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德国将纪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0-31 13:53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作者

1843年创办于伦敦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展望2017年值得纪念的大事时,特别点出了俄罗斯和德国。俄罗斯将迎来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而德国将迎来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纪念,对德国人来说,路德不但在神学意义上重塑了基督教,而且也是近代德意志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缔造者之一。观察者网武守哲译,马力校】

如果你今年踏足德国境内,很可能就会在某地看到挂起的马丁·路德的画像:宽厚的下巴,冷峻的面容。2017年,德国将在国内的100多个地区举办超过1000多场的马丁·路德纪念活动。500年前,也就是1517年,马丁·路德毅然决然地在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贴上了著名了《95条论纲》。他奋身朝着传统基督教神权的雷霆一击,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大幕,也极其深刻地改变了德国和全世界。

“钦定版”路德画像

其实在德国国内,路德本人呈现出来的意义并不主要指向神学问题。在经历了数代人的世俗化运动之后,更别说东德还长期被奉行无神论的共产主义者统治过几十年,宗教改革的意义在德国不仅仅是“属神”的,它还塑造了德国的语言、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几个世纪以来教派纷争一直撕扯着这个国家,在今天的德国,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各占总人口的30%左右。但是在19世纪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进程中,路德宗取得了“文化战争”的胜利。一本推介路德影响力的书《德国,路德之地》的作者克里斯蒂安妮·艾歇尔(Christine Eichel)说:“过去的那些典型的德国‘新教徒’,基本上在今天就被人们认为是典型的‘德国人’。”

我们先谈谈基督教美学。对路德来说这曾经和其他议题一样重要。他认为,基督徒们完全能通过耶稣就能保证得救,但教徒们有义务过一种能“配享”得救的生活。禁欲主义旨在校验个人之良心,铺张奢侈的生活会导致教徒可耻地心有旁骛。这种苦修的生活方式能在20世纪初的包豪斯建筑学派(Bauhaus architecture)中还能窥见一二,甚至也能在今天宜家(IKEA)的家具风格中看出不少痕迹。

瑞典品牌宜家的家居风格:简约不浮夸

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老爸就是一个典型的路德宗修士,从默克尔的穿着、办公室的装饰和饮食习惯上还能鲜明地看出路德教派的风貌,而且德国总统高克本人之前就是一个路德宗的牧师。这二人在访问巴黎时,同会享受法国总统摆给他们的浮夸排场,不过这一套在柏林却行不通。

和其他的新教改革者们一样,路德对视觉感官上的赘物相当排斥,不过他肯定音乐在宗教中的作用。瑞士新教改革者加尔文和茨温利却将音乐视为肉体的诱惑而排斥之。对路德来说,音乐是能鼓舞众教徒对抗魔鬼的神圣武器。他希望教徒们能在教堂和家里,在乐器的伴奏下一起高唱。直到今天的德国,公众资助的交响乐团就有130家,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音乐会的氛围也神似庄严肃穆的布道会。

路德的精神遗产还体现在这一事实中:德国人口数量在全世界仅能排第17位,但是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路德将圣经翻译成了德语之后,他希望人无分男女老幼贫富都要阅读德语版圣经。至此之后,新教徒的文盲率开始低于天主教徒,并最终氤氲出了德国人的书卷气。

德国人在地铁内阅读

最后,和路德与塑造德国相关联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财富观。在这一点上,天主教徒们在忏悔之后纠结于一种类层叠加的负罪感,所以喜欢“积债”(德语中债务Schulden和罪孽Schuld有着相同的词根),但是新教徒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倡导积蓄乃道德之必须。

这两种教派的金钱观的分歧也许在某些南欧国家里还能得到回响(不管这个类比是否恰当),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曾用路德宗般的宗教情怀要求这些南欧国家实行财政紧缩以渡过欧元危机。

路德的财产观和其他的宗教改革者也不相同。1904年马克斯·韦伯写下了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中阐述了加尔文派和美国清教徒派的财富问题意识。在加尔文看来,此生的贫富乃是上帝“命定”的,人能否得救也是先天命定的。而对路德来说,基督徒已经得救了(因信称义),那么财富的保有就不再是能否救的前提。他认为,基督徒们应该为他们的社区共同体而工作,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于是,工作(Beruf)变成了侍奉上帝的天职(Berufung),目的不再是单纯的逐利而是财富再分配。神学教授魏格纳(Gerhard Wegner)说,这种“路德社会主义”的世俗含义深植于倡导福利体系的国家中,比如北欧和德国。

默克尔著名的“菱形手势”说不定也能从路德那里找到一点源头


艾歇尔女士还讲到,路德的精神遗产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某些不为人知的领域中散发着影响力。比如那些信仰路德宗的德国人,比其他国家的非路德宗的人更喜欢买人身安全保险,却有着更少的持股(路德不相信人能够不劳而获)。

而且这些路德派信奉者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他们一贯认真细致地按照既定的生活准则行事。德国人曾在世界垃圾分类大赛中轻而易举地力压韩国获得冠军,他们对花花绿绿的玻璃垃圾分类规则有着虔诚教徒般的执着。

路德也和其他德国人一样,身上背负着世人对他们的归罪。他极为反犹,他对犹太乡民们流露出来偏见让他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晚年他曾把自己所患的疾病归罪于犹太人对他的“邪恶凝视”,而这些疾病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

德国人对权威有一种出了名的服从性,这也可以归因于马丁路德念兹在兹的“属灵”与“俗世”权威的分离(那个年代王公大臣们利用了他思想中的这一点,以镇压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虽然路德私下里也喜欢一些吵闹的玩笑,不过在塑造德国人不苟言笑、在公开场合喜欢宏篇大论的国民性方面,他是先驱之一。直到今天,连德国人都经常抱怨自己那种喜欢给人上课,教训别人的习惯。

二战中德国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这个锅路德也免不了要背一下

刻板的道德主义让德国人很难应付一些现实问题,虽然他们也对欧盟所遭遇的各种麻烦有心无力,但德国人看不惯欧盟对有些不检点的行为的听之任之。此外,500年以来,路德的德国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断转型。今天的德国不仅是有着苦行传统的德国,还是一个包含各种流行的消费主义元素,从低腰裤到噢姆唱诵瑜伽的德国。

不断增长的穆斯林人口也把这个国家推向了新型的宗教多元主义。艾歇尔女士自己都认为德国的教堂“太严肃了”,她选择参加了一个美国黑人福音派牧师主导的宗教活动。如果说路德的精神遗产中存在一些负面因素,给德国人接受当下的多元生活方式造成了些许困难,那么看起来当下的德国人正努力跨过这道坎。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德国 宗教精神 默克尔 德国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