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获奖专家呼吁各界耐心等待:基础研究成果急不来的

来源:科技日报等

2019-01-09 07:56

据科技日报1月9日报道,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们走进人民大会堂,迎来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教授张澄是其中的一位,他所在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作为一名80后的正高级教师,张澄完全理解人们希望基础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迫切心情。“但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尤其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也绝非朝夕之功。”张澄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同样,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看来,不同于企业追求今年、明年有多少产品,基础研究不是一个以“计件”为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行业,它追求的是科学问题的解决和科学目标的实现。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个获奖项目背后都凝聚了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时间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张澄所在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张澄所在团队此次获奖的项目为“心血管重构分子机制、检测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张澄介绍,该项目基础研究攻关进行了10多年,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进入新药设计、临床试验阶段。

“5年、10年的时间对于潜心基础研究来说太短,科研人员很难持续深入研究并实现成果转化。基础研究进行到三五年时能发表文章就很不错了,另外临床应用转化还需时间,就我的研究领域来说,从基础研究走到临床应用,10年时间都紧巴巴的。”张澄说道。

基础研究无疑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然而,一路走来,科学家收获的并不都是鲜花与掌声。当一个科学家几年没出成果时,公众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他花了这么多钱却没有任何产出。

“事实上,在基础研究领域,一个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就出一个重大成果,也不知道成果会在哪天出现。”薛其坤指出,如果天天催科学家报成绩、出结果,他们难以静下来潜心研究,也就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对此,薛其坤认为,需要通过科普宣传和科学精神传播,让公众了解基础研究是干什么的,以及基础研究的性质特点,理解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短期内可能做不出成果的困难,即使有成果,它有时很可能不是通过一个显现性的指标来体现的。

迫切期待出成果的不只是公众。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认为,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独立的对自然界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因此需要对相关科学家及其团队给予长期和稳定的支持。除了长期稳定支持外,维护科学家不受行政干扰和利益驱动的独立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过于急功近利的管理和评估,可能会干扰科学家的独立思考,那些经过独立的、不受干扰的思考获得的洞见、突破,一定不是催生出来的。”吴季指出,政府和管理部门即使催,也催不出“洞见、突破”来,因此,还不如把精力和资源放到选人、培育人、鼓励人、建设环境,以及提供设备和试验条件上来。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要尊重基础研究发展的自然规律,为相关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良好氛围,按照基础研究的自然规律来规划项目周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让基础科学领域科研人员敢于触碰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导性,但周期长、出好成果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作者/唐婷 刘垠)

翻页附:张澄团队成果获奖报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澄教授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齐鲁网1月8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奖励大会并为获奖人员颁奖。

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澄教授、张运院士、张铭湘教授、张薇教授和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苗俊英教授完成的项目“心血管重构分子机制、检测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突破了山东省医学界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空白的历史,也使年仅38岁的张澄教授成为该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重构和心室重构是构成心血管事件链的两个关键病理环节。然而,在心血管重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动物模型缺如、发生机制不明、检测方法受限、干预靶点甚少等重大科学问题。以张澄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心血管课题组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进行了为时10年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建立了可模拟人类心血管重构的动物模型,包括新西兰兔斑块破裂模型、ApoE-/-小鼠斑块破裂模型以及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模型。揭示了心血管重构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发现长期冷刺激可导致小鼠脂溶解,血脂水平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发现了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促进剂和小分子激活剂,为研究细胞自噬提供了新的工具;发现精氨酸酶1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炎症因子表达,进而稳定AS斑块;发现铁调素可促进巨噬细胞内铁沉积、脂质积聚、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释放,导致斑块不稳定;发现了炎症因子抑制胶原合成的新通路。检出了心血管重构的易感基因和斑块破裂的预警指标,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易感基因;发现斑块应变是预测斑块易损和破裂的可靠指标。证明了可有效干预心血管重构的新靶点和新药物,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过表达和血管紧张素1–7可减轻斑块病变、改善糖尿病左室重构和糖尿病性肾病,阐明了这些疗效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提出了心血管疾病治疗新轴线的概念;首次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稳定易损斑块和预防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TRIB3基因沉默可减轻糖脂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抑制和稳定AS病变,改善糖尿病左室重构;发现了血管和动脉再生因子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和功能的作用。

这些研究在Eur Heart J、J Am Coll Cardiol、Cell Met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篇,其中代表性论文8篇, IF>20的论文2篇,IF≥10的论文8篇,多次获得编辑部正面评论,被Nat Rev Drug Discov、Nature、Nat Rev Immunol、Nat Med等国际一流期刊广泛引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际F1000 Prime优秀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培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合计285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5人。

责任编辑:何书睿
国家科技奖 科研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