这些报道的时候,就有可能掉入他们的立场。但是我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办法再去做更详细的研究,因为我们必须要尽快报道。

所以台湾媒体的娱乐性、及时性会比较强,但就准确性来说,事后发现会有一些误会或者失实,但因为要快,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观察者网:台湾媒体会不会关注大陆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话题,然后在台湾进行报道?

黄世聪:会啊,但其实一般会报道一些比较红的人,比如说从去年到前一阵子,台湾都很关注范冰冰的消息,因为毕竟说实在的,现在中国大陆的戏剧、影视明星或是什么,对台湾的影响都蛮大的。

所以我觉得两岸人民之间的生活差异倒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我们吃的东西都一样,很多台湾民众也会追陆剧。两岸在政治形态上不一样,但人民生活上还是有很多非常类似的地方。

【校对/观察者网 小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王雅妮
台湾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