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回应美前财长萨默斯:中国国际角色无须看美国脸色

来源:观察者网

2019-03-25 13:49

【文/观察者网 奕含】

“中国扮演什么角色,不应该由华盛顿来决定。北京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华盛顿应该接受。事实上,中国无意在世界舞台上取代美国。”

为期3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昨天(3月24日)在北京上演了一场不伤和气的“交锋”。

在当天的午餐会上,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enry Summers)和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就“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中美关系”话题各自阐述观点,并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以及如何实现上述目标进行分析。

《联合早报》25日指出,萨默斯和傅莹都曾经代表各自政府阐述本国立场。昨天两人在中国官方主办的国家级论坛上对话,反映出中美战略竞争斗而不破的缩影。

媒体报道截图

萨默斯:中国发展的意义将比工业革命更大

据《联合早报》25日报道,萨默斯率先发言。他首先称赞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并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进行对比。

他指出,19世纪的英国经历工业革命后,生活水平涨至1.5倍,而中国经历了四、五十年时间,占世界20%的人口生活水平翻了15倍。“我相信,当人们在公元2500年写历史时,中国发展的意义将比工业革命更大。”

然后,萨默斯话锋一转,呼吁中国保证不会试图取代美国的地位。

“美国需要向中国发出信号,表明已经认识到中国将塑造自己的经济命运……(美国)不需要压制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也要重申自己的立场——中国正在蓬勃发展,但无意取代世界舞台上的其他角色。”他说。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体量日益增大,萨默斯对中国能否承担更多责任保持疑虑。

萨默斯发言,图片来源:微信公号“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傅莹:中国的角色取决于自己

对于上述发言,傅莹以独具个人特色的方式予以回应。

“拉里(劳伦斯的昵称),我要回应你刚才说的话,不能这么放过你”,在萨默斯发言后,傅莹开始演讲。《联合早报》在报道中形容“傅莹用她招牌的柔中带刚口吻”引发全场大笑。

傅莹反驳说,中国在国际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取决于美国希望它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键是怎样做对中国才是正确的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傅莹指出,中国仍在适应其不断变化的世界角色,但华盛顿方面不应试图决定中国的道路。

傅莹表示,北京方面的用意被华盛顿方面误解了。“当中国希望通过提供‘一带一路’倡议来为世界增长做出贡献时,美国却不喜欢它,并视之为地缘政治扩张…… 当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坚持推行时,我们被批评为充满野心。”

傅莹说,中国的崛起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的,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实现。中国无意取代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中国无意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一个美国式的超级大国,所以不会取代美国。”

“因此,我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尽可能快速地学习、尝试轻松扮演(ease itself into)新角色。美国也应学着适应中国或其他国家扮演领导的角色,因为除了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发生变化。”

关于未来展望的问题,傅莹说,“10年后,也许100年后,世界将变得更加多极化。”

傅莹发言,图片来源:微信公号“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翻页为傅莹发言内容,题目《中美 | 傅莹:变局 . 选择》,来源:微信公号“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贸易摩擦背景下,中美关系无疑是全球关注的热点。

2019年第二十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共设置三场午/早餐会,从不同角度探讨中美关系。

24日中午,一场名为“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中美关系”在钓鱼台国宾馆芳华厅举行。12点刚过,午餐会现场已座无虚席。

午餐会的主持人是安达保险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埃文·格林伯格。

演讲嘉宾则分别是哈佛大学教授、前校长,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和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

傅莹演讲的题目为“变局·选择”。

以下为傅莹讲话实录:

今年的两会印象

发展论坛总在北京春暖花开的美好的时节举办年会,这在中国也是政治季节。

三月刚刚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两会”,为期10天,三千多人大代表和两千多政协委员与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官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

习近平主席是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的成员,3月5日大会开幕第一天就来到我们团参加讨论。他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发言,关心基层需求。

他在发言中重点讲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内蒙古坚守“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职责。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习主席谈到,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不能因为有困难而松懈。他讲道:我们要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这让我联想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的崛起之路正处在一个“行百里半九十”的关口,就像攀爬高峰,越到高处就会越发陡峭。

2018年,大家普遍感受到困难增多:内部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对外遭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也可以认为是出现了一种“战略排斥”。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的结论是,这一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梳理了过去一年的成就,也没有掩饰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大家认识到,应对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能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外商投资法》的意义

