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移民难题,特朗普和默克尔谁手里的山芋更烫?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6-21 13:57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迫于舆论压力,特朗普撤回了“骨肉分离”的政策。但非法移民和难民继续“无解”,跟特朗普一样满头包的,还有德国总理默克尔。
三年前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余波不息,处于危机核心的德国,因总理默克尔在难民问题上的立场导致执政联盟内部分歧凸显,政坛地震正在酝酿中。
而面对相似困境的两人,不仅没有抱团取暖,反而互相“撕咬”。在移民政策被猛攻的情况下,特朗普还拿起大西洋彼岸的盟友德国当挡箭牌。
特朗普18日推特截图
美国和德国的非法移民、难民问题有什么异同?特朗普和默克尔,谁手里的山芋更烫手?英国广播公司(BBC)18日做了一番对比,原文如下:
BBC报道截图
非法难民是什么人?为什么偷渡?
德国:
2015-2016年间,估计120万偷渡客进入德国寻求避难,其中超过半数来自战火纷飞的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
来自中东地区的非法移民偷渡的理由主要是国内暴力冲突不断和极度贫困。
另外,来自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非法移民群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欧洲请我们来的”、“默克尔请我们来的”。
美国:
美国的非法移民大部分来自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所谓“北方三角”(Northern Triangle)。
“北方三角”(图源:吉普斯兰时报)
偷渡原因主要也是躲避战祸、逃离赤贫,以及跟武装团伙相关的暴力局面。
据估计,北方三角地区人口中有10%因为本国生存环境险恶而逃到其他国家。
问题有多严重?
德国:
2015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实行开门政策,100多万难民经奥地利涌入,更多难民从四面八方奔向欧盟。
发生多起难民犯罪和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后,德国政策180度大转弯,遣返难民力度不断加大,非法移民人数逐渐减少。2016年申请难民身份的人总共72万,2017年减少到20万。
图表来自BBC,观察者网汉化
同时,默克尔促使欧盟跟土耳其签订了难民政策协定,从土耳其向希腊偷渡的人大减。2017年欧盟峰会还通过了应对地中海难民的计划,设法切断通过地中海向欧洲偷渡的路径。
导致德国难民数减少的另一大原因是巴尔干国家筑篱拉网封锁边境。
图源:东方IC
美国:
试图从陆路偷渡进美国的非法移民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加,今年5月比2017年5月增加160%。
自去年10月以来,超过25.2万名偷渡客被拦截。美国官方估计每天逮捕的偷渡客大约是1500人。
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7-2015年期间,来自中美洲“北方三角”在美国境内非法居留的移民人数增多25%。
当局如何应对、处理?
德国:
德国内政部长泽霍费尔最近提出一项颇具争议的计划,要在边境上拦阻、遣返在其他欧盟国家登记的难民进入德国;警察为此将获得更大授权。
另外,他还建议设稽留中心,申请难民资格期间非法移民将被羁留在这些中心,最多18个月。
德国政府官员说,第一个难民稽留中心有可能今年内在巴伐利亚建成启用。
美国:
美国司法部长最新推出颇具争议的“零容忍政策”,在墨西哥边境将拦截的偷渡家庭拆散,成年人关押在临时拘留中心,孩子则作为没有监护人的儿童由政府部门接管,送到亲戚家、寄养家庭或者收容机构。
许多偷渡家庭的孩子现在关在由仓库、超市改建的临时拘留中心。
偷渡入境的成年人将被起诉,面临刑事罪指控。以前的做法对初犯者较宽大,控罪较轻。
美国海关和边防机构估计,今年4月19日到5月31日,大约有2000个非法入境家庭被拆散,数百上千名儿童与父母分离。
图表来自BBC,观察者网汉化
有证据显示这种做法在零容忍政策正式出台前已经在实施。2017年10月到2018年4月间有700多个家庭因此被拆散。
(观察者网补充:BBC发稿后,当地时间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撤回此前为打击非法移民,进而导致大批儿童与父母强制分离的政策。)
造成什么政治后果?
德国: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时,默克尔的开门政策在国内遭到广泛抨击,而且立竿见影,为德国极右翼势力的抬头添柴加薪,而她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党(基民盟)在2017年大选中表现奇差,得票率触70年最低点。
对于泽霍费尔提出在边境拦截和遣返来自其他欧盟国家登记过的难民的计划,默克尔明确反对。她认为这个问题必须跟欧盟成员国谈判并达成协议,才有可能有效解决。
难民政策问题有可能导致德国执政联盟解体。如果默克尔不同意泽霍费尔提出的堵截难民入境计划,他领导的基督教社会联盟党(基社盟)有可能退出执政联盟,或者启动针对默克尔领导力的信任投票。
这很可能引发德国政坛大地震。
美国:
特朗普总统承认把非法移民家庭的大人和孩子隔离的做法“既凶且狠”,但同时又强调不能任由美国变成“非法移民营”。
拆散家庭的做法遭到民主党和许多共和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对解决非法移民问题无补。
联合国吁请美国立刻停止这种撕裂家庭的做法。
众议院的共和党议员起草了一份旨在阻止在边境拆散偷渡家庭作法的法律草案,但估计通过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