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中国学者不爱参加国际同行评议,等于放弃话语权”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8-09-14 10:33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同行评议(peer reviews)是国际学术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参与者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建立自己在全球的科研学术网络,还可尽快了解国际同行的最新动向,意义重大。

但中国学者似乎不怎么喜欢参与。

9日,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教授孙学军在《科学网》发表文章,援引最新调查数据:2013年至2017年间,中国学者的论文发表量占13.8%,但同行评议贡献量仅有8.8%。

13日,孙学军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更是警告:“国内学者不参与国际同行评议,这相当于在国际比赛中放弃当裁判。”不少具有多年审稿经历的学者也都表达了类似观点:“国际同行评议应该重视起来,成为裁判,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人家才会更尊重你!”

平时不积极,为申请绿卡突然积极起来

9月7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涉及全球11000名科研人员的调查,在规模上号称“全球最大”这项调查由一家帮助学者标记审稿等学术贡献的网站Publons组织完成。调研报告中比较并强调了中国学者的贡献和影响:论文发表量越来越大,但在同行评议的贡献方面远远落后。

《自然》截图

调查发现,中国、巴西、印度、波兰、伊朗等国的学界出现“贡献不均”的现象,即“发表的论文数”大于“同行评议的论文数”。在排名前10的国家中,仅中国存在“贡献不均”现象;排名第一个美国,“同行评议的论文”超过了“发表论文”的两倍不止。

图自《自然》

调查人士还将中国视为一个“特例”。乔治亚理工学院社会学家沃尔什(John Walsh)说:这些国家不论贫穷与否,在同行评议上的表现“实际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唯独中国的例子比较有“戏剧性”,如果把中国从列表中拿走,这个表格就大不一样。

对此,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自己属于比较积极的审稿人,但兼任国际期刊编辑后发现,很多国内学者对审稿邀请回复并不积极,“甚至很多人连论文链接都没有触发就拒绝了,这就欠缺了基本的学术礼仪”。

接受本报采访的期刊编辑纷纷表示,曾遇到国外年轻学者主动发邮件来,申请参与审稿的情况,国内学者却鲜有类似举动。国内有些教授一看到是审稿邀请,甚至会直接当成垃圾邮件处理。

也有一些积极的审稿人。有人主动要求多派一些审稿任务,是为了在申请绿卡时突出自己的学术贡献。有人是为了“卖私货”,什么稿件都不拒绝,审稿意见也都比较正面,但审稿意见中会夹带自己的论文,要求作者引用。马军表示,对于前者会如实反馈情况,后者则会直接拒绝。

为什么中国学者不爱“出去玩”?

孙学军在9日的文章中已经给出了3个原因:

首先是“主观上缺乏敬业精神”。我国大多数学术工作是具有功利性和任务性,不是发自内心的兴趣驱动,对国际学术认可的热衷度不足。

其次是“客观上不认可”。我们学术机构对国际同行评议这个贡献的认可度不够高,导致许多学者“白忙活”。

最后是“英语能力问题”,成为中国学者走入国际的门槛。

除此之外,孙学军还透露,中国的同行评议大部分都不是免费的,给杂志和基金评审一般会给一定的金钱补助。但是国际的学术评议,则大多数没有任何的金钱补助,这就导致出现一个国内外差异。

部分观点得到了Publons联合创始人安德鲁·普雷斯顿的肯定。后者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可能有语言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审稿贡献在我国未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因而中国学者更愿意花精力去做研究及发表论文。

但在马军看来,语言并非主要阻碍因素。“因为专业词汇就那么些,编辑也是根据你的已发论文情况联系审稿的”。他表示,“可能是一些审稿人脱离学术一线,发表的文章大多只是挂名,涉及的物理背景、数学推导过程都可能看不懂了。”

“写论文可以找人帮你改,写审稿意见不行吧!”马军说道。

但显然,参与同行评议并非“做无用功”,甚至在几位受访者眼中是收获颇丰。

普雷斯顿认为,通过同行评议,中国学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还可以通过这一学术活动建立自己在全球的科研学术网络,有益于建立未来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中国审稿人意见出现越多,越有利于提高整体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有过积极审稿经历的作者,其投稿也会得到更多修改机会。

“将自己的期刊审稿情况放进简历里,至少能证明你是一线科研工作者,同时是个乐于奉献的人。”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参与国际同行评议是一线科研工作者的义务。“如果科研工作者都不愿意评审他人论文,有一天他自己的论文可能也没有人愿意去评审。”

越高参与度,越多话语权

据Publons的调研,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者平均每提交一篇文章,就要参与审稿近2次。而在中国、巴西、印度、波兰等地,这一比例仅为0.6。

“国际同行评议参与度低,这个问题应当重视起来。成为裁判,掌握更多国际话语权,人家才会更尊重你,你也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工作。”孙学军分析说,“下次你去投稿,至少不会因为别人不懂或是不了解你的工作而产生‘误伤’。”

“我们的国际化视野体现在哪?就是中国人去当审稿人、去国际期刊当编辑,这是一个发声的机会。”马军强调,鼓励参与审稿是未来趋势。

普雷斯顿表示,中国科学家正成为重要的学术力量,全球学术共同体需要中国学者参与到同行评议这项重要的学术活动中。

美国是将审稿当做学术贡献的组成部分,其接纳技术移民时,几个主要参考指标就包括审稿经历及论文、学术机构职务、学术会议报告等。孙学军建议从政策层面对学者参与国际同行评议有所引导。

国内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如将审稿计入工作量,或要求学科负责人承担学术兼职工作,考察其审稿、期刊编辑经历等。马军透露,还有单位会对审稿、同行评议工作予以物质奖励。

“不过这些工作本就是科研人员义务,不必过度物质化,给不给奖励都没关系,以防变味儿。”马军提醒,“通过同行评议获取国际学术圈的认可,这本身就是种荣誉。”

什么是同行评议?

孙学军介绍,按照定义,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

同行评议是指利用若干同行(即有资格的人)的知识和智慧,按照一定的评议准则,对科学问题或科学成果的潜在价值或现有价值进行评价,对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给出判断的过程,是科学界对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同行评议是一种特殊权利的学术交流,因为评议的论文都是没有发表的内容,可以更早了解同行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及其可贵的内容。

责任编辑:徐乾昂
学术论文 评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