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哪些大国之间有可能爆发冲突?西方果然更担心这个国家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2-23 07:45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作者

1843年创办于伦敦

【翻译/观察者网青年观察者凌子奇】尽管近70年来国家间的战争急剧减少,许多外交政策专家依然认为,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战端重启的新时代。不过,朝鲜、伊朗等国家可能引发的地区战争与大国间的战争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异,当然后者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很小。但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确实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了威胁,特别是在军事层面。

本文将集中讨论未来可能导致大国之间冲突的因素,朝鲜半岛的战争威胁不会被纳入讨论,尽管其形势似乎愈发严峻。一场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的战争现在似乎更具话题性,不过该话题可能更适合几年后再讨论。尽管在朝鲜或伊朗爆发的战争会非常可怕,但是与西方和俄罗斯(或中国)之间的全面冲突相比,它的破坏能力将不值一提,即使这种冲突没有升级为核战争。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月25日刊发特稿:《大国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

自冷战以来,大国战争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其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和中国都不满意于西方设计、美国维护的国际秩序,都认为该秩序不符合他们的合法利益,意图进行改变。在过去10年里,他们都投入巨资,利用了西方政治和技术的脆弱性,趁此机会大力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逐渐削弱了美国在其权力范围内的影响力。两国都对重获国家权力和国际尊重充满了热切期盼,不同之处在于,俄罗斯是一个在机会主义领袖领导下的、在人口和经济上不断衰落的力量,而中国显然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时间在中国一边,而且该国认为自己与美国处于平等地位,如果不是几十年后地位比美国更高的话。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希望至少能够恢复苏联解体之后失去的一部分威望和影响力,而苏联解体被他描述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悲剧”。他认为,上世纪90年代,西方拒绝让俄罗斯成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欧盟和北约东扩危害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俄罗斯政府在2015年底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指出,北约是其面临的最大威胁。俄罗斯认为,西方正积极着手在俄罗斯周边国家乃至俄境内发起曾在乌克兰爆发的那种“颜色革命”。

俄罗斯军队虽然无法与美国相匹敌,但也正在经历实质性的现代化进程,频繁地进行大规模演习,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北约部队进行高强度的战争。俄罗斯军用飞机经常冒着可能迅速失控的风险,在波罗的海和黑海试探欧洲防空系统和北约军舰的反应能力。

著名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15年进行的战争模拟推演后得出结论,面对俄罗斯的威胁,“目前的状态下,北约无法成功地捍卫其首当其冲的成员之领土”。此后,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稍稍加强了力量,但可能并不足以改变兰德公司的上述结论,即俄罗斯军队最多只需要60个小时就能兵临拉脱维亚或爱沙尼亚的首都。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北约的政治领导人将不得不在三个糟糕的选项中作出选择:发动带有失控风险的血腥反攻、威胁俄罗斯境内目标以使冲突升级、承认失败并接受灾难性的后果。北约内部对第一种和第二种选择的支持是微弱的。在英国和德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调查发现,如果俄罗斯打击附近的北约成员国,只有少数人支持《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对该国提供保护。而普京的“升级与降级”理论几乎肯定会带来俄罗斯战略核武器的威慑,甚至可能是核武器的实际使用,以迫使北约认输。普京认为,他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西方同行高得多,而这很可能就是事实。

北约成员对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受到直接考验的可能性很低。但是普京先生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叙利亚的表现证明,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当他感到极度绝望或非常幸运时,他会趁机做出他的选择。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支持北约的将军们的离任以及国会中更趋民粹的共和党人等等,都可能诱使他采取行动,特别是当低迷的能源价格和疲软的经济形势在国内造成越来越多的问题时。

一些人认为,美国和中国之间注定要发生冲突,陷入过去斯巴达和雅典所遇到的“修昔底德陷阱”,即既有大国感受到新兴大国的威胁,感到愤恨和沮丧。阐述这一议题的一本畅销书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认为,“未来几十年美中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远超现在可以想象的程度”。

艾利森先生的预测是基于对过去的新旧权力之间冲突的分析,可能有些过于武断。然而美中之间并不像当初美国取代英国的角色时,有着共同的国际议程,美中之间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中国领导人在战略上富有耐心,具备长远眼光,美国历届总统(除了现在的那个总统)都努力表明,并不想把中国封锁起来,而是致力于鼓励中国在国际体系内充分承担起责任。艾里森先前所举的霸权争夺的例子,并不是在核威慑的阴影下进行的,而核威慑如今依然是大国相互发起战争的终极阻力。

此外,国防智库皇家联合服务协会(RUSI)的乔纳森·埃亚尔(Jonathan Eyal)表示,人口因素和变化中的中国社会舆论表明,尽管有时一些人会在媒体上展现出民族主义姿态,但与美国的冲突还是不太受欢迎。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中国的出生率非常低,暴力犯罪率迅速下降,大量的中产阶级通过使用最新款智能手机或把存款花在新款高级汽车上来定义成功。在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溺爱儿童的文化中,中国父母可能很不情愿让他们的“心肝宝贝”奔赴战场。

即使普京在国内鼓励一种富有男子气概的文化,他也希望尽可能避免伤亡。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从阿富汗返回的成千上万的灵柩,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所以他为了尽量减少以及隐瞒前往乌克兰的部队的死亡人数做了大量工作。在叙利亚,他还尽可能地使用私人军事承包商。

西方与中国之间发生重大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要低于俄罗斯,但也不容忽视,风险亦有增加的可能。中国对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存在表示不满,特别是美国第七舰队在南海所进行的“航行自由”行动,该行动表明,美国不会接受中国在该地区做出的任何威胁其核心国家利益或盟友利益的要求或行动。

对此,中国正在计划发展其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特别是发展远程反舰导弹以及建设配备有最先进水面舰艇和大型潜艇的强大海军。中国的想法是首先把美国海军推向“第一岛链”之外,最终使其不敢在“第二岛链”内活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果台湾出现新的危机,美国将不再可能像1996年那样派出航母战斗群穿越台湾海峡以示决心。

这种紧张局势将如何发展,部分取决于美国的盟友。如果日本再次当选的总理安倍晋三(Shinzo Abe)成功实现其修改国家和平宪法的雄心,日本海军很可能会增强自己的能力,并且更加明确地与美国海军并肩作战。与此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其他较弱的盟友可能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屈服于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是一个更稳妥的选择,而不是寄希望于衰落的美国为自己而战。

大国间最大的危险在于不了解对手的意图进而产生误判,误判会导致冲突升级乃至失控。和平与战争之间“灰色地带”的竞争需要经常进行调整,不然当局势走向白热化时将极易失控。

(青年观察者凌子奇译自1月25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观察者网马力校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力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华‘去风险化’,在德国引发了出人意料的现象”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