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震最新消息:18颗遥感卫星监测鲁甸震区 13颗来自国外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4-08-07 11:32

云南地震最新消息: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昨日(6日)发布信息,该局已调集中外18颗遥感卫星,服务鲁甸6.5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国外13颗遥感卫星关于鲁甸地震的影像数据是通过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机制)获取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在2007年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首次启动该机制,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向中国提供了卫星照片。

新华网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截至6日,共调集国内外18颗遥感卫星,获取鲁甸地震区域卫星影像数据近百景,发现龙头山镇滑坡10处、崩塌5处、崩滑体5处和泥石流1处。其中,沙坝河两岸次生地质灾害多处阻断道路,对抗震救灾造成不利影响。

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组织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专家队伍对震区地质灾害和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进行卫星影像解释判断。专家们正利用高分一号卫星震前和震后拍摄的遥感影像,对牛栏江堰塞湖水面变化进行监测。

据介绍,高分一号、资源三号、实践九号、环境-1A和环境-1B号等5颗国产卫星参与了对鲁甸地震灾区的应急观测。此外,国防科工局通过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获取了国外13颗遥感卫星关于鲁甸地震的影像数据。

图为8月5日17 时,通过CHARTER机制获取得到TerraX-SAR的灾后数据(成像时间8月5日6时55分),该数据为此次CHARTER机制响应后的首景雷达影像。基于对此数据的初步分析,图幅范围内,牛栏江堰塞体上游6.6公里以上的水体面积为1.4平方公里,横跨河道的三座桥梁未见明显异常,沿河两侧未见集中连片住房。

图为德国的TerraX-SAR合成孔径雷达对地监测卫星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是1999年7月奥地利维也纳UNISPACE III 会议后由欧空局与法国空间局(ESA and CNES)着手开展的,并于2000年10月20日与加拿大空间局签订了宪章。2007年5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位于巴黎的欧洲航天局总部签署了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航天局成为这一国际减灾合作机制的正式成员。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现共有15个成员,分别是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中国国家航天局,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欧洲空间局,巴西国家太空研究院,英国国家航天局,欧洲气象卫星组织,阿根廷空间委员会,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美国地质调查局,加拿大空间局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后1小时,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此减灾合作机制。5月13日14时日本航天局首先向中国提供了由其ALOS遥感卫星拍摄到的受灾地区雷达卫星遥感图片。之后美国、法国、加拿大等也将陆续向中国提供雷达可见光卫星图片。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后,国防科工局迅速启动卫星应急观测与信息支持工作,目前正积极协调国内外卫星观测资源,继续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信息支持。

另据国资委消息,云南鲁甸地震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启动II级应急响应机制,紧急调动资源三号和高分一号等多颗高分辨率卫星,安排多次连续观测。同时开通数据应急共享通道,提供地震灾区震前卫星历史数据和震后观测数据供抗震救灾使用。

美媒:中国调动军队更快

中国民政部6日公布数字显示,8月3日发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同时,王家坡村整村山体滑坡、堰塞湖水不断上涨等消息都引起国际间强烈关注,外媒对中国地震灾情发展进行持续报道。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随着救援者在受灾最严重地区的挖掘进一步深入,中国鲁甸地震的死亡人数周三急剧上升,“周二报道的死亡人数还是410人”,周三就达到589人。德新社报道说,这是中国云南省14年来遭受的危害最严重的地震。美联社报道称,周三,救援队在更偏远的山区搜寻时发现了更多遗体。鲁甸地震是对本届中国政府灾害紧急应对能力的一次最大考验。

很多外国记者已经深入灾区,从灾区发回他们的一线报道。法新社记者6日从龙头山镇发回报道称,当阳光洒在龙头山镇上,地震对这个小镇的破坏更加明显,当地常见的5层小楼在此次地震中几乎全部被毁。专家指出,这个地区的人口密集度及建筑物质量加大了地震损失。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6日从灾区发回报道称,通往龙头山镇的道路实行严格交通管制,只允许救灾物资专用车辆和救护车进入。距离地震受灾最重区域约4公里处,部队还在抢修塌方道路。美国《堪萨斯城市星报》网站6日刊发了美国记者从灾区拍摄的震后废墟上一个颜色鲜艳的玩具自行车。

美联社记者6日描述说,在龙头山镇一所受破坏的中学内,搭建了一个临时指挥部,一名军官鼓励下属说:“有很多人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挖出,但是希望犹存。”文章还引用一名香港政治分析家的话称,中国政府调动军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显然,军队的人员、重型装备到达灾区很早,救援行动展开得很迅速。”美联社称,在严重的地震后,仅仅几小时,食品、帐篷甚至4G通信网络都送到了灾区,一个迅速发展的中国正用痛苦的经验和巨大的资源来应对眼前这场天灾。

一些外国媒体开始深度报道地震灾区的背景。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6日报道说,在震前,鲁甸就被认定为国家最贫困的县城之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这里的生活水平与大城市相去甚远”。文章称,跟中国大部分村庄一样,龙头山的许多年轻人去大城市工作,以获得更高报酬,因此,这次地震的伤亡人员很多是老人和小孩。日本《每日新闻》6日报道称,在地震中,村民在山里建造的低矮房舍受损明显,“自2008年四川地震以来,中国每次发生地震都强调要强化房屋耐震性,但是因为钢筋房屋造价太高,一些民众仍无法修建”。

《南德意志报》6日称,一名88岁老太被困50小时后被成功救出,给当地的救援工作增添了希望,但是受灾地区的情况仍然严峻。俄罗斯“消息”网6日报道,大雨和山体滑坡给救援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一名刚刚出生2天的婴儿获救给了救援人员极大的信心。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清理河道。救援人员中许多人参加过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救灾,具有丰富的救灾经验。《华尔街日报》6日报道称,众多善意的志愿者让政府左右为难,他们给通往灾区的道路造成漫长的拥堵。据政府数据显示,至少有650名志愿者已经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到达灾区现场。

责任编辑:梁福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