这次人大会议通过了《外商投资法》,取代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外商三法”。

目的就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部法律回应了一段时期以来外商的关切,例如明确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技术合作的条件要平等协商,规定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不得泄露或向他人提供投资者商业机密,还明确了解决侵犯合法权益争端的多种渠道等。

变化中的中美关系

中美贸易谈判近来取得了进展,双方看起来都愿意认真探讨解决问题之道,这让人们对达成协议增加了信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两国谈判的大背景,也就是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

当今世界中,影响变局的因素不胜枚举,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美如何定调相互关系,因为这不仅直接影响中美两国和人民,而且将决定21世纪的走向。

哈佛大学格拉汉姆·阿里森教授一直在研究中美关系,他除了与很多美国人对话外,也经常到中国来与很多人交谈。几天前,他来到清华大学时说,假如修昔底德在天看着,可能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大国绚丽的崛起,还看到即将到来的大碰撞。

审视中美关系,我们需要放大视野,从我们所处的历史变局的角度,观察国际格局所面临的新的调整。

讲变局,经济因素是基础。本世纪初,中国GDP在世界的占比仅为3%,但现在已经占15%。中国的快速发展开始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中国虽也面临各种挑战,国内发展任务繁重,国力赶超从质量和软实力上还不全面,但作为一支举足轻重的世界级力量发挥作用已是指日可待。

很明显,中国的快速发展日益引起美国的不安、焦虑。

美国在全球GDP的占比已从二战后的三分之一,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美国在各领域仍拥有相对优势,但其在冷战后海外用兵和价值观输出造成的战略透支正转化成内压,加上国内政治矛盾的积累,使得美国开始调整和收缩,主导世界事务的能力和意愿都在下降

格局转换和权力转移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通常用“权力转移”来描绘世界格局的转换,而近代以来的转换都是在西方国家间发生的,虽不乏激烈争夺,但竞逐者毕竟有着相通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本质上是同一文明形态内部的权力更迭。

回望过去几百年的多次变局,中国基本上是作为旁观者、后到者,往往只能被迫接受变局的结果。而这次,带来变化的力量中包括中国这样一个在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信仰、发展路径上都与现存主导性大国不同的国家之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变化的影响和塑造力量之一。

历史上,格局转换往往通过残酷的战争来实现。但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崛起成为可能,这说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换也应是可能的。

中国不认同美国称霸世界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无意在世界上推行美式霸权主导。因此,我们不是从“权力转移”的角度理解和认识世界变局的,中国人更多看到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明加强合作应对共同挑战的必要,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时代,很难设想世界权力中心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更大的可能性是呈发散状,向不同的行为主体转移。在中美之间,就存在着密切交织的利益联系。因此,未来权力转移、格局转换的复杂性将远超过往。

中美的选择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

那么,未来世界是否能出现和平合作的多极格局?还是经过一段新的博弈后进入两极格局,再度出现冷战那种平行秩序?抑或进入某种“无极”状态?现在还无法给出答案,结果将在变局中得到印证。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美国的选择将非常关键。

希望两国都能维护中美元首去年底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会晤时达成的共识,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关系。中美两国需要通过在战略安全问题上的坦诚沟通、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的共赢合作、对分歧和危机的有效管控,在耐心和细致的互动中构筑新的关系范式。

中美还能继续合作吗?我记得马丁·沃尔夫先生在去年的论坛上说过:中国日益强大,美国日益焦虑,两国利益冲突无法调和。或许只有“火星人入侵”这样的事情可以把这两个大国重新聚合在一起。

在过去我们一直在找寻像火星人入侵这么大的事情。现在,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大家都认为会发生一种革命性改变,中美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合作。

过去的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的学者在这方面联合发表的研究论文,比其他的国家都要多。也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并不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或者美国的,而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未来。

我给大家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我们并不是没有希望的。

和我们脑子里的担忧相比,现实生活实际是更富有希望、更可以给我们带来希望的。

约翰·加迪斯在《大战略》一书中说,真正的真略是目标和手段平衡的结合,成功战略的基础是人们的常识。

那么中美间的常识是什么呢?

我们的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中国人民的意愿是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想美国人也是如此,我希望两国政策决策者也将会基于这样的常识,让我们的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谢谢!

责任编辑:奕含
中国角色 角色定位 定位 傅莹 萨默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