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将替补欧洲卫星监控印度洋气象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05 21:00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据中新网报道,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气象局5日晚发布消息,北京时间6月5日21时0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H气象卫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风云二号H是中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的第9颗,也是最后一颗。该卫星与在轨的风云二号E、F、G星开展组网观测后,将替补在印度洋上空超期服役的欧洲气象卫星,不但对我国,也对印度洋及沿岸国家的气象情况进行监控。
6月5日21时07分,风云二号09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据新华网报道称,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风云二号H星原计划定点在东经86.5度,由于目前运行于印度洋上空的欧洲气象卫星均处于超期服役状态,应世界气象组织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要求,风云二号H的定点位置将改为东经79度。
这样一来风云二号H不但可以监控我国全境气象,也可以避免欧洲气象卫星退役后,印度洋上空出现气象卫星监测空白。同时也意味着该星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等提供气象卫星监测服务。风云二号H星在原定轨道上完成在轨测试后,将进行轨道向西调整。
据国际灾害数据库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且以气象灾害居多。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后,我国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免费分发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
风云二号H星的定点位置之变,体现了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作为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以后东半球的气象预报将依靠我国的气象卫星提供资料,它正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服务。
据中新网报道称,风云二号H星运行于高度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主要载荷为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可为用户提供实时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云图,以及空间天气和卫星所处空间环境的相关产品。
其中,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光和4个红外通道,可实现非汛期每小时,汛期每半小时获取覆盖地球表面约1/3的全圆盘图像,能对台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重点观测,将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空间环境监测器能够对太阳X射线、高能质子、高能电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实行多能段监测,用于开展空间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
风云二号负载的扫描辐射计与研制扫描辐射计的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于1986年启动研制,1997年至今已成功发射8颗,形成了“多星在轨、互为备份、统筹运行、适时加密”的业务运行模式,其资料和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已取得显著应用效益。
自1998年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截止到今年4号台风),对西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471个台风、登陆中国的141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
躺在火箭整流罩中的风云二号卫星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包括4颗风云二号、3颗风云三号、1颗风云四号在内的8颗卫星在轨运行。
风云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国内25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风云二号所处的静止轨道示意图
风云二号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实施。卫星、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研制,发射、测控任务的组织实施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由中国气象局负责。本次风云二号H星发射任务,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77次航天飞行。
此前,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首星风云四号A已于2016年12月11日0时11分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8年5月8日0时起,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用户可正式接收“风云四号”A星数据。首批发布的数据包括大气、云、沙尘、降水、辐射、闪电等23种产品,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支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