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负责人称“马戏未必不是一种动物保护” 引发热议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1-16 19:12
【文/观察者网 高雪滢】
“马戏表演未必不是一种动物保护”,某马戏团负责人的一句话,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近年来,关于动物权利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民众自愿发起“不去动物园、不看马戏团表演”,来抵制利用动物营利的行为。
但是,不带虐待性质的马戏团是否毫无可取之处?
马戏团真的关闭了,里面的动物就能被妥善安置吗?
看马戏和养猫养狗,难道不是同样在利用动物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16日,@透明人GlassMan 发布的一段对马戏团负责人和驯兽师的采访,让网友们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视频中的驯兽师说,15年来,他训练了两三百只动物。
这些动物们都是来自动物园,老了以后也回归动物园,颐养天年。
有一只叫“小六”的熊,跟了他11年,退休后被送到动物园,他说,自己会经常去看它,还给它找女朋友,直到它年老离世。
说起小六,这位驯兽师红了眼眶。
马戏团负责人认为,驯兽师对动物的爱,和养猫养狗的人是一样的,只不过,马戏团里的动物,多了表演的功能而已。
但有了表演功能,就能说马戏团在伤害动物吗?
她觉得有必要纠正大家的这种观点:“我们这样的一种表演,未必不是一种保护”。
在她看来,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命轨迹,有些动物是在野外的,有些动物就是被人工饲养的,比如说小狗。
狗被圈养,马戏团的动物被训练来表演,大家对待它们的态度,其实是一样的。
你说动物表演不合理,那么狗就天生应该被圈养吗?
并且,这些人工饲养的动物,在野外是活不长的。
这个时候就要问了,“保护”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是给它自由,然后让它自生自灭呢,还是人为地保护它们免受疾病或者其他伤害?
马戏团负责人说,也许有一天,人和动物在各自的天地中自由生活、互不干扰的最终目标能够实现。
但在通往这个最终目标的路上,马戏团有重要的作用:大家通过马戏团熟悉动物、了解动物,能够看到它接触它,才会有这个意识去保护它。
在此过程中,马戏表演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态,随时都可能被其他形式所替代。
采访者最后总结说,谈到动物表演,我们在网络上轻易地“宣泄善意”,表达对动物权利的关注,这没什么不好。但善意能否代替思考,我们应留有余地。
动物表演仍在进行,且受人欢迎,更值得讨论的是:
使用动物的合理范围是什么,为什么?
哲学意义上,动物是否具备“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
以及更为抽象的,以上的种种思考,是否只是人类的自我娱乐?
视频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网友认为,一味抵制动物表演并不科学,因为:
马戏团的动物如果真的放归野外了,可能连存活都无法实现,这难道就是保护动物?
与其说是保护动物,倒不如说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心作出的举动。
也有网友认为,大多数动物被训练的过程,都是十分残忍的,它们与猫狗受到的对待完全不同。
但马上有网友反驳说,如果觉得动物表演应该抵制,那么养猫养狗呢?你怎么知道小猫小狗就喜欢被豢养的生活?
这部分网友认为,只要不虐待,马戏团的表演可以继续进行。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界定使用动物的界限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