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投入强度地图:哪个省最舍得砸钱?

来源:微信公号“西部城事”

2018-10-17 10:06

本文来自微信公号“西部城事”(ID:xibuchengshi0518),作者:西部君。

在地区之间的较量中,科研实力是一个重要对比维度。而科研实力,往往取决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

国际上通常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以及在GDP的占比,也即R&D经费投入强度,来观察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未来的发展上限。比如2016年,中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1%,世界前列的以色列是4.25%,韩国是4.23%,日本是3.49%。

这两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7606.1亿,增长12.3%,与GDP之比为2.13%,比上一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R&D经费投入过千亿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和上海。

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和山东,都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地区。

1. 科研经费的地区差异有多巨大

为了便于观察,西部君对全国的R&D经费总量进行了排序,具体如下图:

制图:西部君

广东、江苏一档,R&D经费超2000亿;山东、北京、浙江和上海位居第二档,R&D经费超1000亿。

这个图表与2017年各地的GDP排序高度重合。R&D经费总量排在前十的省(市),有八个位列2017年GDP十强,剩下两个是直辖市北京和上海。这也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之大。

科研经费与GDP的排序吻合,既说明科研上的高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率高,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有经济基础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值得一提的是,各省(市)科研经费的投入,总量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要比GDP的地区差异还要大。

比如2017年,GDP总量全国第一的广东为89879.23亿,最末尾的西藏1310.63亿,前者是后者的68倍左右;R&D经费总量第一的广东是2343.6亿,最末尾的西藏只有2.9亿,前者是后者的808倍。

为何差距如此巨大?

公报显示,企业是科研投入的绝对主力军,2017年各类企业科研经费支出13660.2亿,占比达到77.6%。所以,科研经费总量省(市)间极度的不均衡状态,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差异的结果。

像医药制造、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都是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对科研投入的要求也更高。

2017年,这些行业的R&D经费,全都超过了500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突破2000亿。而传统的采矿业,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在内,全部加起来的R&D经费,只有281.8亿。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不太严谨的结论,科研经费高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更发达,至少它有更高的发展上限。而地方经济转型的第一步,其实很简单,就是加大科研投入。

2.科研投入强度,京沪遥遥领先,重庆天津分化

由于地方经济体量有差,只看R&D经费总量,指标太单一,具体各省(市)的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西部君也进行了排序:

2017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为2.13%,绝大部分地区都低于平均水平。

要重点指出的是北京和上海,在GDP全国十名开外的前提下,科研经费投入强度遥遥领先全国,尤其是北京,达到了5.64%。

北京是全国一流高校的聚集地,2017年的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31.2万。加上本身的工业基础比较好,是很多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所以科研投入强度全国单独一档并不奇怪。

如果与GDP排序对比,还能看出一些小细节。比如经济体量不相上下的天津和重庆,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却有差别很大——重庆排12位,为1.88%;天津排第5位,为2.47%。

这两个直辖市,历来是区域经济对比的热门地区,今年也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失速状态。如果只看科研投入力度,失速更严重的天津,未来反而可能更有潜力。重庆要守住经济领先天津的微弱优势,科研投入要补课。

陕西在全国经济总量排名中游,不过2017年的科研投入强度,跻身到全国第8的位置;陕西省会西安,也是这一年抢人声浪最大的城市,抢人的本质是抢人才,而非低技术工种,这足以看出当地对科研创新的重视。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广西。论经济总量,广西好歹在全国中游,但2017年科研经费投入强度,排到了全国倒数第6,未来广西经济转型的压力将非常大。

当然,静态的数据不能反映全貌,为了更全面观察各地的科研投入力度,西部君将2012年的数据与2017年的进行对比。

上图所显示的马太效应相当明显。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5年间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多都达到了翻番的增速;宁夏、青海等西部落后地区,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速相当缓慢。

比如广东2012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是1236.2亿,2017年达到2343.6亿,超过江苏,成为全国排名第一的科研大省。而甘肃只是从60.5亿,增长到88.4亿;青海则只从13.1亿增长到17.9亿。

3.经济萎靡的东北,科研投入乏力

上图还能看到几个特殊地区,那就是东三省。

辽宁的工业底子本身不差,2012年科研经费投入是390.9亿,排在全国第7。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这5年间,科研投入增长缓慢,2017年是429.9亿,降到全国第16位。

陷入同样局面的还有黑龙江和吉林,尤其是黑龙江,5年的科研经费总量,仅仅增长了0.6亿。考虑到科研还有个转化周期,在科研投入上的乏力,意味着东北经济回暖的难度相当大。

作为重要的资源型省份,山西近几年的经济压力也相当大,在科研投入上更是力不从心。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的全国排名,与黑龙江一样,5年间下降了6位,成为全国降幅最大的地区。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

还得提一下深圳。因为是特区,它不在上述图表中。深圳相对于北京的特殊在于,它的历史较短,而且高校匮乏,高校的科研贡献相对不足。

不过2016年深圳的科研投入强度就达到了4.1%,在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同样这一年,深圳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约2万件,占全国的46.6%,连续13年稳居全国首位。

深圳不惜重金的科研投入,换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秘密在于,这里有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弥补了大学不足的缺陷,最具代表性的是腾讯和华为。

以华为为例,公号“城市战争”提到,2015年华为的研发支出为596亿,这个数据高于25个省市自治区当年的研发经费。

由此可见,一个行业龙头企业,对地区科研实力的推动作又有多大。

小结:

科研投入强度,也是经济转型力度的一个观察窗口。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科研投入强度的差距还在扩大。原因在于,经济大省家底足,在科研上有花钱的底气,落后地区则只能将资金投入到温饱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项目上。

像贵州,虽然野心是打造中国数谷和大数据中心,但R&D经费总量95.9亿,也只有每年交通基建领域固投额度的零头而已。

而且,具体到城市间的对比,更能看到东中西部省份的差距。西部的重庆和成都,经济总量在全国十强之列,不过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却都排在全国20名左右的水平,被青岛、济南等甩在后面。

这一方面说明产业结构过于传统,高科技产业占比太低;另一方面也说明科研创新上,缺少重金投入的战略眼光。

科研创新力度不足,迟早会成为西部各省经济转型的最大瓶颈。立足于长远考虑,这个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责任编辑:程北墨
科研 投入 中国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将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