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月宫365”计划启动 开始多人365天密闭实验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7-05-10 16:33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电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在火星的基地里自给自足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其实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中,宇航员们经常需要面对密闭空间、无任何外援的全自主生活。

从今天(5月10日)起,8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宇航员”将分两批进入该校自主设计的密闭舱室“月宫一号”,开启他们365天的完全自主生活。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消息,今天上午,“月宫365”计划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正式启动。

这是继北航2014年5月成功完成为期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后,进行的为期365天多人次更高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

8名北航的在读研究生将作为志愿“宇航员”分两组轮换入舱完成此次实验。

“月宫365”计划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室正式启动

依靠“生物再生”实现自给自足 探索人类移居太空生活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

“月宫一号”实验团队利用此次“月宫365”大科学实验,将要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推动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国领航的重要契机。

即将入舱的8名志愿者庄严宣誓:“我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保密规定,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团结协作,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努力保证圆满完成‘月宫365’实验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强国梦不懈奋斗!”

据悉,“月宫一号”即“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该技术,这项研究对保障中国载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据《北京晚报》报道,“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2个植物舱组成。植物舱内的三层植物架上还种满了各种作物,包括生菜、茄子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网消息称,10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院士,副校长房建成院士,“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与8名学生“宇航员”一同出席了入舱仪式。

校长徐惠彬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月宫365”大科学实验,是我国在此项技术上继续冲击世界前沿目标的又一次重要行动,必将为我国载人深空探测的生命保障研究提供更加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讲话

据了解,自2004年起,“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及其团队瞄准国家载人深空探测重大需求,怀揣着月球梦,团结协作,坚韧拼搏,经过近10年的执着奋斗,建立了面向空间生命保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研究方法,2013年10月集成所取得的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地基综合实验系统“月宫一号”,2014年1月至5月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密闭实验持续了105天。

2014年5月20日,志愿“宇航员”谢倍珍(中)、王敏娟(右)、董琛(左)出舱前在植物舱内合影

8名“宇航员”入驻“月宫”干些啥?

据《北京晚报》介绍,谈到此次实验与2014年的密闭实验相比有何不同时,刘红10日上午介绍说,首先是实验时间更长,这次8位“宇航员”分两组,每组两男两女,将在舱内生活整整365天,“两组人交替入舱,交接在专门的‘气闸舱’缓冲带完成,跟真实的空间站换班一模一样。”

刘红介绍情况

据报道,这次还新增了一个植物舱,所种植的蔬菜、农作物增加到了30多个品种,包括小麦、茄子、豆类、西红柿,还有作为水果的草莓。动物蛋白方面,“宇航员”们除了自己带了一些肉类外,主要就靠舱内养殖的黄粉虫补给。“宇航员”们还带了一些启动用水,入舱后将完全依靠这些水循环使用维持生活。

第一批入舱“宇航员”中的“舰长”刘慧介绍,进舱后每位队员都有独立的分工,比如她就负责统筹舱内所有工作,2号植物舱的种植和管理,还有做饭,“我们收获小麦后会脱粒磨粉,我是河南人,会做馒头。”她笑道。

入舱“宇航员”舱内微笑挥手

在这样密闭的空间长时间生活会不会孤独?刘慧说他们已经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验项目和业余生活,“里面还有动感单车,我们也可以上网、看书,不会孤独的。”

“月宫一号”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植物、动物、水、微生物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生态系统,空气、水等全部在舱内循环,废弃物也由舱内自主处理,力争实现全舱闭合度达到98%以上,最大限度接近太空探测的环境。这个闭合度在全世界的类似实验中也是遥遥领先的。

刘红说,我国神舟系列飞船还有国际空间站通常会携带全部物资,或通过物理化学方式再生氧气和水,宇航员吃的食物只能一次性携带充足,不能再生。然而如果人类在未来进行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食物完全通过携带储存供给,或进行地面补给将变得十分困难。

刘红接受媒体采访

她表示,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生物再生”,在月球、火星基地,或是飞向火星的飞船中,构建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

在这样一个系统真正飞向太空之前,就需要在地面构建一个一模一样的系统,进行一系列集成试验研究,为将来人类真正在太空居住提供保障,这就是“月宫一号”的目的。

责任编辑:李东尧
航天 航空航天 航天员 太空 太空舱 北航 学生 北京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